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四合院之周文忠最新 > 第34章 收之东偶

第34章 收之东偶


  下午4点钟左右,张站长拿着个红颜色的本子走进了粮库中,瞥了一眼正在无所事事的自家闺女,拍了拍手,又做了某个动作,示意大家伙把机器停一下。

  “都安静,我来这儿是什么原因,相信大家伙都已经猜到了。都一个个的排好队,念到名字的人过来领取自己上个月的工资!”

  没有所谓的热情欢呼,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表情。

  周文忠也想起来了,今天是发工资的日子,自己上个月挣了2毛5呢。这是一笔大收入,以南路鼓巷现在的房价行情,每平方米5块——8块钱的标准价格来计算,2毛5足够买0.038平方米,再换算成后世中每平方20万的价格,这2毛5在68年后价值相当于7600多块。

  没错!周文忠就是在苦中作乐,学一学阿Q精神,生活嘛,就是要学会自己骗自己,自己逗自己玩儿,日子才能过得下去,不然的话,太累!

  “周文忠!赶紧过来领取工资!轮到你了。”

  “来了来了。”

  周文忠拍打了一下衣服,走到桌子前,张站长用手指沾了沾唾沫,搓了几页记录簿,找到了周文忠的数量记录。

  “你上个月就干了1天。按照记录,一共是2毛5分钱。你瞅瞅账面上的数目对不对?”

  “没错!”

  “你签个名字,我给你拿钱。”

  “好!”

  自己名字签完了,张站长也数好了钱递了过来,周文忠双手接过,道了声谢。刚准备转身离开时,自己的手腕却被张站长抓住了。

  “张主任您还有事儿?”

  “没什么事儿,就是想认识认识你。”

  “嗐!那还不简单,正好今天我发工资,我请您吃饭!咱们俩就可着这2毛5随便吃,您再回家把您夫人也叫出来,大家伙凑一块儿热闹热闹。”

  “有点儿意思。忙你的去吧。”

  “诶。”

  周文忠拿着上月工资走了,下一个领工资的人是马二宝。

  时间不长,马二宝拿着一叠钱走了过来,还夹着几张别的票。

  “领了多少钱?”

  “嘿嘿…13块4毛4分。你瞅瞅。”

  周文忠瞅了瞅马二宝的抓钱的手,指着一些票据,紧接着问道:“为什么你有补助票?你上个月加班了?”

  马二宝炫耀着说道:“啧啧啧……没加班。不懂了吧?从我第一天上工开始,我的组织关系就被街道办落到了二粮站这里,我是少数民族啊,看见了吧,这个月我有1市尺的布票,还有2市两的豆油票。这些可都是补助,而且跟粮本上压根不冲突。没见过这个颜色的票吧?拿去你瞅瞅。”

  周文忠顺手接过来,确实跟平常的票据不同,上面的花纹明显少的多。

  补助票最上面写着:京城市粮食局。而且还盖着:少数民族专用章。

  “拿着你这些个票,去哪里买东西啊?”

  “民族商品柜台啊!百货大楼里就有,牛街那里也有个民族用品公司开设的供销社。去了就能买。”

  “哦!那能不能帮我个忙?”

  “忠哥你说,刀山火海!”

  “不用这么严肃,就是想问问你,我能不能入你的教?”

  “嘶……”

  “嘶………”

  “嗯?”

  为什么马二宝能发出两种倒吸一口气的声音?还没开口询问,周文忠就听到了身后张秀芳说话的声音。

  “我看你是为了这几张补助票吧?”

  “胡说八道!去一边玩去,不要影响我和马二宝讨论加入流程。”

  周文忠心里想的则是:加入之后至少每个月能混几张免费的票!刮大风时候也没关系,到时候自己往牛街里一躲,让他们来抓吧!保管让他们竖着进来,躺着出去。

  而且说不定还能让礼拜寺出面,把自己的户口单独分出来,周德明这个便宜老子绝对不敢跟礼拜寺对着干!他明白如果这么做的话,自己这是在找死。

  另外就是,如果自己20岁结婚的话,也就是1965年,1966年开始生孩子,自己孩子会在1984年左右参加高考,到时候让孩子先去[少数民族预科班]里混一个月,高考时候能加分!自己为了后代,真是呕心沥血。

  整体来说的话,自己入教这个做法利大于弊!至少大于5倍!!!

  马二宝问道:“忠哥,这事儿吧,不是不行,我也不敢一口答应你,这么着吧,我每个星期五都得去礼拜寺,到时候做完[礼拜],我问问阿訇,看他怎么说。”

  “行啊!那我等你的好消息。”

  “先说好啊,这事儿我可不敢保证。你要是借钱的话,我还敢答应你,你问得这个事儿,我是真不敢应承。”

  周文忠拍了拍马二宝的肩膀。

  “不管这事儿成与不成,都不会影响咱们哥俩之间的感情。下班喽,咱们俩走吧。”

  “好!”

  “好个屁好!你们俩又准备早退啊!”

  张秀芳从俩人身后的麻袋上蹦了下来。可能是震着脚了,正在呲牙咧嘴的转动脚踝呢。

  “差不多得了,不就是早走几分钟嘛!你可别忘了,中午时候我还请你吃过点心呢。”

  “今天晚上还得加班,你俩干不干?这次是每人发二两粮票。”

  “不干!”

  马二宝听到自己家忠哥这么回答,自己当然也得紧随其后,开玩笑呢?忠哥指哪我打哪儿!

  “我也不干!谁爱干谁干!”

