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免费阅读小说 > 第227章 黄忠遗愿兴汉祚,刘备立碑祭汉魂(

第227章 黄忠遗愿兴汉祚,刘备立碑祭汉魂(


霍弋双手平举,十指微微颤抖。

    当短刀落在霍弋掌心时,霍弋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伤。

    不论平日里表现有多成熟,霍弋始终只是个不到十六岁的少年。

    幼年丧父,幸运的遇上了黄忠这位恩师,如今却又要跟黄忠诀别。

    霍弋那稚嫩的肩膀,承载了跟年龄不符的伤痛。

    “你这小子。”

    黄忠本想跟霍弋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类似的话语,然而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陛下,老臣有个愿望。”黄忠看向刘备,语气不似方才那般平和,多了几分正式。

    刘备凛然,亦是称呼黄忠的官职:“卫将军,你说,朕听!”

    黄忠看向抽泣的霍弋,徐徐而道:“老臣这一生所见,多为人间悲惨事,既有天灾,亦有人祸。”

    “世道混乱,人命贱如豚犬。”

    “老臣妻儿,亦是死于疫病。”

    “老臣希望汉祚再兴时,能如《礼记》中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老臣亦知:大同之世,如那海旁蜃气,可望而不可及。”

    “然,老臣亦希望。”

    “汉祚再兴时,能距大同之世更近。”

    刘备心神凛然。

    大同之世。

    先贤探索论证了近千年,都未能窥其一缕真意。

    就如黄忠所言:大同之世,如那海旁蜃气,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

    前途虽然艰难,总得有人去披荆斩棘。

    世间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演变,但面对黄忠这临终意愿,刘备不愿有退缩之心:“卫将军宏愿,朕铭记在心。”

    “朕自知德才浅薄,无法碰到那先贤描绘的大同之世。”

    “然,朕可向卫将军承诺。”

    “朕若能再兴汉祚,必以‘大同之世’为立国宗旨、祖宗之法,以此来鞭策后世子孙。”

    “即便无法触及大同之世,亦要让子孙后世在推行国策时,能以民为本。”

    刘备的声音铿锵有力。

    能不能做到和愿不愿做是有本质区别的。

    前者为力,后者为心。

    有心无力尤可贵,有力无心人之耻。

    诸葛乔亦是心神震撼。

    自两千年后穿越而来的诸葛乔,见识过那一批伟大的先驱者为“大同之世”而努力。

    虽然最终受限于生产力,却也迈出了大同社会的第一步。

    倘若,努力能自季汉开始,那两千年后的世界是否会变得更加的璀璨耀眼?

    任何的时代,都会有争权夺利。

    然而生产力的提高、制度的变革,却能极大的缩小争权夺利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如那群可以封神的农业先驱者,让华夏子民不会再因为粮食缺少而饿死!

    或许过个几百年,今日的豪言也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然而。

    人之行事,又岂能因为大势所趋就选择放弃?

    季汉的魅力,本就在于跟大势抗衡。

    即便粉身碎骨,也要去争那半子的胜机。

    这才有刘备,有诸葛亮,有姜维,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

    想到这里。

    诸葛乔亦是向黄忠恭敬一礼:“老将军,晚辈能看见,未来的盛世终将如你所愿!”

    “即便我们这一辈做不到,只要精神有了传承,终将会有伟大的奇才登临世间。”

    黄忠抓住旗杆,徐徐起身,再次眺望天空的骄阳。

    “陛下,老臣看见了!”

    “伯松,小弋,不必为老夫而悲伤,老夫生而为荣,死而无憾。”

    “汉祚,必兴!”

    “大同,必至!”

    大风骤起,汉旗飞扬。

    万里晴空,忽然响起一阵惊雷,似乎是在为英魂引路。

    黄忠大笑三声,响应那晴天惊雷,阖目而逝。

    “卫将军,一路走好!”诸葛乔作揖、敛容。

    刘备亦是作揖、敛容:“卫将军,一路走好!”

