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小说 > 第144章 匠人

第144章 匠人


石匠跪在堂下,  心中惴惴。

        从犯罪到现在他也知道官府的一些惯常做法,比如一见面就来一顿好打。

        杀威棒二十起步,遇到心狠的上官就是上不封顶,  四十、八十都有的,还有直接打死的。官员没有责任保证每一个到“烟瘴之地”的囚犯长命百岁,  报一个“水土不服”又或者“妄图逃逸”都算是正当的死亡理由。

        祝缨打量着石匠,这人在案卷上写的是四十岁,已有了白发,  一部乱糟糟的胡子,  一身短打扮,光脚穿着双脏兮兮的麻鞋。石匠的胳膊比寻常人粗些,  手也显得有点大,整个人灰扑扑的。

        她早看过石匠的档案了,石匠是杀了弟弟和侄子才被判的流刑。因为他是兄长、伯父,身份占优,所以没给他判死刑。杀人的原因案卷里写得比较模糊,只写了个“不和”,  具体怎么不和的也没写,石匠也不肯多说。事实俱在,  就给判过来了。

        祝缨道:“你儿子跟过来了?”

        石匠心里一突,慌忙说:“小儿并没有杀人!”

        “嗯?不打自招?”

        “不不不不,  真的都是小人一个人干的!”石匠口拙,只会反复说事情都是他一个人干的,  跟儿子无关。

        祝缨摆摆手,  衙役们就喝止了石匠,  他们跃跃欲试,  有点想打人。

        祝缨没有再提石匠所犯的案子也没有要先打他一顿的意思,  转而问起石匠都会干什么。石匠道:“凡石头上的活计,都会!”

        祝缨问道:“会刻碑么?”

        石匠道:“那算容易的活计了。只要有稿子,做起来就简单些。”

        “仔细说说。”

        祝缨会许多杂活,比如木雕之类,甚至能自己在乡间搭窝棚,但不包括跟石头干仗。凡要用大力气的活儿,她都不怎么会干。雕个小印章还行,石匠的活儿她就没怎么干过了。

        石匠道:“第一要选好石料……”

        石头遍地都是,适合刻碑的石材却需要用点心来选,不是所有的石头都适合用来刻碑的。碑常会经受日晒雨淋,得防这个。石材不能脆,那样动工的时候就容易坏。如果是用来作碑,就需要比较大块的石材……

        他讲起本行来比说案子话多多了,祝缨又问他工期:“我要刻十六篇短歌,每篇一通碑,百来字,要多久?”

        “看工。熟工就快、生手就慢还干不好,要好看点儿就费力,胡乱刻点儿就很快了。想要刻得字深些也更花功夫,只在碑面上胡乱划几道浅痕就会快。字大字小费工也不一样,字太大和字太小的都更费劲,差不多大小的就好干。”石匠说。

        祝缨亮了一下自己的拳头,问道:“这么大的字儿。”

        石匠看了一眼她的拳头,说:“使得。”

        祝缨道:“好,我正有一件差使要派给你!”

        福禄县就有采石场,靠山的地方石材是比较常见的。难的是福禄县山地不少,道路不太好走。祝缨对石匠道:“明日你随我去看看,石碑不必太大。”她的计划是每一篇一块碑,这样也方便运输。

        石匠先干着,立一份在县城里当模子。等春耕结束后,全县的石匠得闲了,再征他们今年的徭役来刻石碑。

        石匠道:“是。”

        祝缨道:“你儿子有你这个手艺吗?”

        石匠还没站稳便又跪了下来:“大人,小人犯的案子不干小儿的事儿啊!”

        祝缨没再说话,摆手示意将他带下去。这样的事儿本来不用小吴亲自去管,他仍然插了进去,跟石匠走一在一起聊天。就刚才,他听出来了石匠是北方人,不是京畿,但也离得不远。

        人在异乡,听到相近的乡音都会觉得亲切。小吴又不是祝缨这样的官员坐在上面握着石匠的生死,他热情地跟石匠走在一起,说:“到了这里就好啦!咱们大人最是宽厚的一个人,你只要接下来不犯事儿,老实听差,不会亏待你的。又英明,你要是有什么冤情也可以跟大人鸣冤,求大人为你作主。”

        说着,从荷包里摸了条槟榔给石匠:“尝尝。”

        石匠接了,也不知道要怎么吃,他低头不语显出有心事来。

        小吴对衙差使了个眼色,自己一个人带着石匠去大牢里住。路上又说:“旧营已破败了,你们先住这里,等忙完了春耕,再收拾那边。收拾好了,你们父子就能一块儿去住啦。这里是大牢,倒不好接了令郎过来了……”

        他发现只要一提“儿子”,石匠就紧张,他就借着这个诈石匠。哪知石匠嘴很严,回到大牢住下都没说什么。

        小吴心道:我还治不了你?

