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完整版 > 第306章 黄河以南皆属汉,诸葛父子论世家(

第306章 黄河以南皆属汉,诸葛父子论世家(


曹休见司马懿开口,冷哼一声,偏头不再跟司马师这个小辈计较。

    司马师虽然心中不忿,但被司马懿冷冽的眼神一瞪,亦是偏头不再开口。

    曹真的反应比曹休要冷静。

    眼下局势不明,司马懿的担心也不无道理。

    大魏不可一日无君。

    倘若曹叡真的不慎遇难,谁当大魏的皇帝就是个难题了。

    曹叡,无子啊!

    良久。

    曹真徐徐开口:“若陛下真的不慎遇难,可在宗室中择选良才称帝。”

    司马懿看向曹真,再次问道:“择选任城王,还是鄄城王?”

    曹真回视司马懿:“任城王和鄄城王,谁称帝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故而宗室良才不能是任城王和鄄城王任何一人,亦不能是两人子孙。”

    “可择选其余宗室子嗣,过继给陛下为养子。”

    “如此,才能维系任城王和鄄城王之间的平衡。”

    “袁谭袁尚之争,不可不引以为鉴。”

    “仲达以为如何?”

    司马懿暗赞曹真的敏锐。

    倘若真的在曹彰和曹植之间择选一人,不用刘备动手,大魏就得内乱相争。

    昔日袁谭袁尚如何败亡的,大魏就会如何败亡。

    司马懿认同了曹真的观点,道:“既如此,可先驱兵白马,探查陛下的行踪。”

    “陛下若在,便是大魏之福。”

    “陛下若逝,那就事急从权。”

    “征南大将军,你以为如何?”

    司马懿、曹真和曹休,都是曹丕的托孤重臣。

    这等大事,自然得让三人统一意见。

    曹休见曹真和司马懿都有了抉择,尽管心中不太情愿,依旧表达了认同的态度。

    三人意见统一。

    大军遂分成了三部。

    一部由曹休统率,负责搜寻曹叡的下落。

    一部由曹真统率,负责抵挡刘备的追击。

    一部由司马懿统率,负责去打白马的诸葛乔。

    在三人商议的期间,自鄄城狼狈而逃的曹叡,此刻却在黄河边苟延残喘。

    虽然过去多日了,但诸葛乔五日破鄄城的恐怖依旧震撼曹叡的心灵。

    在昔日曹操的眼中,一直都认为曹叡是宗室麒麟儿,是能跟诸葛乔一较高低的。

    曹叡同样这样认为。

    大汉的皇帝刘禅不足虑,能让曹叡提起精神应对的同辈人就只有诸葛乔。

    然而。

    鄄城一战,彻底打破了曹叡的自信。

    五日!

    仅仅五日,就攻破了近两万将士守备且钱粮军械齐备的鄄城!

    本以为是势均力敌,没想到是全面被碾压!

    这让曹叡不由想到了昔日一挑六的秦国。

    这是军械上的碾压!

    亦是制度上的碾压!

    诸葛乔可以在短时间内利用工坊来大量制造箭矢弩矢,曹叡只能用传统的方式来生产制造箭矢弩矢亦或者向世家大族购买。

    “陛下,喝口糖水吧。”

    诸葛恪将水囊递给曹叡,水囊中有珍贵的蔗糖。

    虽然当了诸葛乔的内应,但诸葛乔破鄄城的“粗暴”方式也让诸葛恪暗暗吃惊。

    箭矢弩矢是消耗品,制造是需要时间的。

    即便诸葛恪统兵作战,亦不敢如此“豪气”的消耗箭矢弩矢。

    诸葛乔却是压根不心疼。

    五日内向鄄城倾泄十万支箭,三千发投石。

    向鄄城的伪魏将士展示了什么叫“真理在射程之内”。

    曹叡小小的饮了一口糖水,眼中多了几分落莫:“元逊,朕败了吗?”

    诸葛恪轻轻摇头:“陛下若能返回邺城,败了亦能卷土重来;陛下若是回不了邺城,大魏必乱!”

    “还请陛下莫要丧失了斗志!”

    曹叡眼神复杂的看向诸葛恪:“元逊,你是诸葛乔的胞兄,你是可以选择投降伪汉的。”

    “只要你擒了朕,凭你跟诸葛乔的血脉之情,今后你在伪汉定能封候拜将,名震青史。”

    诸葛恪拱手凝声:“陛下,臣本为吴臣,因遭奸人陷害而投魏;陛下不以臣微鄙,对臣百般信赖。”

    “臣若再擒了陛下去投伪汉,跟昔日的吕布又有什么区别?”

