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大周守藏史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 第171章 德道老子

第171章 德道老子


第171章  德道·老子

        “呼,总算是到了。”芈月把脑袋从马车车窗内探出来,远远望向肃穆规整的曾国城池。

        一眼望去,大而有序,四处都是身着得体衣物的国民,其面目和善,即使是衣着简陋者,也有礼有节。

        与楚国彪悍、粗狂的民风不同,这股独属于《周礼》之随性而礼的气息,让芈月惊叹不已。

        同时也让楚国来人,包括风允在内,都明了曾国为何为有礼乐之都之称——礼为生活。

        沈尹华先生观之向往,而屈原目中灼灼,似希望有一天,楚国也是这般,行之仪礼。

        “入城吧。”昭阳骑马,驱御而前,来至城门口的守将之前,交换了两国文书。

        明显的,瞧见是楚,这守将虽无嗤声,却眼含不易察觉的敷衍之色。

        昭阳蹙眉,可也不欲与一小将争执。

        “走。”

        大手一挥,楚国车马浩浩荡荡,驶入曾国,向着曾国驿传而去。

        一路上,能看见不少外来之客,以其脸型,不乏能看出是来自四海八荒之人,可见这即将举办的礼乐雅会闻名中外。

        驿传到——

        “风君,请。”

        雅言…

        能听出,昭阳此时说的是周之雅言,也就是官方话,此时在礼乐雅会上,若不是说雅言之国使,怕连说话都会被人鄙夷。

        雅言,风允自然也会的。

        随着昭阳的带领,楚国几人各分了暂歇之处。

        此时屋内只有风允与昭阳二人。

        昭阳道:“风君,余有闻,君上已经派遣细作,前往彭蠡泽各国,一探风君的政绩。”

        风允回首,而昭阳已经告退。

        “政绩?”

        风允只是笑笑。

        他的政绩在百越,而一国之策往往需要时间发酵才能凸显其作用。

        如今距离风允为百越国相,已近一年,百越此时是何状态,才是评估风允行政之能的一个方式。

        对于百越如今是否欣欣向荣,风允也有在意。

        “看来楚君已有邀我出仕的想法。”

        “不过其心或许并不纯粹。”

        风允不多去思,而不多时也有奴婢入屋,为风允收整。

        风允无多顾忌,随即出门,一观这曾国情况。

        “风君,沈尹华先生正欲邀风允一叙,详说事情。”

        屈原来寻,正巧遇到风允。

        风允颔首,与其一同而往。

        来至一处小亭,其周边临湖,湖水在秋风中微微荡漾,十分惬意。

        “风君请坐。”

        此时芈月、芈姝已经坐在侧边。

        在亭中,有一矮桌,桌上正摆放着几份宾客邀函。

        沈尹华面色不佳,似在哀叹,见到风允来,面上愧色。

        “风君,此先不曾与君说,也是因这曾国礼会,又有三宾之分。”

        “其下宾,为入席观礼者。”说着,他拿起其中俩份邀函,递与芈月、芈姝。

        “这一般是各国公子公主,士大夫薄者所得。”

        “而正宾,为入席论礼者,是为杰出的后学子弟,提供论礼之地,以此延续礼仪,让众人评价。”

        “最后是上宾,为入席说礼者,其为评判礼乐之人,以各国礼乐之长者为主,德高望重。”

        说毕,可这桌面上剩下的,也不过是正宾之函,可见,曾国并没有重视楚国,甚至没有重视风允。

        “怎可,对我楚国也就罢了,他们一直自诩高洁,认为楚国是蛮夷之属,可!”屈原气恼,怒斥道:“怎可薄待风君,风君贤德之名,周之东南,就是蛮夷百越之中也传响!”

        “我去为风君讨个说法!”屈原是真的气急,此时不顾什么礼仪,拔出腰间佩剑,就要奔去。

        “暂等,暂等!”沈尹华紧忙高呼,去把屈原拦住。

        “哎呦,屈原大夫啊,你这是把楚国的礼仪放在何处,若是被人传说,别国之人如何看待我楚国啊!”

        “倒是怕是蛮夷之声是真的烙在我们楚国人的脸上了!”

        屈原眼中怒意不减。

        “风君对我有传道之恩,原决不可背弃!”

        “此番原不以楚国之人,只以后学身份,去论!”