        他全家都是干小吏出身的,自己也没有辜负这么个出身,临走之前,扶着牢门的门叹了口气:“哎,庞石匠,你儿子会说方言吗?福禄县这个地方,人都不懂官话更不懂旁的地方话。”

        庞石匠自己被押进大牢,并不知道祝缨已派人将他儿子等几人暂放到庙里寄居,一时慌了,往小吴身边靠近了一点,道:“这可怎么好?这可怎么好?”

        小吴耸耸肩,转身就走。庞石匠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扯住了他的袖子,将小吴吓了一跳!小吴两□□替着原地蹦了几蹦:“亲娘哎!~你干嘛?”

        庞石匠跪了下去:“小官人,行行好,帮我找找我的儿子!”

        小吴道:“这话奇怪了,他又没犯法,我找他做甚?哎,咱们大人一向讲理讲法,咱们这儿从来不兴私刑的!你可别冤枉我。”

        “我不是,我……”

        小吴脸上作出不耐烦的样子,脚却没怎么挪,憋得庞石匠只得吐了点实情:“我的孩子是好孩子,是我无能,我自己窝囊,不能叫他也接着受气了。”

        小吴转脸就走,庞石匠跟着追了两步就被火气很大的典狱喝住了:“那个老贼,你要做甚?”

        庞石匠没理会典狱,他双眼流出泪来,道:“小官人,人是我杀的……”

        典狱的同僚们因为赌钱被打了不能当值,他肉眼可见的得替这些人多值两个班,非常不耐烦地说:“当然是你杀的,不是你杀的,你能到这儿来?啰啰嗦嗦说这许多!”

        庞石匠听不懂典狱的方言。

        他只看得出来人家不高兴了。想起来小吴提到自己儿子的语言不通,他更慌了,又说了一句:“小官人,不干小儿的事儿,人是我杀的……”

        小吴服气了,怎么就这么不开窍吗?他气呼呼地走了,走出男监眼珠子一转,跑去找到了侯五,如此这般一说。

        侯五道:“你小子浑身的心眼子就好猜上官的心思!”

        “羡慕吧?羡慕不来的!”小吴得意地说。

        “呸!显摆!这么显摆招人恨!”

        “这不是知道侯老叔你不是那样的人么?怎么样,帮个忙呗?我请你喝酒。我想大人一准是想知道她要用的人的底细的。判了流刑的多少都背着点重罪。万一死性不改……”

        侯五道:“行。”

        换了侯五去男监。

        福禄县男监管得不如大理寺严,侯五算县衙的自己人,典狱就让他进了。侯五跟他说不两句,就说:“刚才小吴气哼哼的走了,出什么事儿了?”

        狱卒道:“翻来复去就那一句话……”

        侯五是会官话的,叫过来石匠慢慢聊,他不会说话,直通通地道:“你就这么心疼你儿子呢?他跟你走了三千里,你一个囚犯张口叫人信他是个好孩子,你有那么大脸么?”

        庞石匠难过地哭了。

        侯五道:“哎哎哎,别哭了,到底怎么回事儿?”

        庞石匠道:“都是我的错……”

        “你还矫情上了是吧?会说点儿别的话吗?”