    “诸葛乔虽然是我的胞弟,但他早已过继给了伪汉丞相诸葛亮。”

    “亲疏有别,志向有别,立场有别,臣又岂会行此无义之事?”

    曹叡见诸葛恪不卑不亢,言辞犀利而坚定,心中对诸葛恪的信任更深了:“朕若能返回邺城,元逊当为第一功!”

    曹叡许诺了诸葛恪,抖擞精神。

    正说间,人报附近出现无当飞军的。

    曹叡脸色一变,连忙招呼亲卫撤离。

    这段时间,曹叡一直被无当飞军追击,每次都只能堪堪逃离。

    幸亏诸葛恪办事机敏,又多有军旅经验,这才让曹叡次次都能化险为夷。

    只是曹叡这段世间受的苦不少。

    为了避免生火暴露踪迹,养尊处优多年的曹叡,沦落到了啃树皮草根充饥的地步。

    曹叡刚离开不久,王平的副将柳隐就引无当飞军来到了曹叡方才休憩的地方。

    “都稳着点,别让曹叡瞧出破绽。”

    “再有两日,这任务就完成了。”

    柳隐叼着草茎,叮嘱周围的飞军将士。

    有飞军小卒不理解:“将军,为什么非得将曹叡放走啊?生擒伪魏的皇帝,这可是封侯大功,能名留千古的。”

    柳隐斥道:“擒了曹叡又能如何?擒了曹叡,难道就能让伪魏投降吗?”

    “难道你比辅汉大将军想得更周全?”

    小卒脖子一缩:“将军你别发火,我就问问。”

    柳隐将草茎吐出,拍了拍手道:“问也不行!辅汉大将军行事,什么时候轮到你我来质疑?”

    “若不是看你跟我多年,就你刚才的问话,我就能将你侍卫细作来处置。”

    “不用多疑,等曹叡渡过黄河,其他的事就跟我们没关系了。”

    在柳隐等无当飞军的“追击”下,曹叡跟诸葛恪狼狈而逃,终于在一处渡口寻得了一艘渡船。

    曹叡大喜:“天不亡朕!元逊,速速驾船渡河!”

    诸葛恪在江东长大,这驾船的本事那是自小就有的。

    当即。

    诸葛恪就跟曹叡登上渡船,一同登船的只有曹叡的几个亲卫。

    其余的将士,曹叡也顾不得了。

    就在曹叡跟诸葛恪刚渡河不久,岸边的柳隐“恰到好处”的杀向曹叡的将士。

    本就饥肠辘辘的伪魏将士,哪里挡得住无当飞军的攻杀。

    只是片刻时间,渡口便就没了站着的伪魏将士。

    仔细询问了降卒后,柳隐看着远去的渡船暗暗松了一口气。

    真要抓曹叡,压根不用追曹叡这么久。

    鄄城破的时候就能生擒曹叡。

    跟曹叡演这么久,一是要故意引伪魏的兵马来白马寻曹叡,二是要给诸葛恪制造机会。

    河北如今都还在伪魏手中,擒了曹叡并不能灭了伪魏。

    更重要的是:诸葛乔不想要一个世族林立的河北!

    不论是刘备还是刘禅,都是以仁义立足,这脏事不能由刘备和刘禅来做!

    曹叡,是一柄不错的刀!

    白马。

    昔日关羽斩颜良之地,诸葛乔和司马懿两军对峙。

    自诸葛乔出道以来,就跟司马懿屡有交锋。

    曹操跟刘备汉水划界的时候,诸葛乔就尝试要用离间计除掉司马懿,在雍凉的时候诸葛乔也屡用离间计。

    无奈司马懿太谨慎,对曹家又表现得极为忠诚,这让诸葛乔的离间计难以奏效。

    初见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还只是个丞相军司马,诸葛乔亦无官职在身。

    如今再见时。

    司马懿是伪魏的托孤大臣、抚军大将军,诸葛乔是大汉的中流砥柱、辅汉大将军

    两人又皆是善统兵的宿将。

    “大汉辅汉大将军诸葛乔在此,司马懿,可敢出阵相见!”诸葛乔银盔银甲,仗剑策马而出。

    二十六岁的诸葛乔,脸上的稚嫩早已褪去。

    常年军旅作战,让诸葛乔的脸上也饱经风霜,更显成熟。

    司马懿本不想出阵,又考虑到曹叡如今生死不知,遂也策马仗剑而出。

    司马师则是持戟护卫司马懿右方。

    诸葛乔看向弱冠之年的司马师,啧啧称赞:“司马懿,你身旁的这位小将如何称呼?”