        见拦不住屈原,沈尹华心头后悔不已。

        芈姝芈月对视,望着两位大夫拉拉扯扯,都不敢说话,只是看向风允。

        就听——

        “原,不必如此。”风允出声,他拿起那邀函,微微摇头道:“我与你说过,不必标榜贤德,其也是不必攀比,去注重别人的看法之意。”

        “说起这上下之宾,允还希望与芈姝、芈月换一换,观礼对允来说就已足够,无意再去谋什么论礼、说礼之事。”

        闻声,屈原这才暂歇。

        “风君,是原鲁莽了,忘记了风君所意。”屈原行礼之后低首羞赧。

        “坐吧,对于允来说,这位置是无关紧要的,但对于楚国来说,这却是诸位要争的。”

        在楚国这般久,风允自然清楚楚国,不管是民还是权贵,都希望楚国被中原各地的国家所认可。

        遂楚慕周礼,往来已久,这曾国的礼乐雅典,也寄托着国与民的祈愿。

        “楚乃大国,却无上宾,此时,原与尹华先生代表楚国来曾,且都为正宾,却是要论礼一番,以证楚国之礼的。”

        风允说着,自己倒没有太多压力,而屈原和沈尹华却感到压力倍增。

        虽说风允是代表长江之南的诸国而来,可长江之南,多是蛮夷,也就寥寥几个周礼国家,其中最大者也不过是楚国罢了。

        此番不得上宾,也是因此。

        皆为鄙楚之蛮夷罢。

        风允目光长远,非争一朝一夕,楚国却得争。

        几人安坐,除却风允悠然喝茶外,皆愁眉苦脸。

        “风君,要不您把正宾的函给我吧,我去和他们论礼!”不过六岁的芈月义愤填膺,此时她也清楚了楚国在别国的看法中,是为何位。

        想到阿父对她的疼爱,她就义不容辞。

        “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公主莫闹,怎可女子论礼,岂不让别国笑话楚国无男子。”沈尹华紧忙安抚芈月。

        闻言,芈月却瘪嘴,不满之下欲说,可芈姝上前捂住她的嘴。

        “月妹!”

        芈姝瞪了芈月一眼,然后对几人行礼道:“芈月年幼,胡乱言语,还望诸位勿怪。”

        说着,芈姝还观看四周,见无人关注,这才缓了口气。

        可这时,她看见一少年人影,她方要探究——

        “沙沙沙……”沙沙声,脚步零碎,似在逃去。

        “啊,放开……先生,我只是路过。”

        就见项燕提着一十一二岁的少年出来。

        其衣裳华贵,但比之楚国众人,却要朴素不少。

        沈尹华望之蹙眉。

        屈原目光微动,起身一礼道:“不知是何国公子?”

        “黄…黄国。”这少年说着,目光却望向风允。

        屈原挥手,让项燕放人过来。

        这少年紧忙上前,对众人一礼。

        “在下黄国,歇。”

        <div  class="contentadv">        黄国……风允观国图,其黄国位于鄂国之北,小国,与桐、英之国差不多。

        但是黄歇这个人……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

        风允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代楚君不孕,黄歇将自己已经怀孕的姬妾嫁于君……

        对此事,风允倒是不知其详细真伪,却也就记得这些了。

        不过此时,黄歇非楚国人,乃是尚未灭亡的黄国士族,十一二岁的少年郎。

        “你是什么函?”芈月询问。

        黄歇微愣,转而笑道:“当然是下宾了,歇此时还未出仕,也未成家,能出席观礼已是不易。”

        说着,黄歇又转头对风允一礼。

        “黄歇,见过风君。”

        风允颔首,微礼。

        而此时……

        “禀风君,外有人拜见,希望能见您……”

        甲兵之后,昭阳赶来。

        昭阳道:“风君可认识一名计然之人,其携前周都典籍宫之守藏史,欲见风君。”

        周之守藏史……

        老聃!

        “计然为宋国人,原在扬粤任大宰,年前辞去职务,寻道问学,余与其倒是相识。”

        风允将能说的解释清楚,昭阳目微凝。

        扬粤大宰?