        庞石匠一噎,侯五也走了。回去对小吴道:“呐,想到大人前头的事儿可不是那么容易办的呀!还怕几个囚犯怎的?咱们看紧点就是了。”

        小吴不免觉得丧气。

        晚上吃饭的时候跟曹昌一起吃,曹昌说:“小吴,明天一早你多费点神,我得出去办件事。”侯五感兴趣地问:“什么事?”曹昌道:“把庞石匠的儿子也叫上,这小子也会干活。”

        小吴和侯五大吃一惊:“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大人派了杜大姐去庙里……”

        小吴确实是个机灵人,他担心的并没有错,谁手上一堆流放犯也不能心太大。祝缨自己不怕,还有父母亲人,还有满县城的百姓呢。她先把这些犯人的亲属安排到了庙里,再让女仆去庙里“还愿”,顺便跟借住在庙里的犯人亲属聊上一聊。

        杜大姐京城人,官话说得也可以,不但能跟庞石匠的儿子套话,还从兽医娘子那里又探听到了一点别人消息。一字不漏地复述有难度,说个大意还是可以的。

        据杜大姐回报,庞石匠的儿子是自愿跟着爹过来的。

        侯五道:“这不废话么?他又没犯法,哪个能押了他来?”

        曹昌道:“那不一样,他爹也是为了他。”

        “怎么说?”小吴问。

        “这得说到他阿翁阿婆了,偏心,总是把大儿子家当牛马使,拿了大儿子的补贴小儿子。有活儿大儿子家干,吃喝都贴给小儿子,大儿子一时手紧拿不出来,就要骂大儿子全家不孝,咒他们横死。庞石匠在外面出工挣钱,他娘子在家就干全家的活儿。小儿媳妇连碗都不刷,大儿媳妇连柴都要劈。累死的。”

        “哎哟。”小吴和侯五都感叹了一声。

        “原本想,熬到发送走了父母也就得了。不想老的脑子也不清楚,临死前逼着大儿子发誓,他们死了以后,大儿子还得跟他们在世时那样看顾兄弟。”

        侯五道:“活该了。”

        曹昌叹了口气:“怎么忍心的?”

        侯五撇撇嘴,冷笑道:“怎么你们村里没这样的老糊涂?”

        “呃……也是有的。老的一死,两个儿子家准闹起来。”

        小吴道:“也忒偏心的,手心手背都是肉。这小的要是被惯坏了,爹娘死了自己还不识数,且有亏吃呢。”

        “是呢。爹娘一死,小儿子就要家产,房子是他哥挣下的,他要,钱是他哥挣的,他也要。哎,叫他哥哥爷儿俩搬出去。庞石匠还真搬了,爷儿俩赁了个房儿住下。他儿子都以为从此两不相欠了,哪知他弟弟又带着侄儿跑过去要钱!说,爹娘临死前说好的‘还与在世时一样’,哪怕哥哥死了,侄子也不能不管他们。”

        小吴和侯五都发出响亮的咋舌声,侯五道:“瞧瞧瞧瞧,这就死了吧?我就奇怪了,这事儿有什么不能说的?”

        曹昌道:“怕一说就要说到爹娘,不想说他爹娘的不是。”

        小吴道:“不对呀!这么多年了,老婆都累死了,突然心疼起儿子来了?”

        曹昌道:“小庞石匠自己躲了,他爹老婆孩子都没了,这才发的疯。”

        小吴的好奇心得到了满意,大方地对曹昌说:“我哪天也都要听差的!你只管去叫人!哎,有那么个爹,这小庞石匠可真不容易啊。可惜了。”

        ——————————

        “可惜了……”张仙姑也啧啧地惋惜。

        杜大姐道:“谁说不是呢?”

        她们也就在后衙里说说,全县她们最闲了,别人忙春耕,她们就瞎忙。张仙姑从街上扯了点土布,跟杜大姐两个缝点短衣服、小布袋之类,在家里还是穿着短些方便。张仙姑还要给祝缨做新鞋,她不干点什么就闲得慌。

        杜大姐抢了纳鞋底的活计,张仙姑就缝个小袋子预备给祝缨装随身带的笔。

        祝缨向来不干这些活,她一手执刀,慢慢将一支簪子的簪头雕出了形状。

        张仙姑问祝缨:“这样的就不能罚得轻点儿?这也太可怜了。什么时候能回家呀?”

        祝缨随口道:“他们不会在这里呆太久的,回去之前得先把我要他们干的活给干完!”

        张仙姑高兴地问:“你要帮他平反?”

        “他杀了人,自己认了,从地方审到大理复核,情由也明确,没得反。”

        张仙姑道:“那怎么说他能回家?”

        祝缨胡说八道:“给我干事,立了功,不就行了吗?”