    司马师见诸葛乔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心中不忿,喝道:“我乃河内司马师!”

    “诸葛乔,你虽然是伪汉之臣,但你我年龄相仿,你若肯降魏,我愿称呼你一声大兄。”

    诸葛乔大笑:“司马师,你还小!又位卑职位,称呼我大兄显得你趋炎附势。”

    “我是大汉的辅汉大将军,你父司马懿是伪魏的抚军大将军,我跟你父平辈论交。”

    “若你父肯降大汉,我愿屈尊称呼你父一声大兄。”

    司马师气得怒火直涌。

    本想打压下诸葛乔的气势,没想到反被诸葛乔占了便宜。

    “子元,休得无礼!”司马懿轻斥一声,内心却是多了无奈。

    司马师只比诸葛乔小四岁,心性却远不如诸葛乔。

    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诸葛乔,司马懿又想到了汉丞相诸葛亮。

    同样是龙凤之人,子嗣却是天差地别。

    “诸葛乔,闲话少提,你邀我阵前相见,有何所求?”司马懿盯着诸葛乔,语气徐徐没有半点波澜。

    诸葛乔抚掌而笑:“司马懿,你的沉稳令我佩服。你来白马,肯定是想寻觅曹叡的踪迹吧?”

    “很可惜,曹叡已经被我生擒,你还是回去换个皇帝吧。”

    司马懿内心一惊,那副鹰眼也随之眯了眯:“诸葛乔,明人不说暗话,你若真的擒了陛下,又岂会在这里跟我闲话?”

    “没有生擒住陛下,却妄图用言语来乱我心神,这种伎俩太无趣了。”

    诸葛乔再笑:“司马懿,你这就错了。”

    “我能五日破鄄城,难道还能让曹叡逃了?”

    “我之所以不公开此事,是因为我在想这曹叡我是杀了还是放了。”

    “若是杀了,你们回去不仅能另立新君,还能同仇敌忾。”

    “若是不杀,我就得养着。”

    “方才我在想,倘若等你们另立新君了,我再将曹叡放回去,曹叡是当皇帝还是当太上皇?”

    “苦恼啊!”

    司马懿内心波澜四起,更有骇然之意。

    倘若真如诸葛乔所言,曹叡被生擒又没被公开,那么司马懿就犯难了。

    是另立新君还是等曹叡归来?

    见司马懿神情紧张,诸葛乔又道:“司马懿,别这么紧张,方才我是骗你的。”

    “曹叡已经渡过黄河了,压根就不在兖州。”

    司马懿蹙眉:“诸葛乔,你到底想说什么?”

    诸葛乔看向司马懿的眼神,多了几分戏谑:“想知道我是怎么破鄄城的吗?”

    “瞧你这眼神,一副想问又不愿意问的模样。”

    “看在你我平辈论交的份上,我就勉为其难的告诉你吧。”

    “其实,诸葛恪是我的内应!”

    “曹泰在东平国战败,是诸葛恪告的密,这才有我五日破鄄城。”

    “记得回去告诉曹叡,我愿意用曹泰、乐綝、张虎和徐盖,来交换诸葛恪。”

    司马懿的眉头更紧了。

    诸葛恪的用意,司马懿猜不透了。

    故意在两军阵前,道出诸葛恪是内应?

    这是要保诸葛恪还是要害诸葛恪?

    司马懿冷着脸:“还有其他话要说吗?”

    诸葛乔长叹:“司马懿啊,你可真无趣!”

    顿了顿。

    诸葛乔肃容看向司马懿,眼中充斥杀意:“司马懿,你不死,我心不安啊!”

    话音一落。

    变故骤起。

    一支弩矢射向司马懿的面目。

    “阿父小心!”

