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皇兄何故造反小说名字 > 第九百一十七章:时不我待

第九百一十七章:时不我待


  杨杰在哪?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

  此次杨杰到宣府,明面上是为了遴选府军前卫,但是实则,是暗中潜入了草原,去寻鞑靼济农阿噶巴尔济,撬动草原战局。

  这个任务极为艰巨,自然,也须得隐秘。

  起码到目前为止,整个宣府,知道这件事情的,就只有杨信一个人,就连陶瑾,也只是隐约知道,杨杰不在城中,但是具体去了何处,去做什么,他也并不清楚。

  因此,听闻金濂问起此事,杨信下意识的还是谨慎了几分,道。

  “尚书大人,舍弟自然是在府中养病!”

  倒不是他蓄意想要欺瞒,而是这件事情若是泄露出去,第一个受到威胁的人,就是杨杰。

  所以,哪怕面对的是金濂,杨信也只能选择否认。

  见此状况,金濂先是一愣,随即,便明白了过来,他倒是也没有感到不悦,只是继续道。

  “杨副总兵不必讳言,老夫知道,杨镇抚使并不在城中,而是带着陛下的密旨,去了草原上。”

  见杨信依旧沉默不语。

  于是,金濂从袖中拿出了一封书信,递到了杨信的面前,道。

  “这是当初杨镇抚使到大同城来见老夫时留下的信,你一看便知!”

  杨信的目光落在信封上,‘兄杨信亲启’几个字映入眼帘,字迹娟秀干净,正是杨杰的字迹不错。

  在这封信中,杨杰说了两件事。

  一是他到大同去要做的事。

  杨杰借道大同,找了两个人,第一个人是金濂,将搜集到的任礼在甘肃的一干罪证交了出去,此举是为了彻底按死任礼,解决杨家的后患。

  第二个人是代王,是为了说服代王支持整饬军屯,以恢复杨家的圣宠。

  这件事情,杨信是知道的,当初搜集任礼的罪证,还是他派人做的。

  但是,杨杰说的第二件事,就连杨信也感到意外了。

  按理来说,他应该把罪证交给金濂之后就离开,去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他却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将自己到草原上要做的一切,都和盘托出,告诉了金濂。

  并且,用说服代王作为交换,希望金濂能够在整饬军屯结束之后,继续留在宣府……

  信到这里,就结束了。

  杨杰并没有说,他让金濂留下来做什么,但是,却在信中说了,希望杨信能够配合金濂的一切行动,并保护好金濂的安全。

  看完了信之后,杨信沉吟了片刻,方道。

  “尚书大人既然知道舍弟肩负重任,也应该知道,这件事情十分隐秘,杨某所做的,也只是替舍弟遮掩行踪,挡下一切窥测的目光,至于,舍弟如今身在何处,杨某的确不知。”

  这话说的十分诚恳,因为……杨信说的就是实话。

  杨杰自幼就是个有主意的人,这件事情,又是得了圣上密旨,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甚至于,杨杰会对金濂道出此事,都让杨信觉得意外。

  事实上,自从杨杰离开宣府之后,这几个月以来,他都没有收到过任何的消息。

  闻听此言,金濂也皱起了眉头,显然,杨信的回答让他也感到有些意外,凭他的眼力,自然看得出来,杨信并没有骗他。

  可是……

  “不瞒杨副总兵,当初杨镇抚使来寻老夫,我们约定好,最迟八月,老夫会抵达宣府。”

  “到时候,杨镇抚使回派人给老夫回信,可是如今……”

  如今已然是八月底了!

  杨信的眼中闪过一丝凝重。

  如果说,杨杰和金濂约定的时间是八月的话,那么说明,杨杰要做的事,八月便能做完。

  但是现在,时间到了,可人却没回来,而且,丝毫的音讯都没有,难道说……

  一念至此,杨信直起身子,抬头望着金濂,开口问道。

  “金尚书,杨某冒昧,想问一句,舍弟到底托付给您的,是什么事?”

  杨信是个有分寸的人,同时,也是个十分具有政治眼光的人,这一点,恰恰才是杨洪最看重他的。

  事实上,看完刚刚的那封信,杨信就知道,杨杰和金濂之间,一定还有什么秘密约定。

  不然的话,堂堂的六部尚书,奉旨出京的钦差大臣,会因为杨杰的一个请求,而迁延在边境这么久?