        张仙姑被骗到了,笑道:“不错!”

        祝缨道:“娘也是,别看着犯人就说可怜。”

        “懂~”

        “我是说,这故事要是他们编的呢?他就是要杀了弟弟一家夺了家产,这样的事儿还少吗?”

        张仙姑道:“你娘活这么大岁数,还能叫人骗了?”

        祝缨道:“那你说,这小庞石匠说的是真是假?”

        张仙姑又卡壳了,花姐端了一碟子蜜饯过来,又摸出一包她自己配的山楂丸,说:“吃点儿消食。”才把这个话题岔了过去。

        她一来,祝缨就起身回房又忙去了,张仙姑道:“你瞧这孩子!”

        花姐道:“我去看看去。”

        祝缨有些话不能跟父母讲的却会对花姐说,花姐也懂她,进来就问:“你是不是又想到什么事情了?”

        祝缨道:“时间很紧。”

        “是,春耕是讲天时的。”

        “不是那个。”

        “那是什么?”

        “如果不是冤案,寻常犯人想回京是不容易的,不过也不是没有机会——大赦。等着看吧,要么太子生儿子,要么太子坐了那个位子,都能大赦。前者还好,如果是后者,这变数就太大了!我得在那之前再做出点事来!”

        所以她很忙。

        花姐道:“识字碑也要刻了,春耕很顺利,你去西乡的时候我也出城看过了。”她当过家,能看出不少门道。福禄县在祝缨的调理下,不止是春耕,连秩序也都好了许多。譬如她们老家朱家村,也是县令不会轻易去管的,跟汪县令之垂拱颇有相似之处。

        祝缨不一样!

        花姐有点骄傲,说:“你比他们都强。”

        祝缨道:“那你呢?”

        朝廷不止对官员有约束,官员的家眷也是,他们本来就不许自己出面经商、做经纪、在所任之地随意置产业。祝缨能给花姐弄出药铺所需的三间门面,花姐却不能自己出面经营。

        花姐道:“我跟庙里的师傅说好了,逢初一、十五,我去那里给人看病,算舍药。”

        “明明……”

        “这样就很好。我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儿,现在是没功夫经营什么医馆药铺的,”花姐说,“干爹干娘去年夏天出门就病了,眼看夏天又要到了,我在想怎么给他们配些解暑的药。要是有效,不止干爹干娘能从中得到好处,凡水土不服的都能受益呢。”

        祝缨道:“好!万一卡在哪儿了跟我说,咱们一起想办法。”

        “好。”花姐心中却想,你这么忙,现在可不能再麻烦你了。又忧愁,圣上春秋已高,真要出个什么意外,那可怎么办?

        ————————————

        祝缨早就开始考虑这事儿了。

        第二天,她把庞家父子都带上,一大早就去了采石场。采石场离县城有点距离,半天才到。因春耕,采石场上许多人都不在。采石场原本有一大劳动力的来源——犯人,福禄县很久没有合适的流放犯可用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很冷清。

        整个福禄县不大拿采石场当个大收益,一是费人,二是销路不算好。附近邻县也有山,谁也不用跟这儿采买,人家自己开采就行了。石头也不值钱。那等矿产富裕的地方,比如有金矿、铁矿之类的地方,是抓壮丁也要抓足了数的。

        祝缨跟关丞对过账,这采石场一年的收益对全县有限。

        现在祝缨要用到它了。

        庞石匠看到了儿子之后,就时不时看儿子,小庞石匠低着头,也不怎么看他爹。到了采石场,祝缨对看采石场的矿吏道:“免礼,这两个是石匠。”然后让庞石匠去看石头。

        父子俩看了一回,又嘀咕一回,都说这里的石头可以。祝缨又学了一点石材的知识,跟他们比划了石碑的大小——石材越大,转运的难度就越是翻着番儿的上去。如果只是一人高、半人宽、尺厚的石材,一辆大车能拖走,难度就不大。

        祝缨就将这事儿派给这两父子了,每天是县衙里出一个人带这父子过来,矿吏接着了看他们干活。采石场还剩零星几个人,庞石匠父子也会采石,他们在打下石头之前心里就先有了个稿子,从某处到某处打眼,钻洞,破开……