    司马师眼疾手快的拉了司马懿一把,弩矢擦着司马懿的头盔而过,那弩矢碰撞头盔的撞击声,让司马懿一阵耳鸣。

    司马懿来不及怒骂,躬身伏案,惊惶而走。

    司马师怒斥诸葛乔“卑鄙”。

    然而。

    迎接司马师的却是新的弩矢。

    “运气真好,这都射不中。”诸葛乔笑眯眯的看着惊惶而走的司马懿父子。

    虽然听起来有遗憾之意,但诸葛乔的语气却没半点遗憾。

    仿佛这两弩矢是故意射偏的一般。

    “将军,方才为什么不直接射死司马懿?”张嶷看得清楚,诸葛乔方才留手了。

    诸葛乔将连弩挂在马鞍钩上,眼神深邃:“司马懿是曹丕的托孤重臣,曹真和曹休未死前,司马懿还不能死。”

    “我还需要司马懿替我办些事。”

    “吩咐众将,不可跟司马懿厮杀,若有曹休兵马出现,全力格杀!”

    “记得让曹泰、乐綝、张虎和徐盖四将获悉。”

    张嶷领命:“将军放心,末将这就去办。”

    诸葛乔策马返回。

    暗子落下,接下来就得下明子了。

    如今出现在白马附近的有两支兵马,一支司马懿,一支曹休。

    不打司马懿,只打曹休。

    不论怎么看,这其中都有猫腻。

    被诸葛乔这一针对,曹休就惨了。

    本来搜索曹叡的行踪就要分散兵力,如今又被诸葛乔针对。

    曹休在白马附近的搜索军士,三日内被连灭十几股。

    虽然一股只有五十人,但被连灭十几股也是近千人的损失,这还只是短短三日!

    就在曹休郁闷的时候,人报曹泰、乐綝、张虎和徐盖求见。

    曹休吃了一惊,连忙让四人入内。

    见到曹泰,曹休急问:“曹泰,陛下呢?”

    曹泰擦了擦脸上的泥土,道:“陛下渡河回邺城了。”

    曹休惊道:“你是从何处得来的消息?”

    曹泰让曹休屏退左右,道:“是诸葛乔军中得到的消息。”

    “诸葛乔欲用我四人交换诸葛恪,说诸葛恪是内应。”

    “这些消息虽然有挑拨的嫌疑,但可以肯定的是陛下已经渡河了。”

    “否则诸葛乔不会故意散布这些消息,又故意放松警惕让我等逃走。”

    曹休蹙眉:“那你们来找我是为了何事?”

    曹泰道:“我们本来是要渡河去邺城的,途中听闻征南大将军还在寻找陛下的行踪,颇为疑惑。”

    “司马懿在三日前就知道了陛下渡河去了邺城,为何征南大将军还未离开?”

    曹休脸色大变:“司马懿三日前就知道了?此话当真?”

    曹泰点头:“三日前,诸葛乔在阵前跟司马懿对话,想挑拨离间,就将陛下渡河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懿。”

    曹休怒不可遏:“司马贼子,竟然知情不报,害我折损近千军士!”

    “定是这厮对我不满,想借诸葛乔之手削我军力。”

    “待回了邺城,定要参这贼子!”

    曹休将头盔投掷在地,怒声发誓。

    虽然司马懿是不确定曹叡是否真的渡河了,但司马懿半点消息都不告诉曹休,这让曹休感受到了欺骗。

    司马懿可以认为消息有假,不能知情不报。

    曹泰道:“陛下既然返回了邺城,那我们也要尽快渡河了,一旦被诸葛乔的追兵咬上,就难以善了。”

    曹休强忍对司马懿的愤怒,道:“去河内!走河内渡河。”

    乐綝问道:“要不要先告诉抚军大将军?”

    曹休冷哼:“他既然不仁我何必有义,你想去就去我不拦着!”

    乐綝顿时沉默不语。

    曹休召集了军士,急急撤往河内。

    曹休这一走,压力就给到了曹真。

    不仅刘备要打,诸葛乔也要打。

    反观司马懿,压力反而要轻松不少。

    曹叡渡过黄河的消息一传出,曹真不敢再恋战,一路向河内而去。

    刘备令众将狂追六百里,一直将曹真追到了河内这才罢兵。

    本是曹叡五路大军伐汉,不曾想丢了兖州又被沿途追杀,享受了昔日袁枯骨的待遇。

    黄河以南,由西至东,尽归刘备!

