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在线 > 第494章 无题

第494章 无题


终于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完整的传授给众人,陈景恪长吁口气。

这一群‘学生’则还在奋笔疾书,将他的话给记录下来。

等了好一会儿,见大多数人都放下了笔,他才说道:

“每人写一篇策论,交给周报的方总编,到时会择优刊登。”

七学士对此倒无所谓,他们已经开始思考,此事到底要如何展开,又会对官场带来怎么样的改变。

关键是,如何减小乃至消弭因为此事所带来的震荡。

内阁行走们就不同了,一个个都兴奋起来。

表面看这是让大家写策论,实则是一次考察。

谁的策论写的好,对此事的理解更深,谁就有机会优先获得出仕的机会。

陈景恪的性格他们也了解,但凡是这种大变革,都会很谨慎。

先在局部做试点,一边磨合一边培养人才。

等新制度磨合好了,人才也培养的差不多了,到时候再全国推行。

这次的官制变革,大概率也是如此。

现在他们要抢的就是这个机会。

之前去沧海省、淡马锡等改革试点工作的内阁行走,基本都得到了升迁。

很多调任其他地方,都是连升几级,很是让他们眼红。

现在又有这样的好机会,他们自然要争取。

他们之所以着急外放,也是因为升迁规则调整了。

现在的大明,可没有翰林院养望的规矩。

在内阁行走的位置上干的再好,一辈子也就是个七品的小官。

只有去基层历练干出成绩,才有往上爬的机会。

所以最好先在内阁历练两三年增长见闻,最好能和皇帝混個脸熟,然后赶紧外放。

多耽搁一年,在将来的竞争中就少一分优势。

那么去哪里历练就变得很重要了。

被发配一样的弄到犄角旮旯,仕途就算是看到头了。

去革新试点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位置万众瞩目,干出一分成绩,能当十分来用。

关键是,如果能帮助皇帝完成新政试运行,那就是简在帝心,必然会高升的。

杨士奇默默地收起笔记,跟在众人后面走出了会议室。

这时一名熟悉的同僚刘涌过来问道:“杨兄,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想法?”

杨士奇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而是诚恳的道:

“不瞒刘兄,我是真想抓住这个机会,但……”

“哎,算了,不说丧气的话了。尽最大努力争取吧,成不成交给运气。”

他这话半真半假,想抓住这次机会是真,没信心是假。

他可是志在必得的。

去年靠着对大同思想的理解,成功被选拔成为内阁行走。

又用了一年多时间,获得了上上下下一致好评。

就连朱雄英都称赞过他两次。

唯一让他不解的,是陈景恪对他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

倒也不是对他有意见,而是不管他做的多好,似乎陈景恪都觉得理所应当。

这让他非常的疑惑,安平侯这是信任我的能力?还是觉得无所谓?

只是他不敢随意打探陈景恪的想法,也只能在心里揣摩。

在内阁站稳脚跟之后,他就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外放。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又岂肯错过。

刘涌笑道:“杨兄谦虚了,以你的能力此次必能获得外放的机会。”

杨士奇只是摇头:“刘兄过誉了,内阁行走哪个不是俊杰,谁敢言有必胜的把握。”

“我还说刘兄必能得偿所愿呢。”

刘涌打了个哈哈,忽然压低声音道:

“咱们还在这里忐忑,有些人却已经提前踏上青云路了。”

杨士奇故作疑惑的问道:“哦?刘兄这是何意?”

刘涌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注意才说道:

“你那位福建本家,散会后被安平侯单独叫走了。”

杨士奇心中一动,福建本家?杨荣?

杨荣、杨溥、韩克忠、王艮等人,都是去年地方推举的人才,考核排在前列。

关键是获得了安平侯的举荐,直接进入内阁担任行走。

这种待遇,可没少让内阁行走们羡慕嫉妒。

只是杨荣等人各方面确实出类拔萃,很快就用真才实学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杨士奇八面玲珑,很清楚哪些人需要深交。

之前对杨荣等人很是照顾,关系算得上是融洽。

正因为关系不错,他才更清楚,这几个人有多受安平侯的重视。

所以,对于陈景恪将杨荣单独叫走,他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而且也他搞清楚了这位刘兄的目的。

就是来挑拨离间的。

心下鄙夷不已,就这手段,也好意思拿出来用?

