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用户2544747734的新书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 第314章 朝廷监督挖红薯

第314章 朝廷监督挖红薯


福临参加早朝前,先将送给皇额娘的香皂肥皂送到慈宁宫去。

  孝庄见到福临非常高兴,这次福临给孝庄送了两箱香皂一箱肥皂,还对母后说了,他要和自己的救命恩人一起办香皂肥皂厂的事。

  孝庄甚感新奇,办厂?这是在爱新觉罗家族从来没有的事,自己的儿子居然要办厂?不过,听说福临是和自己的救命恩人一起办厂,她这才放了心,原本想和福临多说一会儿话,但福临已经耽误了上朝时间,只好先让福临走了,告诉福临,上朝结束,再来对自己详细说说办厂的事。

  福临一边答应着,一边急急忙忙到乾清宫去。

  福临耽误了上朝时间,等他提着一个沉重的布袋来到乾清宫的时候,早朝已经开始了,户部尚书车克正在禀报全国缺粮情况,现在旱情消除了,但地里的粮食蔬菜不是今天播种明天就可以收获的,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一时半会很难缓解粮食危机。

  不得已,前段时间黄台吉就已经下昭,要求全国人民共度时艰,特别是各级官员,更要节俭生活,严禁铺张浪费。他本人带头,自觉节俭生活。

  黄台吉原本临睡前喜欢喝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汤,但现在,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再吃宵夜,满汉全席改成四菜一汤,不仅如此,皇上在乾清宫放了一个类似功德箱的东西,他称这箱是存钱罐,每次上朝,当着大臣们的面,向存钱罐里投一枚铜板,以示节约每一个铜板,大臣们见状,上朝时都带一个铜板,黄台吉投铜板后,大臣们跟着再投,每次上朝结束,存钱罐里至少就会有一百多个铜板的收入。黄台吉说,这叫集腋成裘。

  唉!黄台吉哪里是在集腋成裘,分明是在大臣们身上薅羊毛,虽然一次只薅一个铜板,但每次上朝都被薅一个铜板,大臣们还是深感郁闷,这郁闷只能闷在心里,谁敢批评皇上集腋成裘的节俭精神呢!

  这还不说,黄台吉为了提倡农耕,还在宫里一个角落开了一块地种蔬菜粮食,自诩这块地是自己的责任田,每种一种蔬菜或粮食,就举行一次亲耕仪式,有时锄锄地,有时施施肥,有时捉捉虫,还让几个画师将他农耕时的样子画成画,以彰显自己亲农的姿势。

  黄台吉说,朕的榜样就是告诉各级官员,要重视农耕,要自给自足。

  但皇上的榜样最多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地里的蔬菜粮食,并不像皇上那么秀一下就能秀出来的。民间粮食仍然短缺,老百姓仍然吃不饱饭,日子仍然艰难。

  而这段时间,大臣们启奏最多的,都是如何发展农业,有的提出垦荒计划和政策,增加农耕面积;有的提出减轻农赋,增加农民收入;还有的提出,加大处罚偷盗和捕杀耕牛的力度,以保护农耕最重要的生产工具.....,这些奏折虽然正确,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粮食太紧张,在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吃不饱饭,依然是当前最焦虑的问题。

  车克说,经调查,因连年灾荒和战乱,粮食储备严重不足,受灾最重的是辽阳地区,辽阳大饥,谷价飞涨,灾前一斗米只要八百文钱,但现在一斗米却要二两银子才能买到。有的地区甚至出现父子相食.....。

  车克正在禀报,黄台吉却看见福临来了,他以为福临来迟了,是因为给孝庄送香皂肥皂去了,所以也没责备他。但见福临提着一个沉重的布袋上殿来,黄台吉就皱起了眉头,他以为福临是将香皂肥皂拿到乾清宫来了,送香皂肥皂给皇额娘是私事,将香皂肥皂拿到乾清宫来就是公私不分,这个儿子怎么会一时聪明一时糊涂呢?