    在得了兖州后,诸葛乔又故技重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废私奴”的运动。

    不配合的,一律视为支持伪魏的汉贼。

    对此。

    刘备未作干涉。

    显然。

    刘备已经准备将这些脏水全都接下来,避免今后刘禅没有足够的魄力来支持诸葛乔削世家豪强的举动。

    大量对大汉有怨言的世家豪族,被驱逐去了黄河以北。

    这些世家豪族家主的钱粮则是被收为国有,用来安顿恢复自由身的佃农、工仆等私奴。

    比起在豫州和徐州时的政策推行,兖州的推行更加的顺利。

    黄河以南,尽归大汉。

    在刘备的默许下,诸葛乔的威望空前高涨。

    哪怕朝中有世家大族出身的儒生激烈反对,也是无济于事。

    诸葛乔充分利用了儒生之间的矛盾,将“自有大儒为我辩经”用的那叫一个纯熟。

    由于儒家的包容性,仅仅是韩非子时代儒家就有八大学派,再往后,分支更是成百上千。

    就比如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这都是儒家提出的观点。

    一个孟子,一个荀子。

    一个儒家,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可以说,儒家已经不单纯的是一个学派了,更像是一个名头。

    上位者需要什么样的儒家,就应该出现什么样的儒家。

    世修降表的某派,早就成了儒家末流了,代表不了儒家了。

    如有需要,抡语亦可以成为儒家的主流观点。

    作为后世阅历万千的诸葛乔而言,因循守旧是不可取的,想要什么就自己动手。

    诸葛乔想要儒家的主流观点是“废私奴”,就会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现。

    甚至于,就一句“为生民立命”五个字,都能注解千万,将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世家大族儒生驳斥得哑口无言。

    众口铄金。

    诸葛乔掌握了印刷术、造纸术科技,麾下培养了一大批寒门儒生。

    同时又掌握了军权、政权,有威震天下的名望。

    论关系网亦是大汉最顶流的一批。

    诸葛乔要让“废私奴”为儒家主流观点,自上而下谁能反对?

    王莽改制最大的弊端的就是政令不能传出皇宫。

    诸葛乔改制,上至君王三公九卿,下至庶民百姓,士农工商各阶层都有大量的人支持。

    这便是真正的威慑力!

    亦是诸葛乔花了十年的时间打造出来的各阶层声望!

    这黄河以南的名仕,加起来都不够诸葛乔一人打的!

    然而。

    在黄河以北,诸葛乔的名声却是臭得一塌糊涂。

    北方的世家豪族,对诸葛乔那叫一个恨之入骨!

    因为曹叡连丢豫州徐州和兖州,朝野内外对曹叡的指责声是此起彼伏。

    更有世家豪族公然支持曹彰和曹植,要让曹彰和曹植替代曹叡来当大魏的皇帝。

    曹叡再次见识到了这些世家豪族嘴脸,决定全力扶持诸葛融在大魏境内兴办国营工坊。

    同时又以诸葛恪执掌校事府,暗中监察百官。

    有曹叡在背后支持,诸葛恪和诸葛融对伪魏的世家豪族开始了疯狂的竞争。

    只要是诸葛融看上的山川,就没有得不到的。

    若有人要反抗,诸葛恪就会搜罗罪名。

    陈群和司马懿屡屡进谏,曹叡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

    一时之间,伪魏朝野的世家豪族对诸葛恪兄弟恨之入骨。

    连带诸葛诞和诸葛绪这两个跟诸葛恪兄弟没多少关联都被殃及了。

    只要是姓诸葛的,在伪魏的世家豪族眼中,都是恶人!

    “陛下对诸葛恪和诸葛融兄弟,宠信日深,对你我的进谏屡屡不听,更是纵容诸葛兄弟圈地。”

    “长此以往,大魏必乱啊。”

    陈群忧心忡忡,言语又多了几分恼意。

    作为伪魏的最顶流的世家豪族之一,不论是南面的诸葛乔还是北面的诸葛恪诸葛融,都在挖世家的根基。

    诸葛融甚至还“仿制”出了造纸术和印刷术。

    说好听是“仿制”,说难听就是暗中跟诸葛乔购买的。

    诸葛融更是刊印了大量南方士人为“废私奴”的辩经文章在北方流传。

    最令陈群恼怒的是,这竟然受到了曹叡的支持!

    世家豪族的私奴,那是能废的吗?

    若废了私奴,谁给世家豪族开荒?谁给世家豪族劳工?

    世家豪族给了这群贱民吃喝,曹叡竟然还想要这些贱民恢复自由身?

