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大明元辅在线阅读 > 第1885章 剑指东瀛(圩三)给个希望

第1885章 剑指东瀛(圩三)给个希望


第1885章  剑指东瀛(圩三)给个希望

        路被堵死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仅是日军方面很头疼,很紧张,甚至坐镇泗川的高务实都稍稍有些紧张起来了。

        日军紧张情有可原,对他们而言,本来就是在异国他乡作战,现在三面被围,一面临海,水军也不知道他们的情况,不可能来接他们——而且也没那本事,那他们自然担心被一战围歼。

        可是,高务实为什么要紧张?

        无他,此战并不符合围三阙一的战争思维,而高务实又知道这包围圈其实并没有日军自己吓自己那样的牢不可破。

        明军目前的实际排兵是怎么样的?

        西线前线,也就是莲花山防线方面拢共不到一万人,而高务实手头还有约七千人留在泗川,整个西线的兵力约一万六千多。本来应该还有一些,但那些人一来都是川军土司兵,二来已经被派驻在了全罗道,用于确保朝鲜粮仓,所以此战并未全部调回。

        东线方面主要就是包抄过去的刘綎所部,兵力是一万五千人。日军在这件事上出现了误判,他们认为李如梅部应该也去了这个方向,但其实并没有。

        李如梅部目前所在的位置实际上在莲花山以北约六十里处,这地方当前只是个小小聚落,名字高务实都不知道,但此地在后世韩国还是有正经名字的,叫做宜宁郡。

        换句话说,李如梅部其实在晋州和昌宁之间,原先刘綎部守株待兔的三嘉西南一点点。他来此处,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刘綎部去堵截日军后路之后莲花山北线防御空虚,因此前来补防的。

        不过这就意味着日军赌对了一点,即日军如果真去进攻晋州,那么一定会被李如梅发现。考虑到双方行军的速度差,大概率情况便会是日本还没抵达晋州就被李如梅部侧击。

        初看之下,当前的态势是明军三路堵死了日军,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个包围圈的兵力其实严重不足:西线高务实直属一万六千,东线刘綎一万五千,北线李如梅兵力最强,有两万三千。

        然而,即便三路相加,明军总兵力也不过是五万四千人。那么,日军有多少?

        不算当时留在汉阳的加藤清正和岛津义弘两部,这支日军主力从汉阳南下时全军总兵力是九万五千。由于李如梅的一路骚扰打击,在发动莲花山之战前日军总兵力略有减少,但仍在九万左右。

        如果按照此前的经验来看,五万四千明军和九万日军谁强?那当然是明军更强。毕竟按照碧蹄馆之战的结果来估算,日军以七倍的优势兵力都没法吃下一支明军孤军,这强弱差距就算不说“巨大”,那至少也是“很大”了。

        但问题在于当前双方攻守易势,是明军在包围日军,那也就是说明军乃是兵力分散的一方。日军眼下反倒是聚兵一处,且由于没了生路,有可能出现困兽之斗,甚至没准能打出个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效果来,那情况可就不同了。

        假设日军单攻一路,除了北线李如梅部是日军暂时可能不知情的,应该不会被当做目标,则日军无论是西进还是东撤,面临高务实本部和刘綎部时,都拥有六倍左右的兵力优势。

        刘綎部因为这些年来一直被高务实列为南军主力之一,其装备水平、训练强度都非常不错,而滇缅之战、平播之战中又得到了进一步锤炼,高务实认为他们在防御作战中还是不大可能会被日军击败的,至少也应该能撑到李如梅的援军抵达。

        然而,高务实自己这边却不一定。他这边目前真正的核心主力是三千宣大精骑和三千白杆兵,剩余一万人都是四川土司兵。

        有一说一,四川土司兵的战斗力本身倒也不算弱,但他们的装备体系即便在高务实临时加强给他们一些火炮之后也依旧不强。

        首先,炮兵在这个时代属于技术兵种,并不是随便给谁一门炮人家都能用好的,土司兵自己根本不会使用这些火炮。如果让他们自己去操炮,不把自己炸死就算阿弥陀佛了,发挥最好的恐怕也只是听个响,对于准头根本不必抱任何希望。

        高务实的加强其实是将海贸同盟舰队上的陆战队炮兵(非舰炮炮手)临时调派去了土司兵军中,需要作战时,由他们自行且单独进行,土司们只要告诉他们作战任务即可,其余的说了也没用。至于任务合不合理,陆战队炮营指挥官会和土司协商。

