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崇祯重振大明小说全文阅读 > 第474章 金储会和银圆券

第474章 金储会和银圆券


“你说他们不相信朝廷,不愿意给户部银行交准备金?”

    听着涂文辅的回复,朱由检皱着眉头问道。

    他提出存款准备金的目的,就是给朝廷准备一笔钱。预防辽东战事扩大,需要临时拨款。

    但他实在没想到,大明从事金融业的商人连这个都不愿意。

    难道他们以为,能挡住朝廷的强力?

    朱由检想到这里,心中已慢慢起了杀心——

    既然这些商人和平谈判不给脸,就别怪他动刀子。

    太祖对高利贷的规定,正好拿出来惩治这些人。

    不过涂文辅接下来的解释,让他明白那些商人不是不愿意交钱,纯粹是对朝廷不放心:

    “那些商人说,准备金若交到户部银行,户部随意挪用他们也没办法。”

    “所以他们想交给内廷银行,让大明金融协会看管。”

    这个解释,让朱由检感到无语,但是也能理解。

    纯粹是大明朝廷的信誉太差了,也难怪商人不放心把钱交给他们——

    万一朝堂上的官员换了,政策也变化了。

    他们交的这些钱,就可能被朝廷私吞。

    朱由检对文官的操守很了解,不敢在这件事上打包票。

    而且对商人信任内廷银行,感到很是开心。

    这意味着他登极以来的一系列举措,让商人逐渐相信他这个皇帝的诚意——

    无论是对抄报行等行业的收编,还是明确提出“合法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把商人纳入议会。都表明他这个皇帝对商人没歧视,并且要把他们纳入统治阶级。

    也因为此,他得到了很多商人拥护。这段时间捐纳公士的人员增多,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这一个基础上,内廷银行的信誉也初步建立起来。很多商人愿意把金钱存入内廷银行,通过银行交易。

    拿内廷银行和户部银行相比,商人自然是用脚投票,更愿意把准备金放在内廷——

    毕竟钱在内廷银行被私吞了,他们能找到明确的责任人。皇帝但凡要脸,就得给个交待。

    反而是朝廷那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没了。

    谁都不敢把希望,寄托在文官的操守上!

    不过这些商人也不是没有条件,他们所希望的,就是组建大明金融协会,参与对准备金的管理。

    这个做法,让朱由检想到了后世大名鼎鼎的一个机构——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是也。

    如果准备金让大明金融协会管理,金融协会还真会获得一些中央银行的权力。

    说不定若干年后,就是一个美联储,成为大明的实际控制者。

    对此非常警惕的朱由检,最初自然是不愿的。

    但是他在仔细思考之后,又发现确实需要这个机构——

    因为他对内廷银行,像户部银行一样不放心。

    宫里的太监有多贪,他是深有体会过的。只要稍微放松,就可能出现非常有钱的权宦。

    这些人在内廷银行贪污不要紧,最多影响内廷的收益。

    但是在金融行业乱伸手,就可能影响整个大明的稳定了。

    不放心内廷太监的朱由检,当然不能把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事务完全交给他们。

    所以他思考之后,向涂文辅道:

    “准备金放在内廷银行,这件事朕可以答应。”

    “最好就放在皇家银行,作为压箱底的资金。”

    “它的管理,朕认为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

    “由内廷、外廷、国会一起派人,金融协会的商人也能选出代表监管。”

    “这个机构,就称为大明金银储备委员会,简称大明金储会。”

    “由内廷、外廷、国会各派三位委员,负责它的运营。”

    “朝廷缺钱的时候,也能向金储会借贷。”

    这样一来,金储会的权力就仍旧归属朝廷,只是细分为内廷、外廷、国会三块。

    商人虽然只能选出代表监管,但是以他们目前的地位,对此应该满意了。

    而且国会派出的委员,也不是不能有商人。如果真的特别有能力,可以被国会选出来。

    至于金储会的权力,同样会有限制,它和内廷银行、户部银行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中央银行。

