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东京来信
用装备精良的民兵,打击地痞无赖黑社会,算是杀鸡用牛刀。
没有任何的阵亡,只是有十几个弓手受伤,盛长柏就打击掉了徐州城内的各种成规模的犯罪团伙。
这一波扫黑除恶,不只是没有什么开销,甚至是在开源。
除去这一段时间几百弓手吃住训练耗费的钱粮,分发的赏钱。
缴获的赃款脏物,返还给一部分给受害百姓,依然还是有不小的结余。
改善治安的效果也很也明显,城内风气为之一清,城内的百姓,也都知道盛长柏上任了徐州通判。
弓手门动过刀兵,见过血,也算经历了实战,锻炼了胆气,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清除各种匪患了。
这些水匪,强盗,山贼,也不过是占得了一个机动性的便宜。
只要官府下的了决心治理,正面武力依然还是官府占优。
解决这些盗匪,也不用着急,盛长柏准备搞一下持久战。
首先对水路,陆路关口实施封锁,断掉这些盗匪采购生活物资的渠道。
安排弓手带队,经常在栈道巡逻,尽可能断掉这些盗匪打家劫舍的可能。
然后就是在盗匪的盘踞之地,附近的村落,集市,路口张贴告示,散布消息。
告知这些盗匪,没有犯过罪行的从犯,官府可以宽恕罪过,既往不咎。
动员村民,发动群众的力量,告发、捉到盗贼有赏。
犯错的盗匪,也给一点挽救的机会,一个希望。
告发同伙可以免自己的罪,并且同样可以获得赏钱。
除了首恶和一些天生喜欢做恶之人,其他人的问题,相对的来说,都容易谅解,都可以改造。
毕竟这时候的盗匪,大多数本来只是老实的农民。
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地主压榨,胥吏迫害,盗匪强行裹挟,逼不得已之下,才走上了这条路。
大周朝还在王朝初期,远不到压榨到百姓活不下去的程度。
能做良民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会想提心吊胆的做盗匪。
经过物资封锁,发动群众,舆论分化之后,最后再选熟悉地势情况的带路党领路。
一些不成器的山寨,水寨,自然可以轻松瓦解。
剿匪的前期工作做完之后,时间也到了夏收。
朝廷给盛长柏这个通判,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收缴赋税。
把朝廷的事情,都给应付掉,盛长柏才好按着自己的心意忙自己想干的事情。
“发文吧,把公文发到每个县里,今年的‘支移’和‘折变’不能过多,我不希望看到,在这样一个丰年里面,百姓也因为交不起赋税,卖房卖田,卖儿卖女的。”盛长柏对着书吏吩咐道。
通判虽然负责的是收缴税赋,但官员也不是负责在一线,只要一个最后的结果就行
想省心的话,盛长柏只要要求着徐州下辖的各个知县,县令足额上缴就够。
就是彭城也有属于自己的附郭知县管理,不用盛长柏操心。
知县想要收税,要指望县城的士绅富户和衙门的胥吏去一线催收。
大周朝的田税,是按着田地,水田旱田、上中下的等级和肥瘠程度征收。
税率从五分到三成不等,不同的地区和地段,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的年份也有所不同。
徐州虽然土地肥沃,但所属的河东西路,要供血河北和东京,田税的标准一直都不低,一般的中田就要收一成五。
对于百姓来说,虽然负担不轻,但还是在承受范围之内,在这样一个没有灾害的丰年,盛长柏不担心收不足赋税。
只担心地方的官员胥吏,对百姓盘剥太深。
只要想的话,官吏有太多的办法,可以盘剥百姓,最主要的就是支移和折变。
