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天降异象
第133章天降异象
最近一段时间,大明的一系列政策,着实让群臣有些茫然。
关于宝钞新政,到现在很多人都还稀里糊涂的。
然而更让他们想不通的是,在这一套组合拳下,宝钞竟然真的起死回生了。
新钞已经渐渐被百姓接受,民间交易使用宝钞的频率越来越高。
钱荒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尤其是五文和十文的小钞,效果出奇的好。
民间交易已经普遍开始使用。
在金钞局的统计里,这两种面额的新钞,竟然出现了紧缺的现象。
这也不奇怪,金钞局初创,对大明的经济总量并不了解。
本着宁愿少发不够用,也不多发泛滥的原则,这一次发行的新钞总量并不多。
不够用也是正常的。
反而是大面额的,有点多了。
比如一贯的面额,普通人是用不起的,只有大宗贸易才会用。
一贯铜钱重达十斤左右,换成宝钞就是一张轻飘飘的纸。
随着新钞信誉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商人喜欢用宝钞结算了。
在大宗贸易中,宝钞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铜钱。
这也是让百官想不通的地方。
你们这些商人就不怕宝钞突然贬值吗?
哪怕只是稍微波动一下,对你们来说都是巨额损失好吧。
更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宝钞竟然真的没有贬值。
价格相当的稳定。
他们隐约能猜到,可能和金钞局的仓库有关。
但现在,去金钞局兑换物资的人越来越少了。
虽然在同时拥有铜钱和宝钞的情况下,百姓还是习惯性将宝钞花出去,把铜钱存起来。
但在收到宝钞之后,也不再和之前那般着急花出去。
而是有需要了,才会花。
以前金钞局的仓库门口,随时都排满了兑换物资的百姓。
现在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
而且这些人一大半都是商人。
是的,商人越来越喜欢去金钞局兑换物资了。
一般商人,从外地运货物过来,是需要缴纳各种杂税的。
金钞局从外地调运物资,一文钱的税都不用缴纳。
少了这许多的税,他们手里的货物价格,就比正常商人手里的要低一些。
而且质量还有保障。
有这种好事儿,谁还辛辛苦苦自己跑去运货啊。
还好,金钞局只提供几种基础货物,否则跑运输的商人全都要破产了。
即便如此,也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商业行为。
在陈景恪的提醒下,朱元璋及时更改了规则。
对每个人,每天兑换物资的数量,做出了限制。
且严厉打击商人雇人来兑换物资,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这个规则刚实施,确实引起了一些骚乱。
不少人都以为朝廷要朝令夕改,不允许百姓兑换了。
金钞局和各衙门连忙出面解释。
大商人是最支持这个新规的,毕竟金钞局的行为影响的是他们的利润。
所以,他们自发的站出来替朝廷解释。
并且他们的解释更加直接:
商人钱多,把仓库里货全换走了,百姓就没的换了。
朝廷限制商人兑换,是在保护老百姓的利益。
这句话比什么都管用,百姓马上就转变了态度。
限制的好,朝廷还是有能人的。
一场小风波,反而让百姓更加的信任宝钞。
没了商人群体凑热闹,去金钞局仓库兑换物资的人,就更少了。
百官虽然不懂是为什么,却也明白,这一盘死局被皇帝给盘活了。
总体来说,百官也是乐于见成的。
宝钞价值稳定,他们也是受益者啊。
毕竟一半的俸禄都是宝钞,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新钞价值稳定。
因为宝钞新政过于顺利,百官对此的关注渐渐少了许多。
真正牵扯大家精力的,是黄河改道的事情。
毕竟这可是大事,而且是一等一的大事。
虽然改道派拿出了足够的证据。
虽然支持这一派的人很多。
虽然皇帝和太子貌似都倾向于改道……
然而,那不是一条小溪小沟,而是黄河。
想让它改道,风险太大了。
大到没人能承担得了这个责任。
反对派的理由也就这一个,谁能对黄河故道两岸数百万生民负责?