    未来它们的实际职权如何,需要磨合完善。

    提出金储会这个机构后,涂文辅自然连声附和。

    因为准备金放在皇资委下属的皇家银行,明显增强了他的权力。

    内廷能在金储会拥有三个席位,也无疑增加了他在金融行业的话语权。

    他希望能够掌握金融行业,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所以他很快又找到董应举和金融行业的代表,商议成立金储会。

    董应举对皇帝设立个莫名其妙的金储会分割户部银行权力,自然是不满的。

    在这一次商谈不欢而散后,他把状告到皇帝面前,请求撤消金储会。

    朱由检考虑过文官的抵制,尤其是董应举这个人,比其他户部官员都更早地认识到银行的作用,因此提出来设立户部银行。

    所以他对董应举的金融嗅觉是满意的,但是在一些方面也有不满。

    因为这个人直到现在,都没有造出他需要的银元。

    所以在董应举告状之后,他皱着眉头询问道:

    “先前朕安排户部银行负责货币铸造,银元是重中之重。”

    “不知这件事情,董卿办得怎样了?”

    董应举对此也有些委屈,回应道:

    “臣早已按陛下要求造出金银币。”

    “但是陛下说不合格,臣实在无能为力。”

    皇帝要求的事情,他这个年前被处分的臣子是非常重视的。

    仿照之前万历、天启年间铸造的金银币,户部银行很快造出了崇祯通宝金银币。

    但是皇帝却说他造出来的不合要求,让他实在感到委屈。

    (天启通宝,五钱金币)

    朱由检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但是把金币、银币铸造成外圆内方的铜钱样式,他是非常不满意的。

    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否定了这种样式,让董应举安排人用其它方法造。

    面对董应举的委屈,朱由检问他道:

    “金银币铸造成方孔钱,能否避免人伪造?”

    董应举当然说不能,回应道:

    “铸造金银币虽然比铜钱难,但是民间铸造工艺多种多样,应该能仿造出来。”    

    朱由检见他如此说,又问道:

    “既然如此,如何避免有人伪造出劣钱,用不法手段套利?”

    “难道像铜钱一样,被一些民间私造的劣钱,驱逐出流通市场?”

    董应举这下没话说了,因为劣币驱逐良币,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这么多朝代都没解决,他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解决这一点。

    所以他此时也明白了,为何皇帝否决了他铸造的金银币样式。

    “金银币的制造,要从铸造转变为打制。”

    “就像西班牙的银元那样,印上图案打制成货币。”

    “甚至制造专门的机器,专门制造银元。”

    “户部银行的目标,就是发行打制币、机制币。”

    “用这种民间不熟悉的制造方法,尽量避免假币。”

    朱由检说着这些,又想到了被自己派去出使泰西的孙元化。

    他给孙元化的一个任务,就是搜罗西方的造币机械。

    未来再把这些机械用大明的方法改造,制造出大明专用的造币机。

    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避免假币出现,把造假成本提得高高的。

    而非像铸造铜钱那样,懂得翻砂法就能铸造。随便找几个人,就能造出假币来。

    (西班牙本洋,墨西哥十字盾徽COB,这是打制币,在大明按按银块称重流通)

    (西班牙本洋,地球双柱,这是墨西哥制造的机制币,在乾隆年间沿海地区大量流通。后来墨西哥独立后变成墨西哥鹰洋,在清末大量流通,并成为清末银元仿造对象,一银元库平七钱二分就是从鹰洋而来)

    董应举听皇帝说了这么多,还是不明白皇帝为何要设立金储会。询问道:

    “仿照西班牙银元打制银币,户部银行就能办到。”

    “陛下为何要设立金储会?”

    朱由检语重心长,对他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打算:

    “设立金储会的目的,是在银元发行后,以金储会的名义发行银圆兑换券,简称银圆券。”

    “例如户部银行铸造一亿枚,其中有三千万存入银行,又有三成、也就是九百万作为准备金被存入金储会。”

    “那么金储会就能根据所拥有的九百万枚银元,发行九百万银圆券。”

    “这些钱除了成本之外,大部分会拨给户部,由朝廷分配使用。”

    “朕的这个目的,董卿可明白了?”