‘支移’针对的是收取实物的制度,要求农民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如果农民不愿随长途运输之劳,就要多交一笔‘支移’,也就是“脚力钱”。
‘折变’针对的是收取钱,绸、绢、绵、布这些货币或者等价物,这之间的折算比例调整一下,轻易就提高了农民实际交税额。
然后是一些比如农器税、牛革税、蚕盐税之类的杂税。
还有人头身丁钱,大周的身丁税规定,男子20岁为丁,60岁为老。20岁至60岁的男丁,都要交纳身丁税,交钱或交绢,与两税同时交纳。
和籴是官府强制收纳民间粮米,和买是官府强制收购民间布匹。
和籴与和买,就是政府以低于市场价收购粮食和布匹,对于百姓当然又是一层负担。
这还是国家经济还好的情况,等国家缺钱的时候,和籴、和买很容易就变成离开强行的摊派和征收。
“盛判仁慈,如此体恤百姓,实是难得。”这些书吏一个个都是马屁高手。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罢了。”
盛长柏拱手礼节性的回道,这些人看着盛长柏年轻,整天就想着把盛长柏忽悠,吹捧瘸了。
等再熟悉一些情况,有了得用的本地的人手,衙门的胥吏也要给换一批。
为了不被下边糊弄,盛长柏也不能留在彭城享福。
还是要下到了各种县城,到各个乡间走访,税赋缴纳情况。
盛长柏算是新官上任,前程远大,背景深厚,几个县令知县,没人敢公然对抗盛长柏,触盛长柏的眉头,盘剥的太过分。
经手钱粮的事,多一些损耗,留一些油水,衙门上上下下的官吏辛苦收税,留一些‘辛苦钱’,这算潜规则,盛长柏也不会去深究。
想要所有官员都为官清廉,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一个难题。
领头的老实,但下面的人,就不是所有的都那么老实了,衙门的胥吏,没有前途,地位上没了追求,就只有去追求金钱。
难免有一些利欲熏心之辈,州里不需要多征收,县里不多征收。
农民交了规定的钱粮之后,尚有余力,这些人就把这当成了发财的机会。
这种人的结果,盛长柏抓到了之后就是抄家,充军,发配一套三连。
尽量的都是往重里判,盛长柏掌握了一定范围内的量刑自主权,当然一点都不会同情这些人。
...
等着盛长柏忙完了夏税的事情,回到州治所彭城,也等到了家里从汴梁发来的种子。
整顿治安,减少苛捐杂税,虽然见效很快,盛长柏短时间就混得了不小的‘青天’之名,但这些也只能让百姓收益一时。
盛长柏调职离开之后,等到下一任官员主管,不一定以后会是什么情况,保证不了这些人能过好日子。
还是推广开高产的良种,更能让徐州百姓受益长久。
“公子,家里从汴梁发来的种子到了,这是家里给公子带来的信。”
“刘韬,你去把种子找个好点的仓库都存放,看管好了。”
等刘韬去安排之后,盛长柏才把随船寄过来的家信,拆开来看。
王若弗,如兰,明兰的信,只是一些正常问候,日常寒暄。
并没有什么太重要的事情诉说,也就是捎带一些家长里短,汴梁新闻。
虽然没有说明,但是对于盛长柏的外任,几个人除了思念之外,难免还是感觉到了一些轻松。
少了一个人约束之后,这三个大小女人,这段日子过的都挺快乐。
王若弗这段时间,没少带着两个人出门,参加勋贵官宦举办的宴会。
不说出门交际,场面怎么样热闹,玩的怎么样。
单是这三个可以出去,墨兰还被盛紘拘束在家里,就足够这三个人开心。
看到林栖阁过的不好,盛家后宅的其他人就觉得自己过的都好。
盛长柏也就直接的写了回信,讲了一些自己的近况,挑选出来了几件有意思的事,在信里说一说。
然后等几天,采购一些徐州的特产,把信给寄回去就行了。
有价值的一封,还是盛紘的来信。
讲了一些朝堂局势的变化,重要官员的任用。
虽然盛紘没有直说,但是盛长柏也看得出来,朝廷的变化,主要还是两王为首的势力对于储君之位的争夺。