        其次,土司兵本身几乎没有热兵器,全然都是老式的冷兵器军队。虽然他们普遍比明军非家丁部队更加敢战,但面对拥有排枪阵性质的日军铁炮队,这种敢战就意味着在近战发生之前,他们就要先挨两到三轮齐射,一开始就占了劣势。

        再加上日军的近战能力并不算弱,所以假设战斗仅仅是土司兵对上日军,那其实很难说明军能占到多少便宜。

        归根结底,明军强于日军的最主要原因就两点:火器优势和骑兵优势。由于日军对这两点实在找不到破解之道,所以才会出现“野战不可为”的情况。这个情况与历史上明军对后金军野战大多战败是有本质不同的。

        首先明确一点,所谓明军野战打不过八旗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明军在野战中打赢或者胜负相当的战斗很多。

        例如,宁锦之战中,满桂援宁远途中与八旗野战即不分胜负,在宁远城下与八旗野战也丝毫不输八旗。

        大凌河之战中的一支明军还曾把八旗旗主多铎打下马来,要不是多铎被部下拼死救出,历史搞不好都要出现一些变化。

        还有浑河之战,白杆兵曾一度打得八旗红巴牙喇惧战,并俘虏八旗两名参将。松锦之战中的乳峰山之战明军更是主动进攻,双方胜负相当。

        在明朝档案总汇与台湾方面编译的《明清史料》中保留了相当多原始档案与塘报,细看起来就会发现,很多战役并不是如《清实录》和《满文老档》所吹嘘的那样,什么八旗战无不胜。

        事实上,明亡前夕的崇祯十六年,八旗进攻宁远甚至被吴三桂利用阵中所藏大炮糊了一脸炮弹,最后搞得大败而归。

        真说起来,历次大战八旗取胜也大多经历了相当艰难的过程,例如松锦大战正是因为清军战局不利,多尔衮等旗主甚至提出退兵,这才迫使皇太极拖着病体、流着鼻血赶到松锦战场。

        细究明清历次战役就能发现,在这些战役中,尤其是很多局部的野战,明军打得还是很好的,并没表现出明显不敌。但是,最终历次大战役除了宁远宁锦,明军基本上全输了。

        这好像很诡异,但如果真要探究,那就不得不深思一下究竟为什么会这样。高务实以前作为爱好者也曾经看过一些论坛讨论,自己甚至还曾参与,记得其中一些有意思的事。

        如浑河之战,辽军坐视不救白杆兵与浙兵。为什么不救?其实并非是站一边的辽军贪生怕死,而是辽军与南军本来就有矛盾(援朝时就有矛盾,此事前文已有述)。更糟糕的是南军不仅与辽军有矛盾,当时与蓟镇边军也有矛盾。

        为什么南兵与白杆兵分河布置?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战术规划,而完全是两军互不信任,因为在援辽之前,这两军在蓟镇已经打了一次群架,不仅各有死伤,甚至连炮都动用了,这样的紧张关系谈何信任和配合?说句不客气的话,大敌当前互相不下绊子就算良心还没坏了。

        再有就是经常有部分将领为保存实力而选择逃跑。如大凌河中的长山之战,吴襄率家丁骑兵和两降夷营骑兵直接跑路,将宋伟车营和步兵甩给了皇太极。等到回了锦州一清点,他所带的军队居然没太大损失。

        这种情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此时朝廷的管控力度进一步下滑,军队私有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已经开始正式出现军阀化了。

        还有就是部分人利用战争发国难财。明末渤海湾内向辽东海运输粮食动不动就漂没,而且经常是固定比例的漂没。这可是渤海湾啊,如果区区渤海行船都危险成这样,那下西洋是怎么下的?按那个漂没程度,下西洋根本没人回得来了。

        再举一例,松锦大战很多人都说皇太极抄了洪承畴的粮仓,是造成明军败北的关键,但实际上被清军派去运粮食的朝鲜世子发现,那个粮仓里的所谓粮食全都腐臭不可闻,根本不能吃。

        实际情况是什么?其实是运往辽东的各仓储粮食一直都在被官吏“插和沙土糠秕”,朝鲜世子对此大受震撼属于是大惊小怪。

        除以上这些意外,倍受后世人赞誉的西法党曾在万历四十七年曾提出练精兵两万人,报价是各种军械营房四十万,粮饷五十万。就是说,练兵两万就敢向朝廷要九十万两,这价格让后来的蓟辽督师们看了都得哭诉辽饷要得太少了啊!