其实有人能负责,那就是皇帝。
也能规避这些风险,将沿岸百姓迁走,等完成改道再回来。
但迁徙数百万百姓,也同样只有皇帝能开这个口。
可是谁敢要求皇帝站出来承担这个责任?
所以这件事情就此僵持了下来。
工部尚书王时,在听到黄河改道的风声之后,就觉得自己的心脏受不了了。
为啥在我的任上,出现这种事儿啊?
不行,赶紧辞官吧。
于是他接连上了好几道奏疏,将自己贬的一无是处,就希望皇帝能另选贤能承担大任。
朱元璋其实早就想让他走了,但眼下真不是时候。
他想找一个真正有能力和胆量的人,来做工部尚书,然后主持黄河改道的大事。
在这个人没有选出来之前,还不能让王时走。
王时不知道这些啊,以为皇帝想弄他,结果真给吓出病来了。
陈景恪亲自去府上给他看的病,确实是急火攻心。
心中不禁对这个老头多了几分同情。
于是,就透漏了一些消息给王时。
皇帝不是要弄你,而是没有找好接替伱的人。
你先占住这个坑就行了,别担心。
不是他嘴巴不严,而是朱元璋让他这么说的。
马皇后都亲自求情了,老朱也不想真让他死在这个位置上。
王时一听,病立马就好了。
然后该上班上班,该上朝上朝。
工部的一帮子河工,也在考虑改道的事情。
其实一开始他们对改道,是不屑一顾的。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黄河的危险。
改道?闹呢。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被摆出来,他们的想法也动摇了。
是危险。
可一旦成功,那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淮水和黄河两个大难题。
他们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将减轻几十倍。
于是有人说悄悄的说了一句:“或许改道真的可行?”
虽然没有人回答他,但大家都很默契的拿出大明水系图。
开始在地图上规划如何改道。
黄河就算改道,也不可能走原来的旧路。
那条道高出地面十几米,用它就是找死。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它附近的平地上,重新规划一条线路。
虽然黄河没了,可河南和山东境内,还是拥有不少河道、沟渠的。
将这些河道、沟渠连通,再加高部分河堤,就是黄河现成的水道。
而且这么做还能大大的减轻难度。
经过十几天的研究,还真给他们规划出了一条较为可行的路线。
经过大家的评估,至少有五成把握能成功。
之所以如此保守,是以为这条路线是他们根据资料制定的。
还需要实地考察。
如果实地考察也没问题,能在增加两成把握。
七成,已经非常高了。
“如果放在五到七月份枯水期,成功的概率可以达到八成。”
“枯水期黄河泥沙含量减少,水会变清许多。”
“这样的黄河水,最适合用来冲刷拓宽河道。”
“等到丰水期到来,新河道已经形成,也几乎不会有什么危险。”
“就算是有地方决堤,因为是枯水期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危害。”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拿出了一整套的实施方案。
成功率也提高到了八成多。
对于如此危险的工程,八成多的成功率,其实完全可以开工了。
但随即有人问出了核心问题:“谁出面上奏朝廷呢?”