就是一些相互之间,抢夺权利扯后腿的事情。
在信里盛紘倒是也说了一件家事,长梧的亲事有了着落。
经过盛紘的撮合,一位禁军的都指挥使,看好长梧愿意招长梧为自家女婿。
因为武官的传统,长梧当然也是尽快结婚的好。
长梧把婚前的流程尽快走一走,等到后半年的时候,长梧应该就要成婚了。
大房的根基,还是在宥阳,长梧的婚事还是要回宥阳举办。
长梧已经在军中请了婚嫁,回乡料理婚事去了。
大房希望二房有人可以参加长梧的婚礼。
盛紘和盛长柏都有官职在身,不好脱身前去。
二房剩下的可以说都是一些妇孺,稍微大一点的也就是一个长枫。
长枫已经十六,不算太小,但性格散漫,跳脱不说,一个庶子多少对大房有一些不尊重。
盛紘在家里再怎么宠长枫也没什么用,外人怎么看长枫,都只是一个普通的盛家庶子。
一个庶子去大房参加婚礼,让宥阳父老看见,只会认为盛家二房不重视大房。
都会认为盛家二房这几年,发展的越来越好,已经看不上大房。
在长枫能中进士之前,出门在外,能全权代表盛家的男丁只有盛紘和盛长柏。
男人份量不够,家里还能代表盛家的,就只剩下了老太太和王若弗。
让王若弗回宥阳,那是不可能的,王若弗对大房没什么深厚的感情,对宥阳老家也没有什么好感。
不可离开繁华的汴梁,去宥阳应付盛氏一族那么多穷亲戚。
刚嫁给盛紘的时候,就被盛家的一些族老,倚老卖老折腾的不轻。
剩下的也只剩下一个盛老太太,和大房感情深厚,对宥阳也有一定的感情,身份足够,辈分足够。
虽然上了年纪,但是从汴梁到宥阳,一路都可以走水路,也不算太折腾。
为避免老太太一个人孤单,和出门在外身边没有家人照顾,盛紘就准备让一个孩子跟随老太太回去。
老太太顺水推舟的就答应了带上了明兰。
“盛老六现在真是老太太的命根子!”盛长柏看完盛紘的信之后叹道。
从给盛紘娶了王若弗,觉得自己对得起,嫁到盛家和老探花的一点情义之后,已经二十多年,老太太没这么主动做事。
老太太的心思重,这次愿意回宥阳少不了长梧结婚,思念大房老太太的原因。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老太太在为明兰谋划。
一是想回宥阳改宗谱,要把明兰记在王若弗的名下,充作冒牌嫡女,给明兰增加一点出身。
二是想回宥阳,看有没有适合明兰的人选,给明兰找一个婆家。
以明兰五品官庶女的身份,嫁给地方士绅之子,虽然算是低嫁。
但夫家门第不高,明兰有盛家可以依靠,也就有底气容易活的自在一些。
富足的士绅之家,也能够保正明兰富足一生。
老太太这么多年不愿意插手盛家事,不愿意动弹,这一次千里奔波,基本都是明兰。
对于这个养育了六年的孙女,老太太真可谓用心良苦。
“许三,你选一些精干的人手带上,从水路回京,在路上能截住老太太的话,就跟随老太太回宥阳,护卫老太太的出行安全。如果路上没遇上老太太的话,你就回东京府上寻人,然后随老太太一块回宥阳。”
盛紘也没说一下,老太太准备出发的时间,盛长柏只能这么安排。
东京的盛宅,虽然盛长柏也留下了一些护卫人手。
但是老太太出门会不会带上,盛长柏不好保证。
料想老太太不愿意太过折腾,大可能不带什么人手,干脆盛长柏直接派人过去。
盛长柏现在就是人手充足,手里有几百弓手,抽调几十个问题真的不大。
再重新招募补回来就是了,徐州境内二三十万人,盛长柏哪里会差人。
“是,但是公子,那我什么时候回徐州?”许三问道。
“等什么时候,老太太回返东京,你把人给送回家之后再回来。”
用习惯了之后,虽然许三不在身边,盛长柏有一些不适应。
但这总比盛老太太,在路上遇到什么危险了好。
(https://www.qshuge.com/3183/3183760/760260205.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