        在采石场便先将石碑弄出个大概的样子来,装上车,带到县城再细细地雕琢磨刻。

        小庞石匠花的是自己的积蓄,如今已见了底了,房钱都快付不起了。他爹在这儿干活是听县衙的,县衙只管饭,但是祝缨给小庞石匠算了工钱。工价是照着福禄县的标准来的,干活的时候管饭,小庞石匠也不讲价,算了算还了房钱之后还有点剩余,他就安下心来干。

        他在祝缨面前沉默寡言,比他爹的话还要少,全不似能被杜大姐套出许多话的样子。他和庞石匠父子俩一起动手,先把粗糙的石材打磨成碑身,这个步骤比采石、刻碑加起来都耗时!

        祝缨背着手看他们忙碌,就说了一句:“不必那么仔细,刻字那面平整些就行了。”

        她只要一面刻字并不刻双面,每一通石碑上都有数字标记。石碑虽然多,不过不缺地方立它们。

        庞家父子先整平碑面,又在上面浅浅地凿出横平竖直的细线,打出一个一个的格子来,再在格子里刻字。

        祝缨看完他们刻好第一块石碑,心中很满意,道:“就照这个办。”

        庞石匠又向她提要求:“活计多,小人的家什磨损快,得时常修补。”

        祝缨道:“那儿不有一个铁匠么?”

        大理寺诸位实在够意思,祝缨要各种工匠,他们就努力送工匠来。如果不是手上犯人数目一时凑不齐,真能给个“百工”。

        铁匠姓万,万铁匠犯案就很“正常”了,没有任何的恩怨纠葛,就是喝醉了酒跟人打架,铁匠的力气一般人哪里吃得消,一拳擂在太阳穴上把人打死了。大理寺就将他也打包送了过来。

        福禄县自己也有铁匠,技艺却是不如万铁匠了。

        万铁匠干活的地方是县城的铁匠铺,与庞石匠干活的地方很近。福禄县衙虽然小,该有的还是有的,比如坊市,不过数目少、地方小而已。市集只有一个,前面开店、后院当工坊。万铁匠给庞石匠把钎、凿等物收拾好之后,就坐着看本地的铁匠干活。

        铁匠很忙,春耕时有用坏的犁也会拿过来,万铁匠看他干活不利落,就跳起来说:“你这样不行!”

        “那你来!”

        “我来就我来!”

        有万铁匠的加入,铁匠这里活计干得就快多了。铁匠心道:这可是你自己想干的,不是我求你的,我也不会给你算工钱。

        万铁匠却没那个心思,专一干活。

        大理寺给祝缨选的这些个工匠,是真的挺好使的。祝缨又把兽医等各各安排了差使,福禄县可不想养闲人。

        这些人除了住在县衙的大牢里,旁的条件还都不错,几个会种地的农夫甚至觉得这大牢里比他们家还好些。他们有的还住着草房,大牢是正经砖房,盖着陶瓦,它还不漏雨!

        六个农夫的主要任务是给祝缨种地。

        此时,祝缨请来的几位当地老农都回家忙春耕去了,她的地也不能荒着,六个人就有了新的任务,开地、种地。六人里,最年长的三十七岁,年轻的也有二十了——十六以下犯罪减等,也发配不到这儿来。除非他们全家倒了大霉,一块儿判流放。

        他们都姓单,彼此之间也都能算得出亲戚关系。两村械斗对家也打死了他们家的人,不过为了防止他们在路上再打起来,一个往南、一个往西,发往了不同的地方。

        三十七岁的那个单八辈份比二十岁的单六低,得管单六叫叔。但是干农活的时候,单六就得听单八的了。单八经验最足,他对祝缨道:“不如种一季豆子,豆子肥地,种一种,下一茬种旁的就长得好。”

        祝缨想了一下,这样也不妨碍种别的。便说:“可以,不过不要都种了。”她还要弄个对比,同时要试种一下其他的种子。并且一一做了记录。

        单八等人不识字,但是不敢不听县令的,乖巧地领了具犁就干起活儿来了。

        等到他们把一茬豆子种下,又就手种了稻,县里的春耕也进入了尾声。

        ——————————

        祝缨等春耕结束,便再次将县城中的乡绅们一总邀到了县衙里来,再请一回客。县衙没有大厨,酒菜依旧是从外面订的。县城的酒楼也少,也没什么好选的,就还是上回那一家。

        乡绅们心中很明白自己干了一件好事,既自得,也高兴。顾翁拿到请柬,他坐在头桌,这回再看赵苏跟在祝缨身后时刻准备挡酒的样子也不觉得不顺眼了。

        祝缨先说了一番话,说:“今年春耕很顺利,也要多谢诸位父老高义。”

        顾翁道:“全是因为大人您运筹帷幄。”

        张翁笑道:“只有运筹帷幄么?大人亲力亲为!”