    王平、马忠、陈到等城楼的将士,闻讯纷纷靠近。

    卫将军黄忠应雷而逝,众将士皆是凛然。

    “卫将军,一路走好!”

    齐刷刷的行礼,是对逝者的尊重。

    刘备看向晴空万里,令道:“传朕旨意,于长安城外咸阳原,建忠烈陵。”

    “立碑刻文,以祭汉魂。”

    “大汉将士,不论身在何处、亡于何方,英魂都将回归忠烈陵。”

    “永世受大汉士民香火祭奠。”

    “汉魂不灭,大汉不亡!”

    豪言壮语,道不尽心中大志。

    只听得“汉魂不灭,大汉不亡!”响彻长安城头。

    君臣一心,万众之愿,再燃大汉熊熊烈火!

    章武二年九月初。

    卫将军黄忠长逝于长安城。

    天子刘备亲拟谥号,曰:刚!

    《逸周书·谥法解》有言: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

    以“刚”为谥号的,皆是坚毅果敢、个性刚直的人,往往是具有高尚品质和英勇行为的英雄人物才配得上“刚”字。

    同月。

    刘备在长安以北的咸阳原长陵祭奠汉高祖刘邦,呈请天命,勘查选址,在长陵附近选址建忠烈陵。

    又令秦宓作碑文,于忠烈陵选址处立碑,祭奠阵亡的汉家英魂。

    十月。

    刘备在与长安众文武商议后,决定迁都长安。

    遂遣使召丞相诸葛亮、太子刘禅、零陵王刘封、尚书令李严、司徒许靖入长安觐见。

    诸葛乔请命为使,引王平、马忠等无当飞军将士回蜀郡。

    无当飞军中,除了陇右招募的部分羌胡义从外,大部分都是南中义从。

    诸葛乔中途好歹归了一次成都,这些南中义从自去年入陇右后就未归过成都。

    军士亦是人,是人皆会思乡。

    关中战事结束,诸葛乔自然要带无当飞军的将士返回蜀郡与乡人亲朋团聚。

    阵亡的将士,诸葛乔亦要去慰问抚恤。

    近半年的征战,无当飞军的将士虽然疲惫,但想到蜀郡的乡人亲朋,这些赤诚而不畏生死的健儿,仿佛忘却了疲惫。

    都不用诸葛乔催促,飞军的将士自发的疾行赶路。

    早一日返回蜀郡,就能早一日见到乡人亲朋!

    一方喜,一方忧。

    在大汉文武军民欢庆大捷的时候,自潼关返回洛阳的曹丕,却是如斗败的公鸡一般,再也没了初始的自信和得意。

    自孟达督雍凉十万之众开始,曹丕在雍凉地区前前后后投入了近二十万的兵马!

    最终退出关中的兵马,仅有七万余众!

    两年时间,两场大战,算上战死的、伤残的、投降的、溃逃的,曹丕前前后后折损了十余万的兵马!

    饶是曹操给曹丕留下了丰厚的家底,也经不住曹丕这般浪费!

    如同昔日曹操在赤壁损兵折将而无法再南征荆扬外,如今的曹丕,也无力再西进雍凉了!

    “刘备!”

    “朕誓杀汝!”

    曹丕回到宫中,气得拔剑乱砍。

    往日的珠宝金玉雕木,对曹丕也无了吸引力。

    即便是最宠爱的郭皇后,曹丕也感觉失去了往日的韵味。

    待曹丕发泄完后,郭皇后这才令宫中内侍收拾曹丕打坏的珠宝金玉雕木。

    “胜败乃兵家常事,陛下不可因此而忧心伤怀。”

    “陛下正当壮年,刘备垂垂老矣,又何必跟那老卒置气?”

    “刘备幼子愚钝,而平原王(曹叡)天姿秀出。”

    “陛下父子可兴二世盛魏,而刘备幼子只会令权臣擅权。”

    郭皇后气态雍容,言语中对曹叡多有褒赞之意。

    曹丕有些意外:“皇后,平原王乃甄姬之子,伱竟会对平原王有赞誉?”