  正待呵斥,只见福临将布袋放在黄台吉案桌前,打开布袋,袋里露出一些圆滚滚像柚子般大小的东西,尔后福临从兜里拿出写好的奏折,朗声说道,启禀父皇,儿臣有事禀报。

  自从福临参政以后,他每次出场的方式都与大臣们的不一样,每次奏报的事,也与大臣们奏报的方式不同,今天福临参加早朝,既来迟到了,上朝还提着一个沉重的布口袋。黄台吉和大臣们都惊异的看着布袋里的东西。

  黄台吉示意李公公将福临的奏折呈上来,黄台吉瞪眼看着这几个圆滚滚的东西问,这是什么?

  福临说,回父皇的话,这是红薯。

  黄台吉一头雾水,又问,什么叫红薯?

  福临说,红薯就是可以吃的一种粮食,这种红薯产量高,味道好,我在刘家村种了一些,明天准备收获了,请父皇监督收获情况。

  黄台吉一听这些圆滚滚的东西是粮食,精神一振,从龙椅上走下来,弯腰拿起一个红薯认真看,红薯拿在手里很沉,红薯上还有一些泥土,显然是从地里挖出来不久的。

  黄台吉眼里看着红薯,嘴里疑惑的问,这是你种的?

  福临愣了愣,想起林月说过,一定要自信,不自信会妨碍大事。所以福临语气就很坚定,说红薯是儿臣亲自种的。

  黄台吉感觉福临这话很不真实,自己的儿子,几斤几两他还不知道?福临什么时候种过红薯,他怎么知道种红薯?疑问很多,但昨天李公公去找福临,回来向他禀报,说福临在刘家村种地,他当时就感到很惊异,问李公公,福临在种什么地?李公公说不知道,他只看见福临挽着衣衫和裤腿,手里拿着锄头,正在锄草,至于地上长的绿油油的叶蔓的东西是什么,李公公忘了问。

  现在黄台吉就看看李公公,李公公醒悟过来,赶紧弯腰鞠躬禀报,说我昨天确实看见参政御皇子在刘家村的红薯地里种地。

  群臣们一听全都傻眼了,尔后又是一阵窃窃私语,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福临居然会种地?谁也不相信!但听李公公这么一说,又半信半疑,福临自己都说红薯是自己种的,而且将红薯都拿到乾清宫了,红薯不是他种的,难道另有其人?福临会不会种地,那只是自己的孤陋寡闻,人生原本无常,世事难料,一切皆有可能,你不相信?反正我信了。

  黄台吉不再追问红薯是谁种的,见大臣们对红薯都很好奇,就叫李公公将布袋里的红薯拿给群臣观看。李公公拿着红薯挨个给大臣们看,有的低头认真看看,有的低头认真闻闻,还有的将红薯从布袋里拿出来垫垫重量....,看过红薯的人嘴里都发出啧啧声。黄台吉问,这玩意儿看起来并不好看,这能吃吗?

  福临脸上就有些小得意的表情,说我昨天吃过了,好吃极了,又甜又香又面。

  其实黄台吉是吃过红薯的,哦不,黄台吉是喝过红薯干与其他药材一起熬制的药水的,黄台吉便秘,御药房开的药里就有红薯干,红薯干是治疗便秘的药引子,这药引子与其他药材一起熬,黄台吉就喝熬出来的药水,所以,红薯是什么味,黄台吉不知道。不过,这个年代没人想到药引子可以作为粮食吃,御药房做药引子的红薯很贵,谁有经济能力将红薯当饭吃?再说,既然红薯是药引子,是药三分毒,谁又有勇气拿药引子当饭吃呢?

  黄台吉想想,既然福临都吃过了,说红薯好吃,到底好不好吃,吃了才知道。黄台吉要李公公将红薯送到御膳房去,让御膳房将红薯蒸熟了,让大臣们都尝尝。李公公赶紧将红薯拿走了。

  黄台吉坐下来看福临递上来的折子,只听福临奏道,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粮食短缺,但红薯的大量种植就可以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刘家村种植红薯已经成功,亩产至少可以达到六千斤....。

  福临的话还没说完,大臣们一片哗然。黄台吉抬起头来,严肃的看着福临,问你知道现在粮食亩产多少斤吗?福临说,平均亩产三四百斤。

  黄台吉又问,你知道粮食产量最高能产多少斤吗?福临又答,最高可以产六百斤。

  黄台吉就用责备的眼光看他,既然你知道粮食最高亩产只能达到六百斤,你刚才为什么要说亩产六千斤呢?是不是说错了?

