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大明嫡长子大结局 > 第217章 国策

第217章 国策


第217章  国策

        康熙皇帝也是少年登基,他登基之后最担心三件大事:河务、漕运、三藩,随后书而悬之宫柱之。因为康熙初年黄河频繁决堤,以至于江南的粮食漕运到北方都面临威胁,明清两代都定都北京,漕运是否通畅关乎着朝廷的根本,所以这皇帝当得真该悬着心。

        对于朱厚照来说,他的脑袋上也有一个紧箍咒。清廷解决了边患,但是明朝的边患非常严重。

        相比而言他在国内几乎不面临什么致命性的威胁,即使有农民造反,但草寇之流不足为患。其他一些藩王造反,那也是像儿戏一般的。

        唯独就是鞑靼,他们不是五年八年,而是以三年来两次这种频率,要么在西北,要么在宣府,不停的入关掠夺,而且从现在开始到嘉靖年间,其实是越发严重的趋势。

        此外,按照历史发展,再过几十年,东南倭寇又会严重。

        到那个时候,南北夹击,国事更加艰难。

        所以无论如何,北边要有起色,不能坏事一起来。

        “杨一清上了一个奏疏,朕已经揣在怀里很多天了。”朱厚照今日到军机处,有些话,是要对正儿八经的自己人说的。

        “朝廷要列未来的规划,阁老、大学士、各部尚书都列了很多很关键的政务,但朕以为,眼下朝廷最为要紧的就是鞑靼,也就是边患。不解决这个问题,大明朝就没有安全。”

        安全都解决不了,你谈什么发展?

        王鏊、韩文、王炳、杨廷和按着顺序看了杨一清的奏疏,随后都有些惊呼,“复套?”

        不错,复套。

        河套平原现在一直是鞑靼人驻牧,

        从经济上来说,那一片有几百万亩的良田,用现代气候学的视角去看,这一片地处中温带,北有阴山山脉阻挡寒潮,地形又以大平原为主,并且有黄河、无定河等大河,水系也很丰富。这玩意儿就是给农业文明准备的天然大粮仓。

        秦汉时期对这里就有开发,到隋唐,这里就有“塞北江南”之称。而且这里有丰富的盐、铁和铜等矿物资源。汉唐时,河套地区都产盐。

        也因为这个地方很富饶,所以汉唐时,中华民族碰上强盛时期就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天然的屯兵营,反正这里有粮食、有盐矿,还能养马。

        占着这里,北方游牧民族就得退到阴山山脉之北,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积蓄了力量,就可以往北扩张版图,同时向西可以控制河西走廊,打通西域。

        可一旦失去这里,游牧民族就可以越过阴山,一下子前推几百里,他们有吃的有喝的,而且可以向南直接威胁关中地区,向西越过银川,武威、张掖、酒泉这个河西走廊也不安全,中原和西域更是面临被切断的危险。

        汉文帝时期,匈奴人就是通过河套地区发起突袭,兵锋一度抵达甘泉宫附近。

        总之这个天然大兵营,谁占着,谁就可以冷不丁来个突袭。

        到了大明朝,洪武、永乐时不必多说,到正统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第一次丢掉河套地区。

        他的儿子,成化皇帝登基后在边关变军事被动为主动,要说起他的功绩,成化犁廷其实是排在后一位的,他最耀眼的成绩就是神奇的收复了河套地区。

        当时也有文官集团觉得出动大军费钱不讨好、万一再来个土木堡之变更完蛋,但成化皇帝的性子有点像永乐,他不管你文官骂不骂我那一套,直到后来明军突袭了鞑靼人在河套的老巢红盐池地区,鞑靼人有了安全焦虑,才从河套撤了出去。

        率领明军取得大捷的,就是王越。

        这一仗打出了河套二十年的安定,直到弘治八年,鞑靼人又开始进入河套地区驻牧。这个时候的皇帝已经是被文官俘获了,那种‘出动大军、耗费国力’的论调又占了上风。

        弘治虽然也有过几次要出兵的意向,但他的性子软,反对的人多他就不敢做了。

        当然,朝廷里,一直有大臣坚持奏议朝廷要复套,因为河套地区的价值很容易看到,包括到后来嘉靖年间放弃河套地区,也有大臣上疏要改变这种趋势。

        杨一清就属于这类官员。

        但复套不是说说就可以的,鞑靼是骑兵,要想胜过他们,大明也得有骑兵,不然的话,你就算打下来,人家天天来骚扰伱,你守不住也没有意义。

        这是个大事。

        王鏊、韩文等四人看了之后都沉默了,不是不支持,而是知道事关重大,要谨慎回话。

        朱厚照如何不知?