    甄宓的死,郭皇后脱不了干系。

    曹丕明白,曹叡也明白。

    郭皇后对此亦是门儿清。

    然而。

    相对于这私怨,郭皇后对朝堂的局势看得更清。

    曹丕虽然妻妾十余人、儿子数人,但有帝王之资的只有曹叡一人!

    郭皇后如今亦无子嗣!

    想要保住身份地位,仅靠美色来诱惑曹丕是远远不够的。

    郭皇后需要有一个聪明睿智且又受群臣钦佩的儿子!

    现生一个肯定来不及,在曹丕的几个儿子中择选一个过继是最稳妥的!

    昔日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就是过继曹昂为子。

    若不是曹昂早逝,又哪里轮得到卞夫人当这皇太后!

    郭皇后相中的,就是曹叡!

    谗言害死甄宓,再过继甄宓的儿子为子,不仅将甄宓稳压一头,更能稳住皇宫的身份地位。

    郭皇后的心机,远非表面伪装出来的温柔贤淑大方。

    曹丕本来就对曹叡有愧疚之心,故而年初的时候就将曹叡的平原侯改为平原王。

    只是碍于多方原因,迟迟未确定曹睿嫡长子的地位。

    如今。

    曹丕在雍凉战败,开始后悔去年的愚蠢行为了。

    有曹叡这么优秀的儿子,曹丕不仅不珍惜,反而还让曹叡遭受非人折磨。

    有什么事比最敬重的父亲杀了最温柔的母亲还令人崩溃的?

    自甄宓被曹丕赐死,曹叡眼中就已经失去了光彩。

    连母亲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大志?

    在郭皇后的劝说下,曹丕终于下定了决心。

    九月。

    曹丕下诏将曹叡过继给郭皇后为子,择选有名望的大儒入平原王府,如旧日曹操的丞相军议掾高堂隆等,确定了曹叡的嫡长子地位。

    同时,曹丕又下诏罪己,将雍凉战败的责任皆归罪于己,又彰表司马懿张郃的战功。

    以司马懿为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以张郃为前将军,假节,统兵五万屯兵弘农郡,督潼关、华阴等地。

    除此外。

    曹丕又召回曹植,当着卞夫人的面,跟曹彰和曹植倾述衷肠。

    又以曹植昔日七步诗为引,论述袁绍刘表败亡的原因,再论兄弟情义。

    在卞夫人的见证下,曹丕折箭为誓,表示今生不会再有兄弟阋墙之事。

    不论是曹彰还是曹植,都不想在封地上碌碌无为。

    虽然知道曹丕并非真心而是形势所迫,但曹彰和曹植还是选择了折箭为誓,表示今生不会再跟曹丕争权。

    三兄弟都很清楚,若汉魏之争魏不能胜,争权只会自取灭亡。

    即便要争,也得灭了刘备再争!

    曹丕遂以曹彰为并州牧,督练并州骑兵;以曹植为豫州牧,寻觅山林隐士。

    这频频的举措,也让朝中的文武对大魏的未来多了信心!

    战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战败后不能知耻而后勇。

    雍凉战败让曹丕认清了跟刘备的差距,再次恢复了昔日魏王世子的心机手段。

    在一系列稳定朝野的举措后,曹丕召来了司马懿、陈群、刘晔、贾诩。

    吴质和朱铄在关中的表现太差,曹丕虽然重用二人但不再让二人谋划。

    要谋划国事,依旧得司马懿、陈群、刘晔、贾诩这群曹操昔日招募的智者。

    “大魏如今局势,皆是朕咎由自取。”

    “朕自知才智浅薄,愿听诸君良策。”

    曹丕的仪容气度少了骄矜多了谦逊。

    陈群进言道:“陛下,雍凉之地本就贫瘠,即便丢了雍凉,也不会令大魏伤筋动骨。”

    “大魏有青冀幽并徐兖豫司隶八州之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良田盐铁亦是冠绝天下。”

    “九品选才逐渐深入人心,陛下只需休战养民。”

    “不出三年,八州之富,将会令刘备孙权望而惊惧!”