而且,人家和我们都不是一个赛道,你嫉妒别人显得更加愚蠢。

但面上他并未将这个想法表露出来。

而是假装没有听出来对方的意图,平静的道:

“勉仁兄本就是安平侯举荐进入内阁担任行走的,安平侯找他很正常。”

刘涌见他不上钩,不禁有些着急,说道:

“我的杨兄,你怎么这么糊涂啊。”

“在这个节骨眼上,安平侯找他做什么?”

杨士奇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那看来我要提前恭喜勉仁兄了,这么快就获得出仕的机会。”

刘涌:“……”

心累,不说了,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杨士奇眼神里浮现出一抹讥笑。

就这?

我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也很羡慕杨荣他们的际遇,可并不嫉妒。

这个世界人才多了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

如果我每个都嫉妒,那还活不活了?

况且,猪队友和神队友,该怎么选答案不是显而易见吗?

我自然是更希望和有才能的人一起共事,而不是和一群蠢货在泥坑里打滚。

不过,安平侯这会儿找杨荣到底是为了什么?

算了,与其关心这个,不如好好想想这篇策论该怎么写。

——

杨荣也同样很忐忑,不知道陈景恪找他做什么。

莫非是想让他去某个试点?

他倒是想去,可有一说一,他并不觉得自己能做好。

主要是学习时间还太短,对新政和新思想了解并不透彻。

强行去大概率会把这点好印象给弄没了。

所以他已经暗暗做出决定,如果陈景恪真让他去试点任职,就委婉的拒绝。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陈景恪确实想让他外放,但不是去改革试点任职,而是去边疆从军。

杨荣看了看自己粗壮有力的臂膀,很想大声说一句,你不能以貌取人啊。

不能因为我长得壮又略懂一点点武艺,就让我去从军吧。

我文采也同样很出众的啊。

我想当文官,我想主政一方,我想当内阁学士……

然后,话到嘴边就变成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安平侯也。”

“您怎么知道我更喜欢军略啊。”

陈景恪笑着看了看他的大块头,转而说道:

“交趾、漠北、辽东、西域、吐蕃、东海舰队你自己选一个?”

杨荣陷入了沉思。

交趾、辽东两地已无大规模战事,重在镇压叛乱,教化百姓。

要的是水磨工夫,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效果。

漠北虽然战事不断,但大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更多的工作依然是内政建设。

这三处更考验的是耐心和行政能力,军事手段只是辅助。

关键是,这三处局势非常明朗,国家也已经有了成熟的治理之法。

他去了也就是一个无情的工作机器。

吐蕃那边,目前并不在朝廷的规划之中,以安抚为主。

只要土司不造反,朝廷也不会管他们。

真要是雄心勃勃搞事情,反而容易坏了国家的整体规划。

他去了也难有什么作为。

西域倒是战争不断,族群众多局势复杂,秦晋燕三王在那里纵横捭阖。

而且只要不傻都能看得出来,未来大明的主要征伐对象,就是安西乃至极西诸国。

去那里是最能锻炼人的。

但去那里也有个缺点,无法第一时间接触新政。

时间长了,容易落后于版本。

到时候重回中原,怕一时间也难以适应。

至于东海舰队……您别看我是福建人,可我对水战并无了解啊。

而且,大明在海上有敌人吗?

尤其是新式炮舰普及之后,那真的是海上横着走。

除了天灾,看谁都是弟弟。

我去那里能干啥?看水师火炮炸鱼吗?

陈景恪似乎猜到了他在想什么,补充了一句:

“接下来一两年,水师有一场大仗要打。”

大仗?现在还有谁能让水师大动干戈的吗?

杨荣疑惑不已。

不对,安平侯说的是大仗而不是硬仗。

什么叫大仗?参与的人多都算是大仗。

硬仗是什么?难啃的骨头,那才叫硬仗。

所以大仗不一定是硬仗。

那么大明周边,谁人多?