  要知道,刚刚金濂只说杨杰让他留在边境,但是,却没说为什么要留下来……

  之前杨信没有问,是分寸。

  但是现在,涉及到杨杰的生死问题,他必须要获取最全面的信息,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带兵打仗之人,鲜少优柔寡断。

  思量清楚之后,杨信便也不顾那么多,直接开口询问。

  果不其然,这句话问出之后,金濂的脸色也有些为难,沉吟片刻之后,他方道。

  “当初,杨镇抚前来与老夫商谈时,说是他入草原一事,虽是隐秘,但是,他出京之前得了陛下允准,所以对老夫和盘托出。”

  “后来,他希望老夫能够借整饬军屯一事在边境久候些时日,此事非同小可,老夫不敢贸然答应,所以上了密奏,请示陛下。”

  “老夫毕竟是刑部尚书,久离京中并不妥当,虽然说整饬军屯一事繁琐复杂,但是,在边境盘桓这么长时间,到底也是因得了陛下的允准。”

  这番话看似有些答非所问。

  但是,其实却已然回答了杨信的问题。

  杨信问杨杰到底托付给了金濂什么事,金濂却回答,他之所以能够在边境盘桓这么久,除了是要处理军屯的事务,更重要的是,得了天子的允准,要配合杨杰行事。

  这话的意思就是,杨杰托付给他的事,天子是知道的。

  正因为是天子的意思。

  所以,这件事情没有天子的准许,是不能透露出来的。

  杨信的双眉紧紧的绞了起来,显然,金濂的这番话,不仅没有减轻他的担忧,反而让他更加担心了。

  想也知道,天子交托的事情,绝不会是简单容易完成的,说是千难万险也不为过。

  杨杰素来身子孱弱,长途跋涉本就让人担心,现在还肩负着这样的重担……

  长长的叹了口气,杨信起身抱拳行礼,只道。

  “多谢尚书大人告知,大人放心,杨某会即刻安排人手,潜入草原各部落探查消息,一有所得,必定立刻通报大人!”

  杨信是个明理之人,金濂既然这么说了,他若再问下去,就是为难人了。

  不过,不问不代表他不管这件事。

  金濂既然不能说,那么,他就自己去查。

  当务之急,还是要找到杨杰的行踪。

  虽然不知道杨杰肩负的另一项秘密之事是什么,但是终归,一定是和草原有关。

  至少,杨信能够确定的是,他此去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挑动草原内部不和。

  有这个线索在,想必是能查出些东西来的。

  宣府乃是重镇,杨家在此地经营多年,和虏贼的交锋,可远远不是明面上的守城交战这么简单……

  见此状况,金濂眼中也闪过一丝赞许。

  不得不说,杨信的确是个知情识趣的人,这么快就洞悉了他的来意。

  “既然如此,老夫就静待佳音了。”

  “不瞒杨副总兵,如今边境各处整饬事宜,已在稳步推进当中,这件事情是国之大政,不可迁延,一旦事毕,老夫需要尽快赶回京师,所以……”

  “杨某明白。”

  杨信点了点头,面色有些凝重。

  他清楚金濂的意思,不论杨杰肩负的重任是什么,但是总归,重不过整饬军屯的大政。

  为了整饬军屯,朝廷投入了无数的人力物力,从最开始筹备到现在,足足一年多的时间,上至天子,下至地方官员,巡查御史,都在为此事奔忙。

  金濂或许可以坐镇宣府,但是,他不可能迟迟不回京师,哪怕,这件事情是得了天子准许的。

  事实上,到了六部七卿这样的地位,很多时候,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就算不提金濂出京的这大半年,刑部积压的政务,单说是长期远离政治中心,对金濂也不是好事。

  何况,将这么一位七卿重臣长久放在边境,如果没有重大的政务的话,既是对政治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让朝野上下引起不必要的流言。

  而毋庸置疑的是,杨杰当初之所以去找金濂,必定是有需要金濂坐镇,才能处理的了的事情。

  一旦金濂走了,那么,即便是杨杰回来,那么,事情恐怕也办不成了。

  拧着眉头思索了片刻,杨信开口问道。

  “敢问尚书大人,整饬事宜大概还需要多久结束?”

  “两个月!”