    刘晔亦道:“刘备凶强,孙权狡诈,陛下若太强势,刘备孙权只会联合以抗陛下。”

    “反之,陛下若是显露颓势,刘备和孙权之间必生嫌隙。”

    “我以为,可再遣使入江东,向孙权议和,破孙刘联盟。”

    曹丕仔细琢磨陈群和刘晔的策略,并未立即表态,而是将目光看向了司马懿和贾诩。

    司马懿沉吟片刻,道:“陛下,我的想法跟尚书令(陈群)和侍中(刘晔)大同小异。”

    “如今刘备凶强,不可再与刘备交兵。”

    “陛下有八州之地,只需休战养民、谨守关隘城池,就足以不战而胜!”

    曹丕又将目光看向贾诩。

    在方才众人讨论时,贾诩一直都在闭目养神,仿佛在神游天外。

    “太尉,可有良策教朕?”曹丕虚心而问。

    上回不听贾诩言,吃亏关中战败的亏,这次回来面对贾诩的时候,曹丕心中是有羞惭的。

    故而此次发问,曹丕更加的恭敬谦逊。

    贾诩徐徐睁开了双目:“陛下,有舍才有得。”

    曹丕见贾诩开口,心中顿喜,连忙问道:“太尉,朕要如何取舍?”

    贾诩不疾不徐,开口就是王炸:“将合肥和上昶城让给孙权,召曹仁回宛城,文聘退守豫州弋阳郡信阳城,满宠退守寿春。”

    曹丕脸色大变:“朕本就丢了雍凉,若是让出合肥和上昶城,恐怕朝野又要震荡了。”

    贾诩虽然年迈但目光如炬:“刘备得了雍凉,而孙权未得寸土,孙权又惧关羽兵威而不敢招惹荆州。”

    “陛下在关中兵败,而张辽又在合肥阵亡,老夫料孙权不夺城池不会罢休。”

    “与其在合肥和上昶城跟孙权对峙,不如将合肥和上昶城送给孙权。”

    “孙权得了好处,就不会再向北进兵。”

    “如今天下三分,陛下和刘备皆已建国称帝,唯独孙权只是大汉的吴王。”

    “上兵伐谋,骄其心,盈其气。”

    “孙权若得合肥和上昶城,其心必骄。”

    “陛下再遣细作如江东,在江东各地营造祥瑞,其气必盈。”

    “孙权心骄气盈,必会思称帝之心!”

    “待孙权称帝,陛下可再遣使与孙权结邦交之谊。”

    “刘备听闻孙权称帝,必会怒起大军征讨江东。”

    “孙刘交兵,陛下可尽收渔翁之利!”

    话音一落,全场皆静。

    不论是陈群刘晔还是司马懿,都只是想让曹丕休战养民,利用八州人口资源优势去跟刘备孙权拼发展速度。

    最多是遣使入江东议和。

    而贾诩却是精准的洞悉的孙权的想法,判断孙权不夺城池不会罢休。

    选择让出合肥城和上昶城,骄孙权之心。

    更毒的是,还要派细作去江东营造祥瑞之气,生怕孙权滋生不了称帝之心!

    对外军争取得了合肥和上昶城,内部又有祥瑞之气,这祥瑞之气还不是孙权指使的!

    本就不甘人下的孙权,又该如何拒绝称帝的诱惑?

    司马懿三人暗暗惊叹:

    怪不得先帝痛失爱将爱子,也要将贾文和养在府中。

    贾文和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惊天动地!

    此策一出,孙刘再无联盟可能!

    司马懿看向贾诩的目光,更是多了几分忌惮。

    “好一个有舍才有得!”

    曹丕拍案而起,眼神中满是兴奋。

    贾诩的策略,虽然让曹丕丢了合肥和上昶城,却能让孙权和刘备再无联盟的可能。

    刘备是什么人?

    那是要效仿光武帝再兴汉室的人!

    以刘备的脾气,又如何能忍受孙权在江东称帝?