  “你们俩能不能有点儿觉悟。”

  “好吧,我周文忠在心底里为你们加油打气!走了。”

  周文忠和马二宝勾肩搭背的离开粮库大门,张秀芳拿着扇子挥舞着喊道:“你不要扇子了?”

  “不要了,你自己拿回家玩儿去吧,好好留着。别给cei喽。”

  俩人走了一段路来到大路上,一个往北,一个往南。

  周文忠在漫无目的溜达着,其实入教还有个好处,就是每周五去礼拜寺,做礼拜的时候,可以免费冲澡。

  “人随风过,自在花开花又落,到如今都成………咦?谁家蒸馒头了?嘶哈,嘶哈……”

  这浓浓的小麦香气,妥妥的纯白面馒头,太奢侈了!大灾之年这么吃,不好!

  周文忠顺着味道,来到一个1米多高的木板车前,跟雪糕推车一样,上面盖着块厚厚的棉被,推车上印着:东城区0117号。

  这是种没有招牌,没有字号的自主择业者,上头也不允许他们有字号,只能有编号。

  手推车后面站着位1米5左右的老太太,面相上挺慈祥,皱纹很多,应该有60岁左右,头发看不见,带着卫生帽呢,脚下放着的还有几个热水器,以及1个煤炉子,火上放着一口大蒸锅,正在冒着热气。

  虽说守着煤炉子,但老太太还是冻的吃不消,正站着跺脚呢。

  “大妈,您这馒头怎么卖?”

  “你叫我啥?”

  “大妈啊!不叫您大妈?那应该叫您什么?总不能叫您姐姐吧?”

  “我是你大妈的大妈!”

  “得,我也是眼拙,没瞅出来。”

  “山东大馒头,3毛一斤,再加1斤粮票。单伦个头卖的话,4分钱一个,再加3两粮票。我这馒头看着宣腾,实际上瓷实的很。一斤白面我就揉出来3个馒头,算的过来账吗小伙子?”

  说完后还掀起锅盖,股股热气夹杂着麦香味扑面而来。

  周文忠掏出脑袋瞅了瞅说道:“嘿嘿……算的过来,算不过来都没关系。因为我没粮票。”

  “没粮票你凑过来干啥?”

  老太太气的把锅盖一扣,就准备再数落周文忠两句。

  “我这不是闻见香味了嘛!好家伙,隔着两条胡同啊,我愣是闭着眼睛就摸过来了。您这手艺,没挑!”

  这两句好听话,可能是把卖馒头的老太太夸的飘飘然,也可能是天气太冷,老太太这里没生意,也没人陪着聊天,这时候挺无聊的,正巧周文忠过来陪着解闷。

  “那是!你要说别的,我老太太不跟你打别,你要是说蒸面头,实话告诉你吧小子,我们家干了81年了!坐下说。”

  “诶。好。”

  周文忠跟个听话好宝宝似的,坐在了老太太跟前,准备听她过去的故事。俩人张开双手,靠在煤炉子跟前取暖。

  “老太太,您说干了81年?我可不信,您瞅着也就50岁那样,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哈哈……你小子真能白话,我今年都66岁了!再说了,我也没说我干了81年啊,我说的是,我们家干这行当,干了81年。那时候连民国都没有。知道饽饽铺吗?”

  周文忠点点头,从怀里掏出盒烟,抽出一根递给老太太,老太太拿起放在餐车里的烟袋锅子,手指对着香烟一搓,烟丝落入烟袋锅中,用大拇指摁了两下,可能是压的太瓷实,容易灭,又拨了几下,凑到周文忠的火柴前,咂摸了一口。

  “呼……”

  “老太太您说的饽饽铺我知道,现在不兴叫饽饽铺了,应该叫点心铺。”

  “知道为啥叫饽饽铺吗?”

  “知道啊,饽饽这个词来自于满语。以前咱们这儿,就前门大街那个地方,开的有南味饽饽铺,满汉饽饽铺。还有清真饽饽铺。红炉饽饽铺,全都是卖点心的。”

  老太太满意看着周文忠,又抽了一口烟问道:“知道正明斋吗?”

  周文忠一拍大腿答道:“我太知道了啊!饽饽铺之首嘛。正明斋、稻香村、桂香村、祥聚公、九龙斋、聚庆斋、明华斋、卖的都是些萨其马、枣花、廖花、牛舌子饼、白皮酥……

  大教的用猪油做酥皮,回民用香油。口味风格各有特色。离老远都能闻出来。到民国的时候又出现了西式糕点,以聚英斋为首。”

  “好!好好,门清。我要跟你说的就是正明斋饽饽铺,打我父亲那辈儿做馒头就已经出了名,就连正明斋的当家的都去我们家里请我父亲。可惜了喽!我们这辈人不争气,手艺都没学精,临了,这不是吗?我现在卖馒头了。唉……就这还整天弄个小年轻管着我,还查我的账,我要是认字,我卖它姥姥的馒头!”

  “老太太您也消消气,现在都这样,甭说您了,就连补袜子这行当,都得有账本。咱们娘俩不聊这个,您要是方便,赊我碗开水喝喝。”

  “啥赊不赊的,一碗水又不值钱。暖瓶里多的是,自己个儿倒吧。”

  周文忠从怀里掏出白瓷碗,老太太用脚踢了踢一旁的暖壶,显然是心里对周文忠刚才不让吐槽公方经理这事儿有怨气。

  周文忠装着没听懂,倒了一碗水捧在手里,弯腰放暖瓶的时候,看见了餐车下面有个盖着笼布的小碗!


  (https://www.qshuge.com/3091/3091657/110201735.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