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 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

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


第61章自己的小圈子

这群算学精英,比陈景恪想象的还要积极。

尤其是得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皇帝替算学张目,并乾纲独断重开明算科。

他们的情绪就被‘士为知己者死’支配了。

当然,主要是此事有利可图。

还是那句话,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陈景恪的《算书》是什么水平。

以此为蓝本重新梳理算学体系,绝对是青史留名的巨著。

如此盛举,又怎么能错过。

所以,参与培训班的四十三名算学高手,尽皆参与了进来。

且大家都毫无保留的,将家传算学书籍贡献了出来。

倒不是他们真的就如此无私,主要是他们家传的那点学问,和陈景恪的《算书》实在没有可比性。

拿出来还能落个好。

至于办公地点,选来选去还是放在了国子监。

用程一民的话来说:“地方比较大,国子监有足够的算学书籍可供参考,还有算学生可以帮忙打下手。”

“这种经历对算学生自己也是大有好处,只要肯用心,几年就能成为算学高手。”

众人都觉得这个提议不错。

但也有人提出质疑,户部侍郎邱广安就说道:

“国子监的儒生向来仇视我算学,前日朝堂上被陛下点名批评。”

“他们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若将地点放在那里,恐会被他们刁难。”

众人一想也犹豫起来,这事儿确实麻烦。

陈景恪却胸有成竹的道:“不急,我给诸位看一样东西。”

说着他郑重的取出一个圆筒,打开后抽出一张纸。

展开只见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洪武算经

邱广安用颤抖的声音说道:“这是陛下的笔迹。”

陈景恪心下很是得意:“陛下亲笔题字,诸位觉得这样稳妥否?”

在提议编写算学书的时候,他就决定这书就叫《洪武算经》,并请朱元璋亲笔题写书名。

这是朱元璋登基后第一部文化类巨著,是文功的象征。

老朱自然非常开心,二话不说就提笔‘刷刷刷’写了下来。

邱广安连声道:“妥妥妥,有此字在,谁都不敢来闹事。”

程一民朝皇宫方向拱手行礼道:“谢陛下洪恩。”

其他人也纷纷跟着行礼:“谢陛下洪恩。”

有了这幅字,大家都放下心来。

说句阴暗点的,他们巴不得那群儒生来闹事,到时候……嘿嘿。

陈景恪趁机说道:“陛下对算学如此重视,我等唯有以死相报……在此我只对大家提两个要求。”

众人安静下来,目光看向他。

陈景恪心中暗喜,操作了这么久,总算是在这个群体建立了一定威望。

“其一,将算书编写好,这是对陛下最大的回报。”

“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儒生是如何欺辱我等的,诸位都有切身体会。”

“俗话说,不蒸馒头争口气。编写好这本书,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还击。”

程一民激动的道:“陈伴读说的好,于公于私我等都要编好此书。”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军心可用,陈景恪心下更是开心:

“其二,诸位应该都听说了,太子殿下上书朝廷缺少计官,陛下才决定重开明算科。”

“但算学多为家传人数稀少,就算重启明算科,也没有多少人参考。”

“在座的诸位皆大明算学精英,我希望大家勿要敝帚自珍,多招收一些弟子为国育才。”

“而且,说句自私的话,算学生多了才没有人敢欺负我们。”

邱广安附和道:“说得好,回去我就再收十名弟子。”

他是算学出身,对此感触是最深的。

即便他已经成了户部左侍郎,可是经学出身的人依然瞧不起他。

还不是因为算学出身的官吏太少,且职务都不甚高。

朝廷开明算科,大家广收弟子,五年后中枢各衙门的计官全是他们的这群人的弟子,看谁还敢拿捏他。

之前他没有这个号召力,也不敢这么做,否则最少也是一个结党营私的大帽子。

现在不用担心这个了。

《洪武算经》可是陛下亲自点名允许的,大家可以光明正大的抱团。

只要不做祸国殃民之事,就没人能用结党来对付他们。

接下来众人又进行了分工,陈景恪这个总编纂无人反对。

此事是他提倡,《洪武算经》又是以他的算书为蓝本,不让他当总编纂说不过去。

不过他毕竟只是挂名,不管具体事务,所以下面又设了两个副总编纂。

分别为邱广安和程一民。

邱广安是户部左侍郎,政务繁忙,属于半挂名,真正负责事务的就是程一民。

下面又分了数个小组,推选出了组长。

众人又根据各自的擅长,去了所属小组。

如此这般商议下来,洪武算经的编撰工作正式展开。

陈景恪也松了口气,然后心中涌出无尽喜悦。

总算在外朝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为日后的计划开了一个好头。

——

朱标的动作越来越大,最开始只是在应天府修建了五座仓库。

大家还以为是为了备荒,并不觉得奇怪。

毕竟丰年修建大量仓库囤积物资,是历朝历代的做法。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不对劲儿,因为紧接着他又下令,在应天府境内修建三十多座大型仓库。

这还不算完,朱元璋下令抽调民夫,往边关重镇输送大量军需物资。

这怎么看都是要兴兵打仗的架势,而且还是那种大仗。

一时间朝野哗然。

又恰逢各地士子赴京赶考,读书人聚在一起自然少不了针砭时政。

没多久,所有人都默认朝廷要大举兴兵了。

对此,有的支持,有的认为不该如此大动干戈。

当这个消息传到周边各国,藩属国们都吓的瑟瑟发抖。

纷纷派出使节团进贡,以表臣服之意。

北元是最紧张的,生怕大明发动攻势,抽调了大量青壮牧民组成军队严阵以待。

秋季马正肥,是草原战斗力最强大的时期。

北元大军磨刀霍霍,已经做好迎头痛击的准备。

到时候再顺便南下劫掠一番,就可以更好的度过冬季,简直完美。

然而他们左等右等,始终不见明军打来。

又不敢主动进攻,只能这样干耗着。

一直等到第一场大雪到来,他们才确信大明不会出兵。

然而已经晚了。

秋季是草原储备粮草过冬的时期,大量青壮被抽调,导致许多部落准备不足。

今年的冬季,难熬了。


  (https://www.qshuge.com/3180/3180452/11111092.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