    在刘备眼中,曹丕篡汉立魏,是必除的国贼;孙权若是建国称帝,那就跟曹丕没什么区别了!

    刘备若跟孙权结盟,那就是承认孙权的帝位!

    以刘备的脾性,又岂会承认孙权是一国之君?

    “诸君之策,皆是治国安邦之策!”

    “如诸君言,数策并行,破孙刘联盟,休战养民,以待江南之变!”

    曹丕强忍激动,采纳了司马懿、陈群、刘晔和贾诩的献策。

    尤其是贾诩的谋国之策,更是被曹丕视为重中之重!

    贾诩又道:“陛下,老夫所献之策,不可让第六人知晓!”

    毒计归毒计。

    贾诩也是要名声的。

    就如同昔日给李傕献策,贾诩也不肯居功。

    一旦居功,世人都将视贾诩为汉贼,又如何能置身事外保住性命?

    昔日李儒毒酒杀刘辩,虽然获得了董卓的信任,却也在董卓失势后名声一落千丈。

    李傕曾推举李儒为博士被刘协拒绝。

    反观贾诩,明明是始作俑者,却当了尚书,掌管人才选拔。

    选拔的人才还是过去的名仕,时人都称赞贾诩的德行。

    助张绣杀了曹操的爱将爱子,却又在官渡关键时刻劝张绣投曹操,曹操不仅不怪贾诩反而感激贾诩雪中送炭。

    跟着曹操的时候,又屡屡给曹操献良计,这让曹操对贾诩完全恨不起来!

    再加上贾诩那每每处于困境就有惊骇世间的计策,曹操更是将贾诩视为最佳后手。

    如今。

    这个曹营中最是默默无闻的智者,为了解决自身的困境,再次为这世间掀起了风波。

    以合肥和上昶两城,骄孙权之心,盈孙权之气,助孙权登基称帝!

    盖世之谋,对刘备而言是毒如砒霜的毒计,对曹丕却是甘之如饴的良计!

    贾诩担心死后被人挖坟掘墓,自然不肯让第六人知道这计策。

    毕竟。

    贾诩老迈,没多少岁月了。

    万一死后曹魏还是灭了,又有汉室忠良得知贾诩献的毒计,怕是死后都不得安宁。

    贾诩的这个请求,曹丕欣然同意。

    若不同意,曹丕也担心贾诩会不会为了自保名声又自毁其计。

    在跟司马懿、陈群和刘晔仔细商议后,曹丕决定派刘晔为使前往合肥。

    上昶城的文聘好调,合肥的曹仁可不好调。

    若是不给曹仁讲清楚,曹丕也怕曹仁犯浑要死守合肥!

    在刘晔前往合肥的期间。

    诸葛乔也在日夜兼程的赶路中抵达了蜀郡。

    在向蜀郡官吏传了文书后,诸葛乔解散了无当飞军,让诸将士先回各自家中探亲。

    又让相熟的将士,将阵亡的飞军牌位和抚恤金送给飞军的家属。

    在部署妥当后,诸葛乔只带了王平和十余骑亲卫入成都。

    在成都监国的太子刘禅,听闻诸葛乔返回,当场就丢下了群臣,策马直奔城门而去。

    什么太子仪态,什么监国气度,全都被刘禅抛之脑后。

    此刻的刘禅,只想快点见到许久不见的诸葛乔!

    城门口。

    诸葛乔策马静立,看向城门上方的“成都”二字,心中百感交集。

    王平则是单手扛着大旗,跟在诸葛乔身后。

    感慨间。

    一声“阿乔吾兄!”远远传来。

    只见城门口飞来一骑,骑马者尽显少年意气,正是丢下群臣的刘禅。

      本卷结束,22万字的内容,虽称不上完美,但小作者已经尽力的去还原刘备亲征。

        本书不是平推文,也不要套用历史上的人物反应。

        大势变了,曹丕若还是骄矜自傲,那他不配当皇帝了。

        感谢支持,跪求月票。

    (本章完)


  (https://www.qshuge.com/3240/3240793/11110924.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