        这么高价的理由就是“制造极精器械,一人食数人之饷”,然后搞笑的事情发生了:崇祯时,西法党们终于在山东开始练兵了,练的这些兵为了一只鸡,最后叛乱投了八旗。

        不是,您这“一人食数人之饷”的精兵怎么会饿到去抢一只鸡?这饷银到底是买不着东西还是流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崇祯初,京营士兵月饷一两四加一斛米,但丝毫没有战斗力,一年吃掉97万8千石的粮食,结果却只选出来不到一万战兵。

        关宁军月饷1.4两加一斛米;南兵1.5到1.7两;东江军月饷7钱加一斛米;其他九边军镇就更惨了,基本从2钱到8钱不等。如蓟镇有4.5钱的,也有7.5钱的。明明都是兵,差距就这么大。

        永平城原本有一千标兵,民壮操兵两千余,辽事兴起后又增设了忠武营三千。但是崇祯起搞汰兵,一下子营兵兵力减了三分之二,操兵减了十之六七。于是到了己巳之变,就被清军轻松打下来了。

        蓟镇守台用火箭,戚继光曾有定制,需5分银一支,才能制造出合格品,且要每年淘汰库存换新。到了明末崇祯年间,这火箭变成了8厘一支,而实际只给了工匠4厘银子制造,还从不更换。

        且不说这种火箭除了当烟花放一放之外还有什么用,更需要问一句另外4厘最后到谁腰包里了。

        又比如,万历十九年朝廷定大同一镇八万兵力,负责守六百里边,而到崇祯时,大同重镇堪战之兵居然仅剩万余。养马这种大事仅春秋给点豆草,夏秋……自己放牧去养吧。

        “辽难无兵非无兵也,将官家丁额有成数”,辽西一家丁吃五六名士兵之饷,其家丁之饷又有一半入了将官囊中。

        前面说关宁月饷1.4两,实际大半克扣给了家丁,然后实发给普通士兵才4钱。祖氏一门多蓄家丁,吴襄养三千彝丁,都是当做好买卖在做。

        辽事初起时,朝廷调川湖贵三省兵。这本来是大明的常规操作,但你调兵好歹也调土司兵啊,结果兵部为了凑数和减少支出,把无主苗民招来凑到这些援兵里。然而这些苗民之间偏偏很多都是世仇,于是“以世仇杀之人并驰而入”,鬼知道这是什么神操作。

        总归一句话,原历史上明军打不过后金军,主要原因可能真不是“明军”不行,而是“明制”不行了——那些旧有的坏制度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崩塌之势,每个人只顾着从中捞钱,于是最终打出了GG。

        当前大明的军改其实也还没有触及家丁制度的改革,高务实只是把装备制造剥离出来了,同时在财务上大大加强了监管和透明化,本质上大明的军事体系仍然有军阀化的倾向。

        只是……怎么说呢,如果说大明军队军阀化,那么现在高务实自己就是皇权之下最大的军阀。他什么时候会一刀砍向自己?没人知道。

        不过,好消息是暂时而言这种军阀化也导致目前朝鲜战场上的明军不敢只图自保——大军阀头子亲自坐镇,小头子们都靠他吃饭,不敢不用心作战。

        反观日军,其军议出现争议也是因为军阀化。大家都是大名,丰臣秀吉了不起就是个“武林盟主”,盟主带着自己去抢好处,那自然人人争先,可现在忽然发现好处捞不着不说自己还可能把老本都折进去,那就各种心思都有了。

        然而,除宇喜多秀家之外,没有一个是真把忠于太阁当成最高宗旨的。除非不得已。

        什么情况之下会不得已?自然是无路可走的情况下。

        所以,高务实在得知日军先锋军进攻受挫,暂时停止了攻势并后撤之后突然下令:莲花山前线之军立刻撤回泗川。同时也向李如梅、刘綎两部下达了最新指令。

        ——

        感谢书友“书友20220520083448135”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命又如何”、“曹面子”、“书友854***619”的月票支持,谢谢!


  (https://www.qshuge.com/3157/3157698/117267538.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