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庄园经济圈
初冬季节,天气逐渐的变冷。
偶尔有小雪花落下。
户外田地里,农业生产活动基本上停止了。
但对许家庄而言,经济交易活动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变的更活跃热闹了。
……
这天。
通往许家庄的水泥小路上。
附近王家村的村民王老实,正推着一辆鸡公车,车上装载着几麻袋的稻谷,木轮叽里咕噜的转动,两个儿子王大牛与王二牛,每人拉着一根绳子,在前面进行拉拽,一家人合力将重约五石的稻谷,准备运到许家庄的碾米坊加工,得到大米和米糠,然后再运回家中。
“爹,前几年许家庄刚建庄的时候,我们家为什么不加入啊?如果那时加入了该多好啊,我听说庄里的庄工,有厚实暖和的衣服穿,差不多天天有肉吃,还有工资有钱花,一年能赚几十块银元呢,日子不知过的多舒坦,我们家虽然有二十多亩地,但交的税太重了,一年忙到头都攒不下钱,要不是这两年用了良种产量高,恐怕都要挨饿。”
大儿子王大牛抱怨的道。
“是啊,如果咱家加入了许家庄该多好啊,说不定我跟哥哥都有书读,干活也不用卖力受累了,许家庄的大神器给人省了很多力,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的多苦啊,爹你实在太糊涂了。”
二儿子王二牛也埋怨道。
“哎,你们不懂,田地是最重要之物,乃安身立命之本,断不可丢!”
王老实摇摇头,虽说他在别的问题上老实了一辈子,不知吃了多少的亏,唯独在田地之事上,这是条不可退让的底线,不论多么困难,都不能把地卖掉。
只是两个儿子的抱怨。
多次踏入许家庄,他亲眼见识到的种种新鲜事务,一次次受到巨大冲击,并在强烈的反差对比之下,他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动摇了。
不止一次的动摇,原来坚持的信念在不断的衰弱。
因为许家庄确实不太一样。
比如大斗借出小斗归还,不知得罪了多少地主老爷,救了多少穷人的命。
比如许家庄的良种,不仅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产量也至少增加三成以上,种子价格也不高,甚至允许先赊账购买。
比如提供了大量的临时工作岗位,最多时一座集体庄园就招工万人,给无数家庭带来额外收入,乃至让一些贫困家庭有了活下去的生计。
另外许家庄还主动修桥补路,在许家庄周边,修了不少六尺宽(两米)的水泥路,建了十多座的石桥木桥,过桥费一文不收,背后不知被多少人讥讽痴傻。
还有今天王老实之所以推着稻谷,去许家庄碾米坊舂米,是因为在这里舂米不收钱,只收三成的稻糠,较之于通过其他渠道舂米,可以说十分的划算。
而以上的这些实例。
足够证明许家庄的好,证明那位许庄主,是位活菩萨般的存在。
但……
许家庄的这种好,能持续多长时间?
那位许庄主许菩萨,未来某一天会不会发生改变,变的不再那么仁义善良?
就算许庄主能仁义一辈子,但等他没了,他的子孙呢,能不能继续仁义下去?
不确定。
根本就无法保证。
故而王老实他体内那华夏农民的本能基因告诉他:田地,还是持有在自己手上比较好,哪怕会过的比较辛苦。
很快。
许家庄碾米坊前,排了条不短的队伍,周边村民过来舂米的很多,大部分跟王老实类似,多的用平板车拉,少的用鸡公车,也有少数富农,用上了许家庄生产的轮胎式钢架独轮车,载重量是鸡公车的一倍,还更加省力,但要15块银元一辆,谁家要是有辆这种的独轮车,不知会让多少人羡慕。
而那些家中什么车都没有,只能用肩膀挑百十斤稻谷过来的农民,无需排队等待,可直接在米柜那边,以100斤稻谷换70斤米+20斤米糠的比例,快速进行兑换——许家庄几乎不占这些贫民便宜。
一个多小时后。
总算轮到了王老实,工作人员先把他的稻谷上磅称重,告知他具体斤数,然后把稻谷倒入机器进料斗,嗡嗡的巨响中,黄橙橙的稻谷,被加工成了白花花的大米与粉碎状的稻糠。
五石六百来斤的稻谷,最后得精白大米410斤,稻糠200斤,其中三成的稻糠算作加工费。
“我们当取走稻糠六十斤,不知可有问题?”工作人员问王老实。
“无有问题,无有问题。”王老实摇头,较之于他处的缺斤短秤,许家庄碾米坊只能用良心来形容。
将大米跟稻糠重新装上车,准备推车回去。
这时两个儿子十分兴奋的跑回来,汇报了一个好消息:
“爹,刚才我看到砖窑厂那边招临时工,我跟弟弟两个去试了试,管事说我满了十六岁,算一个成年工,弟弟十三岁,算半个工,可以在砖窑厂干一段时间,日薪一分银,包吃包住,而且砖窑厂里面很暖,一点都不冷,我跟弟弟想留在这里搬砖,今天下午就开始上工,所以就不跟你回去了。”王大牛道。
“爹,管事说我是童工,只要完成成年工一半的工作量就行,如果我干的多,会按具体表现给我加工资。”王二牛道。
“你们两个不回去,这么重的米,我怎么推回去?”
