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大明元辅最新章节 > 第350章 五伯高才(上)

第350章 五伯高才(上)


第350章  五伯高才(上)

        新郑县城东门附近,有一处小院,青砖黑瓦,朴素无华。小院虽是三进三间的制式,但进深有限,显得不够阔气。

        整个小院难得的几点亮色,便是院中错落栽种的几株梅花,此时恰逢腊月,梅花开得正好,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若说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那大概就是缺了一场雪。

        这所小院,名为梅园,属于高才,也就是高务实的五伯。

        高才,字德卿,号梅庵。嘉靖二年三月生人,中嘉靖二十八年己酉科亚元——即乡试第二名。换句话说,就是河南第二名的举人,按理说成绩算是很不错了。

        可惜,这也就是他的最好成绩了,此后他也去考过三次进士,却都名落孙山,当时他年纪已然不小,不敢再耽误时光,于是便以举人身份候补出缺,任都督府都事,又升前军都督府经历,诰封奉政大夫。

        前军都督府经历这个官其实地位比较尴尬。

        首先,它是个文职官。照理说文职官地位通常较高,但问题是这个都督府的经历,其顶头上司全是武职官,可以想象,在文官地位远高于武将的时代,一个听命于武将的文官该有多尴尬。

        其次,这个职务的职责是“掌文移之出纳”,简而言之就是处理各类公文。五军都督府自永乐以后,地位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大量原本属于都督府的权力被兵部侵占。

        尤其是兵部和都督府重叠管辖的部分,基本都由兵部说了算,都督府根本说不上话,碰到事情只能按例转交文件给兵部批示,甚至连卫所屯田事务,也被兵部、户部以及地方督抚包办了。

        到了后来,都督府方面勉强还有点发言权的只剩军籍管理、军械制造等几个方面,甚至连军械制造的权力,也要和内府及兵部分享。

        高才在这样的部门、这样的职务上为官,显而易见不会很痛快。

        但高经历是个豁达的人,既然仕途无亮已成定局,那不如发展一下个人爱好,总好过案牍劳神或者无所事事。

        高才高经历的爱好是研究火器。这个爱好是他到了都督府之后才发展出来的:他掌管公文和档案,每天坐在公房里无事可做,又不能看其他书籍或者做闲杂之事,只好翻翻档案,看能不能找出点有意思的事情来。

        一来二去,高才发现大明的火器发展还算有点意思,于是依靠自己可以查阅任意卷宗档案的优势,开始有滋有味地研究起来。

        有明一朝火器的发展,是建立在宋、元两朝的基础上的,在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战争中,就多次“赖以火器致胜”。

        但高才发现,进入明朝以后,火器的发展速度才大大加快。不仅在质量、数量和制作技术上有了惊入的突破,而且又吸收了一些外来的先进技术,在实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战绩斐然。

        高才查阅卷宗发现,在北宋年间,已经出现了冷热兵器并用的场面,但只是在城寨攻守上使用一些燃烧性、爆炸性的火器,对战术影响不大。

        而到了元代,情况就有所不同,处在强大军事帝国时期的蒙古人入主中原,尤其是成吉思汗西征和两次进攻日本,不仅充分发挥了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并主动借以火药和铁火炮的威力,在攻城的战斗中克敌制胜。

        从整个战术上看,虽然元朝的战争仍囿于过去的军事模式,是典型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但在火器的应用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进。不仅使用爆炸性的抛石机,并开始制造金属管形火器,从而使军队编制装备和战略、战术上,引起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高才虽然没有高务实的穿越者优势,但他也在研究中发现,火器的变化发展,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大明自建国以来就一直连绵不断的边界冲突,为火器的大量使用提供了战场,而火器也在一次次的战争中,随战事需要而逐渐改进、逐步完善。

        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日起,大明与边疆“蛮夷”之间的冲突就一直持续不断,从瓦剌也先的多次挑衅到土木之变;从沿海倭寇搔忧到戚家军仙游破围,无一没有火器发威的身影,甚至越来越多。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中,火器在使用上的优势,在决胜中的作用,慢慢地体现出来,为人所认识、所重视、所接受。

        高才还发现,从整个大明军队装备情况来看,冷兵器与火器的比例也在不断变化,火器越来越多地替代了冷兵器。明初引进神机枪炮后建制的神机营,成为国朝第一个纯炮兵部队,它不仅用在守城和攻坚战中,并且自永乐时期起,在开平、怀来、宣府等十个边防地区,也架设起神机炮以增驻防守;至如今,已是“京军十万,火器乎居其六”了。

        于是,高才兴致大增,开始认真地研究起火器来。没有人知道高才的研究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即便他的三兄高拱,也只知道五弟对火器颇有兴趣,经年研究,却也不知道他究竟有何心得。

        更令人遗憾的是,高才的身体不太好,隆庆三年年中,他便不得不主动请辞,致仕回乡了。当然,看这个时间节点就知道,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高拱被迫致仕,某些人为了讨好徐阶,上疏参劾高才,说在他的管理下,某些卫所军籍混乱不堪,多有缺额。

        说得好,这的确是事实。但问题在于,此时的大明,哪个卫所不是这样?

        再说,卫所军籍混乱,所编多有缺额,这是他高才区区一个管理公文、档案的经历所能导致的吗?有本事你全国普查试试,看看那些世袭勋贵要不要跟你拼命!

        别说都督府,到时候连兵部,甚至多半连内阁都兜不住!

        无非是墙倒众人推罢了——高拱倒了,他兄弟岂能安然无恙?也就是高务实的便宜老爸高揀走运,他在中都凤阳为官,离得远了些,人不在京师,徐阶的众舔狗一时没想起他来,要不然也一定得吃弹劾。

        后来高拱起复,到了京师之后,高才还曾在给他的家书中谈及火器的重要性,希望高拱不要忽视。这甚至也是后来高务实表示要插手火器军工生产之时,高拱没有直接拒绝的原因之一。


  (https://www.qshuge.com/3157/3157690/117269099.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