  说完语气就严厉起来,训斥道,站在这里说话,每句话的用词用句都要过过脑子,不要信口开河!

  福临很委屈,说我没有信口开河,我们种的红薯就是亩产六千斤,如果长得好,还有可能达到一万斤呢!

  大臣们又是一片哗然,黄台吉见福临说话越来越不像话,便呵斥道,刚才还告诫你,说话要过脑子,你怎么还要打胡乱说,真的没有规矩了吗?

  户部尚书车克上前一步,向黄台吉拱手,说我看过一些农业方面的书,没有哪一本书里说哪种农作物亩产可以达到六千斤的,想必是九皇子哪里出了差错。

  福临急了,说我没有出差错,我们种的红薯亩产就有六千斤。

  车克对福临的话很是不屑,但凡一件重要的事,其结果都是要由当事人承担责任的,如果明天挖出的红薯,亩产没有达到六千斤,你愿意承担什么后果?

  杜文一下来了精神,上前一步,向黄台吉大声禀报,我也是读过一些农业方面书的,确实没有哪一本书说过粮食亩产会达到六千斤,我愿意为车克大人作证!

  杜文的举动自然有讨好车克的嫌疑,户部管着国库的银子,自己与车克关系好了,以后礼部用银子就可以少看车克的脸色。

  福临愣了一下,突然想起林月说愿意拿二百两银子打赌的话,林月都敢打赌,说明林月心中有数,他对林月的信任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两三百,我还有什么值得顾虑的!

  情急之下,福临就向黄台吉拱拱手,父皇在上,儿臣愿意和两位尚书打赌,如果我输了,我愿意拿二百两银子向两位尚书道歉,如果我赢了,两位尚书各拿一百两银子给我。

  群臣一听,又一片哗然,打个赌就能输赢二百两银子!

  大臣们都知道福临是个不靠谱的人,但再不靠谱,也不能在威严的朝堂上说如此不靠谱的话,一亩地能产六千斤粮食?除了天方夜谭故事书里写过,现实中没人听过见过,福临和两位尚书的赌局,难道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输赢?

  不少大臣甚至羡慕杜文,杜文不失时机为车克说话,“搭个巴壁”,既巴结了车克,又赚到一百两银子,这不是天上掉的馅饼吗?

  车克和杜文担心福临会反悔,两人赶紧应诺,说我们愿意与九皇子打赌,请皇上作证。

  黄台吉觉得福临太鲁莽,福临赌输了,他到哪里去弄二百两银子?儿子拿不出银子难道不找我老子要?这哪里是儿子打赌,这是在坑爹呢!

  黄台吉赶紧呵斥,朝堂之上,怎么能用打赌的方式解决问题!

  大臣们愣了一下,立马全都明白过来,这是黄台吉在为儿子的鲁莽行为搭台阶,既然皇上否定了打赌,两位尚书就错失了发财机会,大臣们都为车克和杜文惋惜,但皇上已经发话了,所有大臣都低头不再说话。

  好在明天就可以见分晓,黄台吉见福临对亩产六千斤的态度很笃定,就不免疑惑,莫不是福临种的红薯真的能产六千斤?再不济,产个千把斤也是不得了的成绩。当前粮食问题是当务之急,如果真的有可以当做粮食吃的红薯,这必定是大清国的一件民生大事。

  黄台吉就想知道一亩地红薯到底有多大产量,他当即安排明天由户部和礼部共同监督红薯的收成,有大臣提醒,说他们是打赌的双方,应该由第三方监督才对,黄台吉想想有道理,这才安排左都御史刘奕杰现场监督。


  (https://www.qshuge.com/3356/3356703/11110934.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