    董应举最初听到银圆券,还有一些不明白。

    但他到底是大明最精通金融的人之一,很快就琢磨明白了。

    皇帝的意思,就是在制造银元之外,另外印刷出可以兑换银元的银圆券。

    这些印刷出来的钱,就是朝廷的收益。

    想通这些之后,董应举的内心,顿时怦然心动。

    因为这个收入,能极大地增强朝廷的财力。

    所以他更不愿意金储会掌握银圆券发行了,说道:

    “臣以为户部银行就能发行银圆券,不用麻烦金储会。”

    “而且银圆券的印刷数量也可以更多点,户部银行铸造一亿枚银元,就发行一亿元银圆券。”

    好家伙,这可比朱由检设想的更激进。

    但这同样也是朱由检不敢把银圆券的发行交给户部银行的原因。

    像董应举这样激进,银圆券会不会被民间接受都不好说,即使暂时接受了,以后也可能像宝钞那样失败。

    所以他问董应举道:

    “户部银行发行的银圆券,民间百姓会认吗?”

    “现在大明的宝钞,有多少人把它当钱?”

    “你有没有信心,把官员的俸禄发成银圆券?”

    董应举这下没话说了,因为大明的宝钞,现在是擦屁股都没人愿意要。

    户部银行发行的纸币,多半像宝钞一样被抵制。

    不过不管如何,他都想把银圆券的发行权力捞过来。是否能够可行,先试一试再说。

    但是朱由检却不敢让朝廷试了,万一银圆券发行失败,朝廷为数不多的信誉,就要被消耗干净。以后再想发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朝廷只有一次机会,必须谨慎再谨慎。他威胁董应举道:

    “若是董卿执意反对金储会,朕就让皇家银行独自发行银票,用以在内廷银行兑换白银。”

    “其它钱庄、银铺,到时也可能会发行银票。”

    “户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把银票规范起来。”

    董应举这下急了,因为银票的发行,明显是被银行、钱庄掌握。户部从这里面,没有丝毫收益。

    与之相比,金储会外廷能掌握三分之一席位,印刷的银圆券也会交给户部,那可是巨额收益。

    所以他当即道:

    “不能允许钱庄、银行私自发行银票,必须要发行统一的银圆券。”

    “臣以为金储会可以设置,但是外廷的三个席位,要都交给户部。”

    朱由检对此没意见,因为他原本就打算交给户部的。

    在说服董应举后,金储会算是正式分享了一部分中央银行的职权。

    为了防止这个机构膨胀和腐化,朱由检又做出了限制,例如在国会设立金融委员会,并且规定每年的纸币发行数量,必须由国会通过。

    在国会设立之前,就按金储会储备的金银,发行相应的银圆券。

    可以说,他对纸币的发行非常谨慎,连董应举提出的银元和银圆券一比一都没采纳,只发行能和朝廷金银储备对应的银圆券。确保每一张银圆券都能兑换出银元,让它的信用能够立起来。

    得到皇帝的回复,并且和皇帝商讨好条件后,董应举心满意足地出了皇宫。并且吩咐户部铸钱的工匠,研究打制币和机制币——

    他要尽快把银元造出来,让金储会发行银圆券。

    也因为此,在涂文辅召集他和商人第三次开会时,众人终于就大明金融协会和金银储备委员会的成立,达成一致意见。

    这个在后世大名鼎鼎的机构,终于显出了雏形。

    皇室也靠着这个机构,开始掌控金融业。

    可以说,这件事情,除了户部银行有些吃亏外。大明皇帝和商人,都是非常满意。

    皇帝掌握了金融上的权力,商人也靠着依附皇帝分享了一点。

    并且这些第一批加入金融协会、参与金储会组建的人,还掌握了相对后来者的优势。

    他们也通过向内廷银行学习,逐渐转变为合格的金融从业者。

    未来,他们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影响到大明的方方面面。(本章完)


  (https://www.qshuge.com/3203/3203344/11110658.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