杨荣脑海里浮现出一条虫子(地图形状),然后脱口而出道:

“大明要对日本动手了?”

陈景恪赞叹的道:“看来我让你去从军是正确的选择,怎么样,要不要去?”

杨荣大脑飞速运转,打日本难在登陆。

现在大明水师天下无敌,最难的一点解决了。

而且大明十几年经略,日本包括虾夷人,都已经筋疲力竭。

大明王师过去,基本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可以说,这就是白捡的功劳,还是灭国之功。

搞不好还能挣个爵位回来。

然而,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拒绝:

“如果可以,我想去西域。”

陈景恪问道:“哦,为什么?”

杨荣没有过多解释,只说道:“安西才是未来最大的舞台。”

这就相当于放弃了封爵的机会。

陈景恪满意的道:“好,有志气,那就去西域吧。”

“晋王正需要人手,你先去他麾下当个参军事吧。”

参军事就是参谋,之前被废除后来军制改革又重新恢复,并且确定了职权范围,级别为七品。

现在杨荣是从八品,这次过去在级别上算是升迁。

不过想必没人会觉得他这是升迁。

从内阁行走,到西域当个没有实权的参军,怎么看都像是贬官。

杨荣却并不觉得意外。

参军没有实权,但权力也可以无限大。

关键看自己怎么做。

而且这个职务可以接触所有的军事机密,是最锻炼人的地方。

陈景恪让他去西域,恰恰就是为了磨炼。

参军事就是最合适的位置。

这时,杨荣追问道:“我是以晋王府部属的身份过去,还是以朝廷命官的身份过去?”

这一点相当重要,关系着原则性问题。

陈景恪也并不觉得他多此一问,回道:

“伱是朝廷委派的官吏。”

杨荣欣然领命。

等他回到住处,发现杨溥、韩克忠等人都在。

他们这群人当初一起去书院求见陈景恪,之后又一起进入内阁,关系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算是个小圈子。

一见到他,众人就笑着上来见礼。

韩克忠说道:“我一猜就知道,杨兄准有喜事。”

其他人纷纷附和。

杨荣笑道:“喜事确实有,不过恐怕与你们所想不同。”

杨溥问道:“哦,莫非安平侯对杨兄另有安排?”

杨荣带领众人回到客厅坐下,才说道:

“安平侯让我去西域,给晋王当参军事。”

“啊?这……”众人都惊讶不已,这不是发配吗。

莫非他得罪安平侯了?

唯有王艮,认真的道:“恭喜杨兄,得偿所愿矣。”

杨荣大笑道:“哈哈,谢王兄。”

见其他人依然一副不解的样子,就解释了一句:

“未来西方会是朝廷的重心所在,我去此处也算是抢了先机。”

大家豁然开朗。

西域局势有多复杂大家都清楚,朝廷也需要有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参赞军机。

杨荣如果能脱颖而出,未来重返朝堂必然会得到重用。

关键,这是陈景恪派他去的。

说的更直白点,陈景恪有意将他往西域问题专家方面培养。

只要他做的不差,将来是必然能重回朝堂的。

所以对他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原来如此,恭喜杨兄……”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一点。

当杨荣要去西域当参军事的消息传开后,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地里看笑话。

之前许多和他关系不错的人,态度也变得冷淡起来。

在他出发这天,前来送行的人,除了杨溥等好友之外,竟然只有杨士奇等寥寥数人。

其余内阁行走,连句关切的话都没有。

这让杨荣认识到了什么叫人情冷暖。

——

就在杨荣出发后不久,大明周报刊登了一篇文章。

治心治事。

内容就是陈景恪之前给内阁官员讲的那些。

后面还带着许多内阁行走的策论,全都是关于此事的看法。

这份报纸一出,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反应迟钝的,还在想着陈景恪又弄出什么新思想了?

反应快的已经察觉到,这是变革的号角。

(本章完)


  (https://www.qshuge.com/3180/3180457/11110658.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