王老实道,两个儿子找到工作他很高兴,但他怎么办?一个人推六百斤东西走十几里的路,他这把老骨头不得累个半死?
好在碾米坊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困难后,表示许家庄可以借一辆轮胎式独轮车给他用,鸡公车抵押在这里,独轮车第二天还回来就行,毕竟他两个儿子都在庄园里打工,不可能一去不返。
“好好好。”
王老实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两个儿子都在这里赚钱,还省了家里的粮食,而今年多出的结余,明年给大儿子娶个媳妇没问题,哈哈哈,想到这里他笑的见牙不见眼。
……
与此同时。
附近的东庄镇,拥有五百多亩良田的地主陈延之,心情非常的不好。
本来他家的田地,今年也取得了大丰收,收获稻谷、玉米、土豆等粮食六十多万斤,多到仓库都爆了,是前所未有的好光景,拥有举人功名的他还不用交税,不知道有多爽。
然而他很快又不爽了。
因为他家的粮食很难处理。
若搁在往年,家里多出的粮食,可以给贫民放贷,还不起就用田地抵债,以此兼并土地,实现增加田亩的目的,且越是灾年荒年,越是扩张的大好时机。
但自从许家庄建立后,这套发展模式就被打破了,一个大斗出小斗进,就不知坏了多少地主的兼并美梦,对许家庄恨到了骨子里。
陈延之就是痛恨许家庄的一员。
但今年他家能取得丰收,又得感谢许家庄的良种,故而痛恨之余,也还是避免不了跟许家庄交易与合作。
而断了给贫民放贷这条路,多出的粮食,只能想办法卖给商人,不然粮食堆放在仓库里,时间长了,不是腐烂变质,就是喂了老鼠虫蚁,最多存放三年左右。
只是最近的陈延之,以举人老爷之尊,亲自见了四五拨的商人,但这些卑劣之辈,竟然以1两银子四石到五石,乃至是1两银子六石的超低价格,收购他家的粮食,价格低的令人发指,且有越来越低的趋势,因为兴化县内卖粮的地主很多,都在大量抛售。
而商人的经商规则是百里不贩粮,要卖就把粮食卖到很远、价格最贵的地方,故而运输成本很高,在收购端他们自然会竭力的压价。
“老爷,要不我们还是把粮食卖给许家庄吧,许家庄的碾米坊、副食品加工坊,正在不限量的收购粮食,稻谷是一块银元两石半,玉米一块银元三石,土豆一块银元四石,价格都比那些粮商高的多,与其这么多粮食砸在手里,不如卖给许家庄算了,我看到很多的农户,都把余粮卖给许家庄了,有些家里粮食多的没地方放的,干脆就存进许家庄大粮仓,我觉得许家庄是可信的,至少比那些奸商好多了。”
妻子沈氏在陈延之的耳边,提出了她的建议。
“罢了罢了,奸商太可恶了,就依夫人之策吧。”
陈延之摇摇头,终究是听从了夫人的建议。
很快。
在妻子沈氏的安排下,请了数十位的青壮,十辆大车,用了足足两天时间,才将仓库里的六十多万斤粮食,几乎全部卖掉,只留两万多斤自用。
最后五千余石的粮食,换成了1678块的银元。
只是最终落到陈延之手中的银元,只剩五百多块了。
没办法,许家庄内的白糖、肉罐头、粉条、豆干,玻璃镜、香皂、沐浴露、羊毛呢子大衣、打火机、蜂窝煤与煤炉等商品,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都是大明中上层阶级的刚需,而自行车这类的奢侈品,则是只有顶级阶层才买得起的宝物,沈氏只能羡慕的看几眼,且若不是她剁手有所克制,不然一块银元都花的不剩了。
“你这个败家婆娘,让你管家,我陈家早晚房倒屋塌!”
陈延之破口大骂,只是沈氏买回来的那些许家庄商品,他很快就跟着享用起来,虽然没有高呼真香,但骂沈氏的频率和力度,都明显的下降了。
……
而在冬季河面结冰之前。
通过长江、淮水与京杭运河的河运体系,一艘艘载满了货物的沙船,进入到大沟河,最终抵达距许家庄不远的码头上。
这些沙船装载的货物很多。
有来自重庆、贵州的木料。
有来自徐州的煤矿。
也有来自南直隶太平府马鞍山的铁矿石、石灰、石料。
以及来自苏州府、松江府的棉花等。
虽然目前的交易量不是很大,这些来到许家庄的沙船还不是很多,往往装着矿石、木料等原材料而来,然后拉着许家庄的粮食、副食品、现代工业品等货物回去,构成了一个更大的经济交易圈。
但不管是许家庄集体庄园半径十几里范围内的小型经济圈。
还是通过河运体系形成的大范围经济交易圈,总的而言,围绕着兴化县许家庄,一个庄园经济圈,分成内外两个循环,正在不断的发展、成型、壮大,在完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个庄园经济圈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活力,也如同一台引擎,给大明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
(https://www.qshuge.com/3208/3208167/10873162.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