        “跟我抬杠不是?大人是劳心者。”

        他们玩笑式地争吵着,顺手就把马屁给拍了,赵苏心道:跟唱戏似的。

        常寡妇也得与会,这样的席吃多了,周围的人也习惯了看到她,她也习惯了出现。此时也说两句,称赞祝缨不但公务上劳心费力干得好,如今还抽空宴请他们,如此丰富,她十分感动。

        “在外面酒楼订了些酒席,都是福禄县常见的菜肴,花费甚少。”说着,她叹了口气,“花费少有时候也不是件太好的事情啊。”

        赵苏道:“义父话中似有深意?”

        祝缨也与他一唱一和起来:“你瞧,还算丰盛吧?如此丰盛却不值什么钱,可见是大家兜里没钱。这怎么行呢?”

        豁!戏肉来了!!!

        乡绅们本以为是吃个席、夸两句,然后给个租金结算的日子。这样他们就满足了,其他的“好处”,他们能再等个十天半个月的再说。

        乡绅们内心激动,说话的时候却都说着:“是啊,咱们县地处偏僻、物产不丰,自然就穷些。”“我们乡下日子太苦,穷人太难,早晚能过得宽裕些就好了。”

        都不提自己也很想变得更有钱,但又句句将自己也夹在其中。

        祝缨道:“我倒有一点念头,还需与诸位详谈。”

        乡绅们连饭都不想吃了,很想听听是什么!顾翁与赵翁、张翁等几个领头的交换着眼色,都很心动,他们又目视关丞,以为关丞混蛋,居然不事先透露点风声,他们也好有所准备。

        关丞冤得要死,他事先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个事儿!

        祝缨道:“事情琐碎,有好些步骤要准备,不急在一时。诸位父老放心,福禄县的事我都放在心上的。现在大家可以放心吃酒啦!”

        谁还有心吃酒?!!!

        乡绅们肚里骂娘,又不敢催她。经过春耕租牛这一件事他们都看出来了,新县令是个能干事的人!这种事儿跟去年将他们薅到县城、整顿治安、征发修渠等等都是不一样的,以上皆是有前例可以借鉴。能看出来她能力不错,有心干实事。

        但是春耕租牛不同,将有牛的、没牛的一手牵两头,这想法就很罕见,且还新奇。她又能安排合理。有牛的人是很珍惜自己的财产,他们将牛交出去之后是会挂心的,尤其一次提供数量多的,每天都算着:我牛怎么样了?

        再笨的人遇到真正关心的事情上也会变得聪明,这些人就发现,他们交出去的牛,不可能有更好的安排了!即使是他们自己,也无法安排得如此周密,既不浪费牛也不浪费时间,赚得还不少!

        顾翁等人为了示好,是出了友情价的,决心不在这上面狠捞,最后算下来的“损失”也能够接受。没想到按照祝缨的算法,钱没少赚多少,牛虽累了一点也没累坏。

        县令运气还好,发配过来的犯人里还有兽医呢。

        一群老鬼心里存着事儿,脸上堆着笑,倒也高兴,彼此碰杯。顾翁私下又跟关丞喝了一杯,给关丞使了个眼色:一会儿我找你说话!

        酒宴之后,乡绅们到了关丞家,不免又说关丞不够朋友!

        关丞道:“我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顾翁斜眼看他,关丞啥都不知道,此时也潇洒不起来了。不能提供情报,他也不慌,心念一转,说:“你们要知道什么呢?县令大人的心思,怎么猜得到?要是早能想到的,还用等到现在?你们早就自己做、自己发财了不是?”

        “哎呀,朝廷命官,读书人,张口闭口都是阿堵物。不好不好。”顾翁说。

        关丞道:“真不好?”

