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人从哪来?
应该说,单是本身军屯的田地被侵占的情况,已经十分棘手,但更棘手的,却是私垦田。
事实上,军屯之所以会糜烂至此,私垦田的存在,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所谓私垦田,一部分是由原本的屯田被隐没后,未登记在册的田地,另一部分,则干脆是新开垦出来的荒地。
对于大多数的边将来说,前者获利更大,但是后者却更加安全。
正常来说,开垦荒地对于国家来说应该是好事。
作为一个农耕民族,至少到现在为止,只有田地不够的情况,而不会有田地过盛的情况。
诚然,边境地域广袤,并不像江南一样,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田地都开垦了出来。
在边境地区,还是存在很大的荒野地区,可供开垦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开垦荒地并不是找一块地,然后耕种就可以的。
所谓刀耕火种,想要把一块荒地变成可以耕种的良田,要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要平整土地,将高处的土方一筐筐的搬到低处填平,然后垒出田埂,大块的土块要打碎,草根仔细除净,才算完成了第一步。
然后,为了加强肥力,能够长庄稼,要一担担的将肥料挑到田里,辅以晒干的草木灰,细细的洒在田里,再用牛车深耕一遍。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就是从最近的河堤处挖渠引水,灌溉田地,如此,一亩可以耕种的田地,才算是基本成形。
这些事情如果是普通人家来做,少说要好几个壮劳力,至少花上两三年的工夫,下死力气去干,才能做得完。
然而即便如此,最终得到的田地,也不过是一亩仅仅勉强可以耕种劣田而已,想要将劣田变成良田。
必须要经过几年的播种,细耕,好好的侍弄照料才行。
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开垦荒田是要命的事,往往花了一辈子,累到把命都赔进去,才能开垦出三五亩的良田,是真正当做家底儿来重视的。
可是,对于边将来说,开垦荒田却要简单的多。
手底下都是大头兵,派出去干活不就完了!
普通百姓开垦荒田,还要操心明天吃什么,但是边军可是朝廷发饷的,每天吃饱了出去干活,就当操练了。
结果就是,明明是好好的军队,到最后变成了开垦荒田的劳工,不仅兵士被煎迫过甚,而且时间都用在了开垦荒地上,荒废了操练,等到瓦剌打过来的时候,只能一触即溃。
这种事情,在边境同样屡见不鲜。
等到田垦出来了,或者底下人闹得太厉害了,就一纸调令,和营中巡防,守城的军士一换,什么事都没有。
到了最后,朝廷出了大笔的银子养边军,普通的兵士们出了力天天累得要死,可战力不升反降,还屡屡有逃亡的情况。
至于那些田地,自然顺理成章的被边将收入囊中,改头换面,使些银子往地方官府一送,便摇身一变成了正经登记在册的民田。
甚至于,有些时候银子都不用送,对于地方的官府来说,只要愿意登记上去,按时缴纳税赋,那么就是一笔政绩。
须知,考核地方官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当地田亩的数量及岁产粮食是否有所增长。
每年都有新的田地增加,对于地方官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至于怎么来的,他们当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越是如此,私垦田便愈演愈烈。
而且,更无解的是,由于私垦田不用缴纳税赋,所以,虽然开垦起来很艰难,但是一旦开垦出来,很多时候,边军往往更愿意耕种私垦田。
因为如此一来,他们能够得到的粮食,比耕种军屯还要更多,毕竟,军屯的税赋很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上缴朝廷统一安排。
军屯要推行下去,无非在于田地和人。
侵占军屯让田地变少,私垦田泛滥让耕种军屯的边军减少,没有地,没有人,军屯逐渐崩溃是自然而然的事。
军屯一旦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那么边境的军费支出将完全依靠国家财政,到时候,可真的是天天拆东墙补西墙了。
所以,整饬军屯是必须的。
老大人们在看完了奏疏的前半部分之后,也不约而同的升起了共识。
但是,到底该如何做,却的确也让人犯难。
于是,稍稍闭目消化了一番军屯的状况,老大人们便翻过了关于军屯的现状描述,将目光落到了后半部分,也是这次的重头戏,即,到底该如何整饬军屯的糜烂。
见众人都消化的差不多了,于谦也没有迟疑,跟着众人的进度,继续道。
“针对于军屯的现状,兵部进行了多次的部议,并最终粗略的敲定了诸位如今看到的整饬章程。”
“这份章程概括的说,分为三个大的步骤。”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清丈田亩,兵部此次预计将联合都察院,派出六十名钦差御史,奔赴各地丈量军田,官田,民田,并对其田地的所属状况,进行统一的清丈。”
这句话刚说完,底下不少大臣,立刻便抬起了头,眼中皆是有些意外,他们早就知道,兵部这次会有大动作,但是,却没想到,一上来就是这么大动干戈。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吏部的王文,他皱着眉头问道。
“六十名钦差御史?都察院哪来这么多的人手?”
他没有去质疑需不需要这么多,因为以如今军屯的糜烂状况来看,想要彻查,必须要一地一地的细细犁上一遍。
边境大大小小的关隘城池,有上百个,即便是六十个御史撒出去,每个人要负责的区域还是很大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朝廷根本抽调不出这么多的官员。
六科十三道,常备的给事中,御史大约在一百二十员左右,经过前半年的京察,狠狠的黜落了一批,如今大概只有八九十人。
但是须知,这些御史都是有差遣的,这八九十人里头,至少有七十员以上,都要奔赴各地巡查,这是都察院的日常执掌。
如果说要停掉的话,那么整个朝廷会对地方失去掌控,这是朝廷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即便是剩下的这一小部分,也都各有执掌,大多都是负责都察院的日常工作,然后备用于各地临时需要抽调。
所以,一下子要抽调六十名御史,人从哪来?
(https://www.qshuge.com/3127/3127062/696996432.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