        “不知计然何在,司马可随余去见。”

        风允起身,整理衣袍,发冠,正襟而待。

        见此,屈原也起身。

        “风君,余随您见这位计然先生……”

        “不,不是见计然,而是另一位守藏史。”

        昭阳见状,明白风允欲见,不容置疑。

        对此,昭阳深思熟虑。

        “风君且待,余去请那两位进来。”

        “有劳司马。”

        风允亲自整理竹席,为那位先生留出右首一座。

        沈尹华蹙眉道:“风君,到底是何人,值得您如此礼待?”

        “一为大智慧之人。”

        风允答后,就见两人到来。

        其衣着朴素,完全看不出华贵姿态,远远望去,和寻常之人无异。

        近时,计然暂不谈。

        老聃宽额竖耳,目若星河,长须怀口,行动之间,仿佛引动周遭之气,似稳重而智者。

        “老聃先生请。”

        风允起身以请。

        是为论道,问学。

        如果要在这辉煌的时代求学,其道之老庄、儒之孔孟、纵横之鬼谷……都无异是其去处。

        但风允已经有玄门一道,求学而非入学,论道方为上解。

        “老夫在大周时闻南地有玄,本则随遇而安之心,未有来心。”

        “可趁闲赋之便,随计然小友游历几国,来曾之时又闻玄,想是道之引聚,缘也,遂来一论。”

        “还望风君莫觉此番失礼。”

        老聃淡笑而礼,风允回礼。

        老聃行之自然,无因其曾经是大周之臣而傲,也无因是客而入座后拘束。

        待老聃入席后,计然也对风允行礼,风允以邀其坐。

        这般,这亭下之席,倒成了风允的主坐,沈尹华与屈原等人都入了侧坐,让风允与老聃以便论道。

        望向桌面上还有的邀函,沈尹华收起后道:“风君与先生论道,老夫暂有别事,却不能观之,望能海涵。”

        此时沈尹华还为邀函之事苦恼,实在无心去听一位不知名的人和风允论道。

        他望向屈原,屈原却无离席之愿,遂也不强求,微叹而离。

        昭阳在旁护卫,其主要是关注计然,以防扬粤。

        而芈月和芈姝都安静坐在一旁。

        就是那黄歇,也因此混得一席位,和项燕同坐,不愿离去。

        ……

        如此,风允和老聃都不在意。

        老聃呵然笑着,明白风允论道之心,他亦有之,遂道:“风君可有题?”

        题,非问也。

        问:一人问,一人答之。

        题:一道题,众人答也。

        此时老聃说题,就是将两人摆在了同一位置,以此论道,而非单纯的长幼赐教。

        风允沉吟,很快就确定了题——

        “国为何,如何延续。”

        道天一重时,有巢祖给风允一题,正是这‘国为何,如何延续’,风允以百越一国解之,却也不过平平而为,他自己也不满意那个答案。

        如今他欲在事过之后,不足之间,询问老聃这位大智慧者。

        而道天二重时,燧人祖询问的-文明之火,何分蛮夷?

        这个问题不欲问,因为他还未去探寻,得出自己的答案,如何能开口呢?

        “国为何?”

        “如何延续?”

        老聃目慎重,却没想到风允会询问这样宽广的询问,其一国好解,可延续之事,难论啊。

        “国为何,围民而治也。”

        “其可分为国土,国民,国主……国主掌国土,而治理国民,若论延续,需顺天地,顺民心,顺德政,顺其自然,方可延续。”

        风允颔首,顺其自然,世间万事万物的延续确实是顺自然而生灭,生生不息。

        周围的人闻老聃此说,也都正襟危坐,仔细聆听。

        而因此论道之题,老聃与风允都沉浸其中。

        随着论道,四周文气隐隐汇聚……

        风允问:“人虽在自然中生存,但人心却难返淳朴,如何解国之不德焉?”

        老聃哈哈笑着,其闭目而思,仰首而曰:“以正治国,以德化民!”

        “以清静之国为国,是为正国土,以百姓之心为心,是为德民心。”

        “其治国者,正德于国,德心化民,不必强求,亦复返自然。”

        说毕,不等风允再问,老聃反问曰:“风君何解其题焉?”

        风允微愣,一笑道:“余愚笨,为民之时,挣扎于仕途之间,但却也从中知晓了心中之解。”

        “国曰民重,民曰国重…”

        老聃一思,眸微亮,只觉其与自己之言,一为外解,一为内解,相辅相成。

        笑着问道:“如何方能让民曰国重,视国重于己乎?”


  (https://www.qshuge.com/3144/3144644/115642460.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