  金濂叹了口气,道。

  “边境这边的事情,摊子颇大,所以处理起来并不容易,但是,有赖前期兵部和都察院做的准备足够充足,所以,只要下了决心,想要处置起来,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而且,杨副总兵应该也听说了,陛下刚刚拔擢了大理寺卿杜宁,命他巡抚陕西,山西等处。”

  “他此次前来,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要和老夫合力,将最后的手尾收拾掉,所以,时不我待啊!”

  两个月吗……

  杨信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抬头望着窗外一碧如洗的天空,罕见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

  京城,文华殿。

  距离那次闹得沸沸扬扬的朝会已经过去小半个月了,这段时间,朝堂上倒是平静的很。

  倒也没法不平静,殿试一案,虽然天子只罢免了一个阁臣和一个早就已经注定出局的萧镃。

  但是,这件案子涉及的大臣,内阁两个,六部六个,个个都没逃脱责罚,就连内阁首辅王翺,都跟着受了牵连。

  这种状况之下,自然是谁也不敢再触天子的霉头,都老老实实的窝在衙门里干活。

  当然,要说这场朝会得利最大的,那自然是前大理寺卿,如今的右都御史陕西巡抚杜宁。

  不过,不知为何,这位杜巡抚,最近似乎也十分低调,自从接了旨意,拿到吏部的调令之后,除了交割大理寺的事务,基本上不怎么出门。

  有上门道贺的人,也只是简单招待,甚至连宴饮都不留,倒是引得颇多和他交情不错的同僚有所微词。

  但是,对于这些声音,杜宁却显然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站在文华殿外,杜巡抚穿着礼部刚刚送来的,崭新的二品绯袍,心绪万千。

  不出意外的话,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要远离这个,象征着整个大明政治中心的地方了。

  自从那天和陈循谈过之后,杜宁虽然仍然不知道所谓的‘自己的为官之道’到底是什么。

  但是,也总算是咂摸出来了一点属于自己的味道。

  应该说,杜宁为官二十多年,他当然是有自己的为官之道和处事原则的。

  可既然陈循这么说了,那便说明,他所认为的为官之道,和陈循所说的,并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这也是杜宁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善于自省。

  回府之后,他反复的回想陈循说过的话,最终差不多明白过来。

  陈循所说的为官之道,实际上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要真正迈入朝廷重臣的行列,所需要秉持的政治原则,以及作为文臣的最顶端,所需要的格局和政治魄力。

  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能够位居高位的人,必定是在某个方面上,做到极致的人。

  六部七卿,加上首辅王翺,一共八个人,其实各有各的坚持。

  就拿对待太上皇这件最敏感的事情来说,这些大臣们,有些是无条件支持天子,诸如王文,于谦,有些持中立态度,如陈循,沈翼,有些明显就是在和稀泥,如胡濙等人。

  但是,无论是何立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惧怕展露自己的立场。

  或许,在官阶不高的时候,可以和光同尘,左右逢源,但是,一旦想要迈入七卿的行列,就必须要有敢直面一切风浪的决心。

  这一点,在上次朝会上,也体现的淋漓极致。

  王翺当时面对的局势,毫不夸张的说,可堪称是整个内阁的围攻,但是,他却能够从容应对。

  这份定力和魄力,就非常人所能及!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人其实都有各自做到极致的地方。

  金濂,沈翼,二人实务出众,刑部和户部这两个事务最繁多的衙门,在他们的打理下,井井有条。

  别的不说,金濂这已经是第二次长时间出京了,但是刑部已然运转有序,这就是本事。

  至于户部,更不必说,沈尚书的种种作风,虽然颇受议论,但是,朝野上下至少都认为,户部尚书一职,换了任何人都不会比沈尚书做的更好。

  至于其他人,胡濙就不说了,这位大宗伯的地位,单凭资历这一条就无可撼动。

  王文脾气坏,但是,却对天子忠心耿耿,陈循看似和气,但是门生故旧遍布朝野,于谦忠直,名满天下,陈镒耿介,且在科道当中威望甚高

  这些,都是他们不可替代的优势。

  所以实际上,陈循所谓的‘属于自己的为官之道’,其实更多的是在问杜宁,问他有没有这种魄力。

  问他,区别于其他的大臣的,对于朝廷来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地方,到底是什么?


  (https://www.qshuge.com/3127/3127076/741587023.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