    恢复了自由身,曹叡就能向这些贱民征税,那世家豪族前期的投入不就打了水漂了?

    司马懿长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诸葛恪和诸葛融虽然得罪了河北的世家豪族,但却为曹叡谋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不仅在册的人口多了,内库的钱粮也多了。

    既然世家豪族当着曹叡的面疯狂兼并土地人口,曹叡为什么就不能将土地人口收回来?

    若皇帝是曹丕,或许还会向世家豪族妥协。

    可皇帝是曹叡,这个连曹丕都能算计的狠人,又岂会向世家豪族妥协。

    尤其是兖州战败后,河北竟然传出了要拥立曹彰曹植的声音。

    这是曹叡不能忍受的!

    继承了曹操狠辣的曹叡,行事的风格同样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若皇帝都要受到世家豪族掣肘,岂不是就成了刘协?

    “长文,陛下有陛下的想法,我们这些当臣子的,可以进谏,不可以更改陛下的意志。”

    “相较于陛下,我更担心的是刘备。”

    “没想到刘备竟然都快七十了,尚能斗米十斤。”

    “这才是大魏的心腹之患啊!”

    司马懿挺郁闷的。

    曹操才活了六十六,刘备都快七十了还龙精虎猛的。

    陈群亦是心情复杂。

    昔日陈群虽然效力刘备,但陈群对刘备其实是瞧不起的,效力刘备也是看在父亲陈纪的面子上。

    故而刘备在徐州失利后,陈群就转投了曹操。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刘备是越老越厉害。

    “刘备将国事都丢给了刘禅。”

    “没了国事的烦忧,军务上又不用废寝忘食劳心费力,自然就活得久。”

    “在这一点上,刘备的确有过人之能,这皇帝说不当就不当。”

    本就善于养生的陈群,自然能看懂刘备活得久的原因。

    不用跟曹操一般呕心沥血的烦忧国事、玩弄权谋算计,也不用跟曹操一样心烦战事,这自然是吃得香睡得好。

    再加上刘备本就军旅出身,这身体就强于旁人,别说年近七旬尚能斗米十斤,再活上十年刘备照样能吃好喝好。

    哪像曹丕,为了当世子费尽心思,为了当皇帝同样费尽心思。

    这心思太多猜疑太甚烦恼太多的人,是活不长的。

    司马懿踱步而道:“眼下局势,已经不能由你我掌控了。”

    “陛下要折腾,就先让陛下折腾吧。”

    “我们现在的优势,是河北的世家豪族如今同仇敌忾,对伪汉都有很强的厌恶。”

    “再有黄河天险在,伪汉想要北渡黄河攻打大魏,是不会如先前那般轻松的。”

    陈群见司马懿不肯多言,知道司马懿是准备明哲保身了,也只能无奈长叹。

    伪魏君臣世家相互斗得厉害,大汉内部相对而言矛盾平缓。

    雍凉益荆扬豫徐兖八州的世家豪族,敢唱反调的基本都被清洗了。

    剩下的世家豪族大部分都转变了身份,获得了新的红利,自然也不会跟刘备分出来的利益过不去。

    这些世家豪族,想要跟北方的世家豪族一般大肆的兼并土地人口是不可能的了。

    诸葛乔的造纸术印刷术和推广的“平民文字”,正在对黄河以南的大汉士民进行思想上的启蒙。

    黑暗虽然无处不在,但诸葛乔却能让这些黑暗变得更少。

    虽然简体字如今只是平民文字,但市场效应会让平民文字取代权贵文字。

    文字的核心在于交流。

    当使用平民文字的基数变大,贵族文字就会成为阻碍交流的障碍。

    市场效应,会倒逼“权贵”去适应!

    待得时机成熟,刘禅也能来一句“一个文字两种写法,这难道不是对国家的分裂吗”?

    洛阳。

    被两度焚毁的城池,在刘禅和诸葛亮的努力下,恢复了生气。

    刘禅否决了礼官大兴土木兴建宫殿的提议,采纳了诸葛乔的进谏,将人力物力都用在了城内民房的修建上。

    不仅为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也减少了朝廷赈灾的压力。

    再加上这些民房都是要分给洛阳百姓的,故而兴建民房的民工积极性都很高。

    宁可不修宫殿,也要给百姓解决住房的皇帝,这可不常见!