        顾翁道:“那是极好的。”

        众人都笑了,这回虽然没讨论出个什么结果来,众人的心情却比上回讨论出计划要强得多。

        关丞道:“既然信他,那他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干呗!已然这样了!说句良心话,咱们这一年多也着实日子紧了些。都是为了给大人做脸啊!大人是个明白人,现在是咱们获益的时候啦。”

        顾翁心道:呸!我的日子好得很,可没怎么紧。过紧日子的是你吧?不能收我们的重礼了,也不能从县里贪墨了!

        他慈祥地笑道:“可不敢这么说。大人一心为公,为福禄县着想,我们都是福禄县的人,哪能与大人讨价还价呢?”

        关丞心说:呸!上回为了一个獠儿在我这里哭得就差上吊的是谁呀?

        两人对望一眼,很友好地又笑了。

        ————————————

        第二天,祝缨将他们又都招到了县衙,说出了她的计划——卖名字。

        “福禄县要不在这‘福禄’二字上做文章,就浪费这个好名字了。”祝缨说。

        其实也不一定是要卖橘子,但是福禄县这个地方,合适卖的普通产出太少了。稻谷?倒是可以称为“福稻”,福到,之类的。但是产量不高,总量不多,自己得吃,还得征税,它也不容易卖很高的价。

        当地适合种植的土地又不多,能做工的人口也不特别多,不可能任何东西都能只以一个名字就占据高价市场的。

        只能选少数几样,祝缨是刚好遇到了橘子,也就琢磨了这个东西。不是她不想琢磨荔枝之类的佳果,那玩艺儿太难保存了!

        橘子这个东西,不说周围几个县了,隔壁府、隔壁州都有种的!要把这个特色的招牌打出去,得精心安排。祝缨找来这些人为的就是这个,她说:“先要在附近打出名头,试一试有多少买家、什么价合适。”

        再说了,大家都种橘子,你拿个一样的货去别人家卖高价,就因你的名头?不是找打么?

        祝缨的意思:“要有故事!要会讲故事!如果不会讲故事,就要不停重复……”

        还有就是果子的品质问题等等。

        其他问题还包括怎么样才能让本地的橘子“与众不同”与别家有所区分?不然极易被冒充。

        祝缨把这些都给想到了,照她的安排,大家从现在开始行动,到今年过年的时候能过一个比较宽裕的年,然后维持下来。

        顾翁道:“大人,请恕老朽驽钝,您既然有了这么个主意,何不做大一点?咱们宁愿多出一点路费,试一试,卖到京城如何?”

        乡绅们交头接耳,都觉得顾翁这主意高明。

        “要是能进到宫里,就更是身价百倍了,是也不是?”

        顾翁道:“是啊。”

        祝缨叹了口气,道:“你知道宫市么?”

        顾翁愣了一下,宫市,就是宫里跟你买东西。有门路的,跟采买的人一起开花账,从皇帝身上揩油水,龙油极肥。没门路的,就是被人以贱价强买好货,全家跳河。

        同样的还有“贡橘”。这些祝缨都想过,但是她太了解宫里这些人了。虽不至于像汉末十常侍那样,但是特别会让别人吃亏。福禄县底子薄,伺候不起。宫市还给俩子儿,上贡的东西你还想拿钱回来?到时候宫里随手打发一点别的地方的“贡品”叫你领回去……

        “贡品”可以说是一种招牌,一般人扛不动这招牌。

        她点到即止,乡绅们也有读书不多的,跟邻座打听——福禄县乃至整个南府,都没什么值得“上贡”的东西,也没往京城卖过东西,他们不知道也挺正常的。

        打听完了,他们都沉默了。祝缨道:“这些个办法我当然能做,我没损失,我升走了,你们再遭了罪骂我,我也听不见了。你们要做么?还是咱们先在府里、州里卖橘子?”

        顾翁哭了,乡老一个传染一个,竟都落下泪来。

        祝缨道:“橘子可不好卖啊,士农工商,四民之末。谈钱太俗,不谈钱又太饿,我不能叫福禄县饿着。来,咱们再合计合计怎么种……”

        祝缨话到一半,童波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大大大大,大人!出、出、出人命了!”


  (https://www.qshuge.com/3689/3689804/3353589.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