全书阁 > 大明:皇兄,你的江山我来守在线阅读 > 第362章 主动请缨边疆

第362章 主动请缨边疆


“陛下,蓟镇至关重要,乃京城的星辰屏障,微臣请求前往边疆。”

  大约半个时辰后,当他们并肩走进星辰阁,满心忧虑的“星师”终于鼓起勇气阐明来意。

  然而,这与朱由检预想的不同,这位忠诚的“大明支柱”并未因近期争议不断的“星辰议会”而来,反而自荐担当重任。

  闻言,朱由检心中一动,暗自思量这些星辰议会的官员反应敏捷,得知有他的支持,首辅的地位已无人能撼动。

  与其空谈无果,不如退而求其次,把握住刚腾出的“蓟镇总督”这一地方重臣之位。

  眼前的孙承宗身为“星师”,又是东阁大学士,其尊贵身份在整个大明王朝中也是屈指可数……

  孙承宗的愤怒如烈焰般炽烈,消散得也迅速。他在向乾清宫门外坚定地许下诺言后,便大步流星离去,无视了龙椅背后微露惊愕的天子。

  直到孙承宗身影消失,朱由检才从震惊中回过神,默默摇头,心中却涌起一丝暖意。有这位老臣守护京都,那些来自“东林圣殿”的反击将会大大减弱,毕竟并非所有“东林”成员都像钱谦益那样疯狂...

  第378章  震慑群兽

  约莫半个时辰后,朱由检才从恍惚中恢复,轻轻推动眼前的奏折,走向角落,站在那里挂着的大明领土地图前,幽幽地命令:“大伴,这份奏折稍后送回圣殿内阁。”

  闻言,沉默许久的司礼监笔录太监心中一颤,一边谨慎地把奏折收进怀里,一边恭敬答应。

  根据皇朝法规,六部九卿以上官员辞职必须经过“三请三辞”,而天子如此迅速地驳回了首辅李国普昨日提交的奏折。

  “魏忠贤在哪里……”没等王承恩深思,朱由检平静的声音已在耳边响起。

  “已经在路上了……”司礼监笔录太监毫不犹豫地回答,眼中闪过一丝敬畏。昨天天子刚刚“召回”魏忠贤,今天这位老太监就急匆匆去了大理寺卿曹于汴的府上,意图显而易见。

  想到这里,他小心地抬头观察天子的反应,心里不停地嘀咕。

  曹于汴虽然在朝廷内外名声不显,却是公认的“九卿”之一,且与东林圣殿的官员交好。

  希望这次举动不要适得其反。

  “曹于汴……”

  许久,朱由检声音略带复杂,再次响起。他的视线已经从地图上移开,转向远处的窗户,思绪随着寒风飘向宫外……

  ...

  ...

  ...

  走出紫禁城,一路向西,不多时便来到贵族聚集的长街——长安街。其中,一座朴素的门楣上镶嵌着金色“曹府”二字,那是现任大理寺卿、九卿之一的曹于汴的府邸。

  由于他在朝廷内外并不显赫,平时除了几位门生故旧,少有人拜访曹于汴。然而,当天刚破晓,几个早起的仆人便发现一辆神秘的马车悄悄停在了曹府的后门。

  按常理,贵客来访定会事先差人送上拜帖,从正门进入,不会如此鬼祟地从后门接近。更让人惊奇的是,原本略有不耐烦的仆人在看到马车上那人出示的令牌后,竟吓得浑身颤抖,差点瘫软在地。

  随后,大理寺的现任主宰,曹于汴亲自治理仪态,迎接一位身披漆黑夜袍的神秘男子步入府邸深处。传言,当时的大理寺少卿的反应犹如仆役一般,胸膛剧烈起伏,双腿微颤,透露出难以掩饰的震惊。

  ...

  ...

  府邸幽邃的藏书室内,曹于汴遣散左右,畏惧地凝视着这位全身笼罩在黑暗中的“影侍”。尽管明白这位曾权倾一时的“九千岁”已不再拥有往日威势,但曹于汴注视着他苍白的脸庞,内心仍如琴弦般紧绷。

  "曹大人..."静默片刻,黑袍侍者的独特嗓音在书室内回荡,如同夜风拂过落叶。

  闻言,位居九卿的曹于汴心头一凛,不自觉地向前微倾,准备聆听教诲。

  "想必曹大人也听说了,近来的传闻可不少呢..."

  微微点头,银丝满头的老侍卫饶有兴致地扫视着书房的布置,对紧张不安的大理寺卿含糊其词。

  咔嚓!

  此言一出,曹于汴心中一震。虽未明言,但他明白老侍卫的暗示——那些关于近日朝堂上诸多无端指责的言论。难道天子对那些言论的幕后推手产生了不满,认为是他暗中操纵?

  但这与他何干?况且大明向来不容因言获罪,他仅是主管刑罚的大理寺卿,怎能驱使那些直言无讳的御史言官?

  "魏公公..."舔舐干涩的唇,曹于汴努力镇定心神,谨慎问道:"敢问今日前来,有何贵干?..."

  虽前几天他已私下与孙慎行、侯恂等人达成共识,但这并不表示他会完全依附于“东林”。若外界得知“九千岁”再现,只怕会掀起轩然大波。

  "曹大人无需多虑。"

  "奴婢此行,仅是提醒大人勿因流言而忘记自身职责所在..."

  轻轻挥手,面对曹于汴疑惑的目光,黑袍侍者挤出一丝尴尬的笑容,阴阳怪气地嘲讽着坐在案牍后的文臣。

  "嗯?!"

  听见这话,曹于汴心中怒火中烧,双眸微眯。若是放在昔年的“天启王朝”,他或许会忍受这老侍卫的冷嘲热讽。但现在是崇祯天子在位的时代,这老侍卫难道还沉溺于过往?他方才气势稍减,只是因惊讶所致...

  自从创世以来,神秘的锦衣卫便作为一个超然的存在,隐约凌驾于帝国三大司法机构之上,不仅能监督百官,直接向至高无上的皇权效忠,他们内部设立的北镇抚司更握有调查和审判的权力,通常只在涉及“叛逆”等重大的犯罪案件时,才会亲自动手。

  曹于汴身为大法官,他领导的大理寺作为“三司”之一,其职能与北镇抚司大致相同。

  “敢请教魏公公,涉及的是哪几位犯人?”

  提到北镇抚司,曹于汴不敢有丝毫怠慢,不顾眼前太监嘲讽的微笑,他焦虑地询问。

  作为大理寺的最高长官,他不可能事必躬亲,衙门中两位副手通常会处理日常事务。

  然而,这次的犯人是从北镇抚司转交过来,甚至引来了这位阴郁老太监的注意,绝非寻常之事。

  然而,为何两位副手未曾事先告知他呢?想到这里,曹于汴暗暗咬牙,心中怒火升腾。

  “曹大人还不知情?”看见文官满脸困惑,老太监先是惊讶地抬起头,然后不慌不忙地说:“还能是谁,不过是之前从陕西俘获的那些叛贼。”

  “虽然头目已被确认身份并当场处决,但仍有一些人被关押在锦衣卫的秘牢中。”

  “奇怪的是,即使锦衣卫使尽手段,这些囚犯仍然坚称他们是钱谦益,钱大人的门生。”

  “此事重大,还是请曹大人亲自调查吧……”

  说完,老太监重新披上黑袍,径自离去,留下愕然的曹于汴立在原地。


  (https://www.qshuge.com/3356/3356869/11110791.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