    仅仅这一举措,刘禅的“仁”名就传遍了洛阳。

    刘禅以身作则都不修宫殿,三公九卿也不敢有怨言。

    这届洛阳君臣,堪称住房条件最差的一届了。

    章武十年冬。

    诸葛乔携妻儿返回洛阳探亲。

    诸葛攀九岁了。

    在诸葛乔的教导下,诸葛攀秀气内敛,外人看起来跟寻常家的少年没多大的区别。

    只有诸葛乔知道,诸葛攀的心思早已盖过同龄人。

    好听点叫心思缜密,通俗点就叫闷骚。

    外人面前仪表堂堂,熟人面前就放飞自我。

    就比如现在。

    自幼聪慧、辈分上应该称呼诸葛攀一声侄儿的六岁诸葛瞻,反而成了诸葛攀的跟屁虫。

    哥前哥后的跟着。

    听得黄月英和关凤都想拿藤条抽人了。

    诸葛乔对此却是不以为意,还用“长兄如父”来安抚黄月英和关凤。

    一个是诸葛乔的弟弟,一个是诸葛乔的儿子。

    用长兄如父来解释,诸葛瞻喊诸葛攀“兄长”貌似也是合理的。

    跟黄月英聊了些家常后,诸葛乔来到了书房。

    书房中。

    诸葛亮正埋头处理公务。

    “阿父,阿斗准了你三天假,你何必在家还如此辛劳。”诸葛乔将枣糕放在诸葛亮身边,然后惬意的躺在了书房的摇椅上。

    诸葛亮抬头看向诸葛乔:“伯松,你应该改口了。陛下已经登基,不可再唤其小名了。”

    诸葛乔不以为意:“我若在私底下还喊阿斗陛下,阿斗反而会担心我在疏远他。”

    “虽说帝王多为孤家寡人,但我不希望阿斗变成孤家寡人。”

    “昨日我见阿斗时,阿斗还向我哭委屈,说阿父你好几年都没喊‘阿斗’了,总是陛下陛下的。”

    “阿父啊,你现在是阿斗的‘相父’,不要太生分了。”

    “阿斗在朝堂上是皇帝,可在私底下还是个孩子。”

    诸葛亮扶额:“陛下的长子都六岁了,陛下若是孩子,陛下的长子又是什么?”

    诸葛乔不假思索:“陛下的长子,自然就是小孩子咯。”

    话音刚落,一卷竹简砸向诸葛乔。

    诸葛乔眼疾手快,连忙抓住:“阿父,不用这么狠吧!”

    诸葛亮斥道:“没个正形!”

    诸葛乔笑嘻嘻的甩开竹简,咦了一声:“阿斗这是,要让我当大将军?”

    “岳丈还在,让我当大将军,这有些不太合适吧。”

    诸葛亮瞪了诸葛乔一眼:“有什么不合适?这大将军你不当,谁能当?”

    “自云长卸任后,大将军一职就一直空缺。”

    “如今黄河以南皆为汉土,你也该上朝了。”

    诸葛乔将竹简一合,起身放回:“我还是继续当我的辅汉大将军吧。”

    “朝中有阿父就够了,我还是更喜欢统兵在外。”

    “伪魏未灭,誓不还朝!”

    诸葛亮盯着诸葛乔:“你不还朝,谁替我分担军政诸事务?”

    “若你肯替我分担,我又何至于放假了还要在书房批阅?”

    诸葛乔肃容:“阿父,你这话就不对了。”

    “善政者,要会分权。”

    “你瞧我,哪怕我游山玩水,也不会影响我的军务。”

    诸葛亮再次扶额:“就你理由多。”

    闲聊一阵。

    诸葛亮将手中的公文放下,起身来到棋桌:“来,跟我对弈一局。”

    诸葛乔眼皮一垮:“阿父,不要总是在我这臭棋篓子身上找胜利的快感啊。”

    下一刻,诸葛乔头一缩,躲过了诸葛亮手中的羽扇。

    “适才戏言,阿父勿怪!”

    黑白子落下。

    诸葛亮的眼神也逐渐变得严肃。

    “伯松,你费尽心思,将兖豫徐扬的世家豪族驱赶去黄河以北,莫不是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前朝以来的世家豪族尾大不掉的问题吗?”

    诸葛亮一针见血的道出了诸葛乔这几年的谋划。

    见诸葛亮提到世家,诸葛乔也收起了戏谑:“阿父认为,此事不妥吗?”