众人都沉默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谁都不敢承担这个风险。
水部郎中连思善脸色变幻不停,旷世奇功就在眼前,不动心那是假的。
可万一出问题,那就是诛九族的大罪,还会遗臭万年。
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八月初一。
这是很平常的一天,大家一如既往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朱雄英一大早就爬起来,还将陈景恪给拽了起来。
“别急别急,我知道今天是你学习骑射的日子,可也不急这一会儿吧。”
陈景恪连声道:“先吃饭,吃饱了才能好好练习是不。”
朱雄英催促道:“我知道,可一周才有这一次练习骑术的机会,我们要抓紧时间多练一会儿。”
陈景恪无奈:“好好好……”
俩人匆匆吃过早饭,就往宫外走,恰好碰到去上早朝的朱元璋。
老朱慈祥的道:“乖孙好好练,做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别和你爹一样,手无缚鸡之力。”
朱雄英匆匆行了一礼:“我知道了,皇爷爷您赶紧去上朝吧。”
话音未落,人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看着如此活泼的孙子,朱元璋笑的别提多开心了。
等朱雄英的背影消失,他脸上的笑容也瞬间消失,又变成了杀伐果断的洪武大帝。
迈步向奉天殿而去。
大明在早朝制度上,也是继承了之前的朝代。
平日里是小朝会,在谨身殿举行,朝中重臣才能参与。
其实说是小朝会,就是重臣碰头,商量一下有什么大事要解决的。
真正意义上的朝会,是朔望日举行的朝会。
也就是初一十五这两天举行,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
五品以下如果有事,也可以参加。
因为参与的人多,举行地点也放在了奉天殿。
大年初一的是大朝会,所有在京官员不分职务,全都要参加。
不过大朝会基本都是礼仪性质的,一般不处理公务。
今天是八月初一,朝会地点就在奉天殿。
一路到达奉天殿,在百官跪迎下,早朝开始。
且说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一路来到箭亭。
这是专门给皇子皇孙练习骑射的地方。
两人赶到的时候,发现朱椿、朱柏、朱济熺、朱高炽等人,早就已经等在这里了。
见过礼之后,也没有废话,开始挑选马匹准备锻炼。
陈景恪一把拉住朱雄英,指了指旁边的一堆护具:
“穿上。”
朱雄英苦着脸道:“我已经会骑马了,能不能不穿啊?穿这个很难受的。”
陈景恪态度很坚决:“不要怕一万就怕万一。”
“你出事儿了,我们都要受罚,箭亭的护卫全都要死。”
朱雄英无奈,只能怏怏不乐的道:“好吧,穿就穿。”
周围的护卫们,连忙上手将护具给他穿好。
心里则对陈景恪感激不已。
太孙要是不肯穿,他们是真没办法。
还好,陈伴读体谅大家,能劝得动太孙。
护具是用铁和藤条制作而成,护住了关键部位。
防护效果非常好,做过试验,马匹正面踏上去人都没事儿。
就是显得臃肿,穿上后行动不便。
这也是为何朱雄英不愿意穿。
不过还好,骑上马之后就不怎么受影响了。
其他人见朱雄英都穿了护具,心中再不情愿,也只能穿上。
朱雄英的骑术是非常好的,突出了一个稳。
快速奔跑都能做到正常开弓射箭。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年龄太小力气不足,只能拉一拉比较轻的弓。
训练过程非常顺利,大家玩的都很开心。
朱雄英更是骑着马,在特殊人造的地形上跑来跑去,秀着马技。
陈景恪都看的来了兴趣,正想叫护卫牵一匹马过来,自己也上去玩一玩。
还没开口,忽然发现天色暗了下来。
速度很快,眨眼就已经伸手不见五指。
突然由白昼变成黑夜,众人的眼睛一时间难以适应,和失明了一般。
陈景恪却是一惊,朱雄英还在马上呢。
然后就听到‘噗通’一声巨响,紧接着就是战马悲鸣,其中还夹杂着朱雄英惊恐的求救声。
——
奉天殿,朱元璋照常处理着公务。
最近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宝钞新政推行顺利。
治黄的事情大家心里都懂,但就是没人敢开口。
朱元璋也很失望,但也不着急。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多考虑是应该的。
将政务处理完,他就准备宣布退朝。
乖孙正在联系骑射呢,咱要过去看看。
嗯,顺便再给乖孙露两手,让他见识见识咱的雄姿。
这样想着,突然发现天暗了下来。
他很好奇,难道要下雨了?可是着乌云来的也太快了吧。
群臣也都是差不多的想法。
但下一刻,就听到殿外传来撕心裂肺的呐喊:
“日蚀,是日蚀。”
黄帝历4080年,洪武十六年,八月壬申朔,日有食之。
(https://www.qshuge.com/3180/3180451/11111021.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