        “如果能够成功复套,朝廷就可以将这里划为军管区,由朝廷实施军屯,粮食、整兵都有了基础,并且可以养马,进一步减轻河北地区民牧的压力。国事艰难,这就是解难得第一颗扣子。对于鞑靼人来说,他们失去了河套,就只能向北移到阴山之外。”

        那样生活环境就会更加恶劣,明朝这个时期,冬天一年冷过一年,向北去……可不得冻死他们。

        王鏊沉着脸,“若要实现复套,朝廷就得派出比这次更大规模的军队,两万的骑兵也不一定够用了。”

        而且还要考虑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好不容攒的那点家当都搭进去了,那可真是欲哭无泪。

        韩文则说:“陛下之意,也不是今年或是明年完成这一目标,总是要按部就班,花上个三五年的时间来完成,难是难,可以一步步做嘛。”

        另外一边,杨廷和则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想复套,对于朝廷来说,不是缺兵,即便是募兵,朝廷也有银两募集兵马,关键是要有统兵之将!”

        朱厚照眼睛一亮,杨廷和虽然年纪最小,可人家后来干到了首辅,这帮年纪大的三个人都没干到过,还是不一样的。

        “统兵之将最为关键,次要的关键还是银钱。”皇帝这个时候开口讲话,“所以浙江、少府也很重要。”

        四人一听立马就懂了。

        “原来如此,这么说来,陛下其实在当太子时就已经开始谋划了!”

        想到皇帝的年纪,四个人心里都大为震撼,

        “大力整顿马政,也是为了能有骑兵。”杨廷和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现在朝中上下都说皇帝是天纵之才,可许多人看不出皇帝具体做了什么,只知道他心计深沉,谋划有奇,有的时候他自己也觉得皇帝就是聪明一点,有一点城府。

        只有像此刻这样接触了才知道,什么叫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只可惜,努力了这么几年,也就两万的骑兵。”朱厚照对于这一点也是有些无奈的,“还得捏着心,咬着牙把他们放出去,总不能真的等到复套之战时,才让他们上战场。”

        再宝贝的军队,不经历过实际战争的考验那是不行的,所以有损失也没办法,心疼着吧。

        “浙江的事,以陛下的圣明,想必也有筹划了?”韩文关心钱的事,尽管将领也很关键,但是要想复套成功,没有几百万两银子支撑是做不来的。

        到这个时候,朱厚照也就不和他们玩神秘了,“大明的钱财是有个定数的,朝廷取得多了,天下总归有的地方就少了,国富则民穷,自古如此。所以要将眼光投向大明之外,不然朕当太子之时,又如何攒得起那几百万两银子?”

        王炳有些不明白,“陛下,既然复套需要大笔的银两,这一次朝廷为何还要出兵,这银子本是可以省下来的。”

        毕竟练兵,只是个微不足道的理由。

        皇帝也不瞒他,“朝廷没有将、帅之才,朕不放心兵马大举入套。”

        很多人名,都是听着或是书上写着厉害,到底厉不厉害总要先试一下。毕竟用人是他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人要是不对,五十万大军怎么样?土木堡还不是全军覆没。

        当然了,还有个理由,就是改革很难,需要一场军事胜利来为新皇帝的威权加码。

        “……可是将帅之才要到哪里去找呢?”

        朱厚照回道:“去战场上找,时势造英雄嘛。”

        其实他心里是想说,朝廷已经有一个将帅之才在贵州等着了。

        杨廷和又读了一遍杨一清的奏疏,拱手道:“陛下今日的意思,是叫臣等将复套之议,列在三年规划之中,之后当做朝廷的重中之重去办。”

        朱厚照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不错。朕可以这样讲,没有复套的三年规划,连起草都不需要起草。”

        “那敢问陛下,三年之后要做到什么程度?”

        “说是写进三年规划,其实算上今年是要四年了。四年的时间,大明要重新占据河套平原,这是国策。如果事情做成,朕会和你们商量如何对这片区域实行军管。如果做不成,提早谋划也是白谋划。”

        王鏊紧握着拳头眼里放着光,他脑海里浮现当初皇帝和他一起起誓的画面,大明一定要恢复往日的荣光,重现汉唐盛世。

        皇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老头儿首先表态支持,“河套一定要归于大明,祖宗的放牧之地绝不能丢!”


  (https://www.qshuge.com/3132/3132908/116870778.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