    诸葛亮摇头:“若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前朝留下的遗祸,自然是妥当的。”

    “只是伯松你用如此激进的方式,必然会导致北方世家豪族同仇敌忾。”

    “渡河北伐,会变得极为艰难了。”

    诸葛乔嘁了一声,语气中多了几分轻蔑:“一群外来的世家豪族,又如何能跟冀州本地的世家豪族争抢土地人口?”

    “于我而言,不论是被我驱逐去北方的世家豪族,还是冀州本地的世家豪族,都只是池塘里的一群大小鱼。”

    “然而。”

    “池塘里的鱼料是有限的,这些大小鱼想生存,就只能互相吞噬。”

    “大鱼吃小鱼,最后只剩下几条大鱼。”

    “鱼大了,这心就大了。”

    “心大了,曹叡这个皇帝,就有难了。”

    “至于同仇敌忾?”

    “比治军、比治政、比治民、比生产力,伪魏这群世家豪族,拿什么跟我比?”

    “我能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矢,只靠弓弩投石就能击溃两万人防守的鄄城。”

    “在绝对的武力面前,谈什么同仇敌忾啊!”

    “若不是我需要这群世家豪族在北方彼此消耗,不想让阿斗背负‘残暴’之名,在鄄城的时候我就将曹叡生擒了!”

    诸葛乔敢动世家豪族,源自于绝对的武力优势。

    世家豪族不能动吗?

    后世有个叫黄巢的,连门阀士族都杀了个精光。

    诸葛乔遇到的,还只是一群连门阀都算不上的世家豪族。

    至于仁义名声?

    皇帝是刘禅又不是诸葛乔,诸葛乔要什么仁义名声?

    至于争议就更不怕了。

    诸葛乔活着的时候,都有大儒为诸葛乔辩经;诸葛乔百年之后,为诸葛乔辩经的大儒只会多不会少。

    世家豪族不削,皇权就无法集中。

    皇权无法集中,再好的国策都无法实施。

    诸葛亮见诸葛乔言语中皆是对世家豪族的蔑视,提醒道:“伯松,世家豪族中不乏智者。”

    “你现在就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被刀尖伤了脚。”

    “倘若北方士族被逼上绝路一起发力,凑上百万大军亦非难事。”

    “你可要想清楚了。”

    诸葛乔落子而道:“若要凑上百万大军,北方士族必定会内迁大量胡人。”

    “正好,我将胡人一起收拾了,省得今后给大汉增添麻烦。”

    “阿父,你不用再试探我的决心了!”

    “我不会允许新兴的大汉,跟光武帝建立的大汉一样,受世家豪族摆布。”

    “不论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还是士族兼并土地人口化为门阀,在新兴的大汉都将无立足之地!”

    “不将这群蛀虫给灭了,大汉最多五十年又会如前汉一样,皇帝整天忙着跟世家斗,而让百姓陷入无尽苦难之中。”

    “这一局,我必胜!”

    诸葛乔落下一子,直接破了诸葛亮的棋局。

    看着诸葛乔那没有任何动摇的自信心,诸葛亮不由欣慰一笑:“伯松既然有此决心,那我就陪伯松走完这一局吧。”

    “我也不希望大汉又如前朝一般,只能风光数十年又陷入内乱之中。”

    诸葛乔跟诸葛亮谈了许久。

    如今的诸葛乔,已经具备足够的阅历和智慧,跟诸葛亮畅谈天下了。

    直到诸葛攀带着诸葛瞻来书房唤两人用膳,诸葛乔这才停下了跟诸葛亮的交流。

    只是见到诸葛瞻在诸葛攀身后“哥前哥后”,诸葛亮的眼神多了几分无奈。

    平日里忙于公务的诸葛亮,对诸葛瞻是缺乏关注和教导的。

    以至于诸葛瞻虽然有些小聪明但不多,现在遇到受诸葛乔熏陶的诸葛攀,小聪明劲儿就不够用了。

    诸葛亮甚至想不出,诸葛攀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让诸葛瞻心甘情愿的喊一声“兄长”的。

    论辈分,诸葛瞻是诸葛攀的叔父!

    “阿狗,要有礼数!”

    诸葛乔不疼不痒的轻斥了一声诸葛攀,拍了拍两小的脑袋,跟诸葛亮走出书房(本章完)


  (https://www.qshuge.com/3240/3240780/11110845.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