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8章 前车之鉴(鹰缘帝打赏加更)
孙策拿到名单,交给郭嘉,让他安排人查一查。
郭嘉扫了一眼名单,屈指一弹。“将军,你还别说,你这直觉真准,就我所知道的,这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与那些逃亡的家族有关。”他想了想,又道:“将军真打算一查到底?”
“你觉得可以吗?”
“可以,袁绍战败,袁谭忙着接管冀州,暂时没有实力和将军对抗,更不会为了这些人得罪将军。有附逆的大义在先,朝廷方面也没人敢为他们出头,这是收拾他们的最好机会。只不过兵法讲究围三阙一,穷寇莫追,如果一点余地都不留,只怕会有人铤而走险,落草为寇。大战过后,将士需要休整,随时准备应对关中或者河北的攻击,这时候再去剿寇怕是不合适。”
“是啊,所以我想了一个主意,也许可以和立功将士的赏赐一起解决。有些将士因伤致残,不能再上阵了,回家务农也有点力从不心,我想安排他们回乡做里正、亭长之类,识文断字,伤势较轻的可以做县尉。他们通晓战斗,就算是最普通的战士,训练、指挥十来个人也没什么问题。就目前所知,需要遣返的有两千多人,将他们安排到广陵、下邳,就算一个人领五个人也有一万多人马,剿寇绰绰有余。”
郭嘉思索片刻。“这些人可是以豫州人、扬州人为主,将他们迁到徐州,他们能愿意?不如从洛阳的屯田兵里遣返一些人回乡,好腾出一些位置安置我们的人。县尉之类的官职由豫州人、扬州人担任,亭长、里正由本地人担任。”
“里正由本地人担任,亭长也由外地人担任,设定任期,三到五年一转。”
郭嘉的眼神变得凝重起来。“将军,就算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也是到县为止,没有到乡亭一级的,这么做是变更制度,会引起本地乡绅的反弹,也会剥夺太守、县令长的职权,不可不慎。”
“正是因为影响太大,不可不慎,才要从广陵、下邳开始。那里地方乡绅的力量相对薄弱,就算有反弹也不会影响大局。有清剿附逆世家这个名义,敢跳出来反对的人就算有也不会太多,我们借这个机会试探一下,看看效果,然后再做改进。”
孙策苦笑一声:“奉孝,现在毕竟是战时,我们就算不实行耕战,至少也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要不然世家是不会安份守己的。就算我们打击一些世家,新的世家也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等我们平定天下,他们已经坐大,我们又和光武帝一样深陷泥潭,无能为力。”
郭嘉微微颌首,同意孙策的看法。身为孙策的心腹,他知道孙策并不是要将世家连根拔起,不分青红皂白的均平富——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孙策只是想将世家和土地剥离开来,让士人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而不是去挖空新王朝根基的蛀虫。
“这件事影响很大,不能急于求成。”
“我不急。”孙策笑笑。“你今年二十六,我今年二十一,子纲先生也不过四十三,他至少还能再奋斗二三十年,我们注意养生,再活四五十年应该问题不大,有这么长的时间,应该能打下根基了吧?”
“将军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依我看,用不了四五十年,三十年足矣。”
“我宁可将期限放得宽泛一些,免得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宁可走得慢一点,也要走得稳一点。”
郭嘉大笑。“将军如果是驽马,那天下就没有千里马了。”
孙策心道,就知道你不信,其实我就是一匹披着千里马皮的的驽马,治国什么的,我就会说几句大道理而已,具体的事还得你们来做。前生最大的官就是小学班长,连部门经理都没做过的人却要来治国,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我很忐忑啊,不敢不小心。改革成功的例子是有,失败的例子更多。我宁愿像邓公一样九十岁才成功,也不愿意像王安石、张居正一样人亡政息。
“奉孝,我们做的是移风易俗的大事,一骑绝尘是不够的,万马奔腾才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宁可做负重致远的南阳黄牛。”孙策想起南阳的周瑜和张纮,不禁有些好奇。黄忠应该已经回到了南阳,张纮这头老黄牛如果有什么意见,现在应该在路上了吧?
在治国这件事上,他非常想听听张纮的意见。
郭嘉没有再说什么。他已经习惯了孙策这种战场上奋勇争先近乎莽,政治上深谋远虑近乎迂的分裂性格。战斗如弄潮,形势瞬息万变,的确不能考虑太多,只能依靠将领的直觉和本能反应。政治却是琢玉,需要耐心和毅力。
——
鸣雁亭。
孙策站在岸边,看着当初许攸筑了一半的围堰,心生感慨。战事已经平息,将士、民伕都撤走了,只有这些围堰还能看出一点战争的痕迹。看到这些完成了一半的围堰,他越发坚信耐心的力量。如果袁绍不是三心二意,从一开始就咬住浚仪不放,浚仪城现在也许就是他的了。
当然,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执行任务也非常重要,如果许攸不是那么贪财,袁绍也未必会放弃。说一千,道一万,用人很关键。内耗不可避免,如何调整,尽可能减少内耗的伤害才是领导者的手段。
袁绍已往矣,如今我也面对类似的困难了。处理不好,难免重蹈袁绍覆辙。一念及此,孙策忽然想起杜牧《阿房宫赋》的最后几句,轻声吟哦起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旁的顾徽听了,眼前一亮。“将军,这是何人所言?”
“好吗?”
“好,虽无华丽之句,却是朴实之言,近乎道。”
孙策笑道:“一个叫杜牧的士子,写了一篇《阿房宫赋》,哪儿人忘了。这是末尾点题的一句,我也觉得不错,记得比较清楚。”
“杜牧?《阿房宫赋》?”顾徽仔细想了一会,摇摇头。“没听过。不过有此一句,想来不会差。”
这时,身后的孙翊大声叫了起来。“来了,来了,大兄,二姊,你们快看,他们来了。”
孙策顺着孙翊的手向南看去,一艘体型超大的楼船出现在浪荡渠上,在大大小小的客船、商船中一览众山小,格外醒目。
(https://www.qshuge.com/4061/4061473/18821408.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