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1850再造中华在线 > 第180章 试射火炮

第180章 试射火炮


  第二天,枪炮厂厂长周锋过来拜访杨烜,说是新铸成了两门火炮,请杨烜过去参观。

  杨烜见周锋满眼血丝,眼泡浮肿,便知他昨晚没有睡好,十有八九是铸炮不够顺利。

  一问,周锋有些不好意思,却难掩兴奋,说道:“大帅,什么都瞒不过你。我们昨天用钢铁厂的钢水铸成两门钢炮,按正常工序,傍晚前就能刻好膛线,试射炮弹。

  “没想到,那钢铁质量太好了,太硬了。我们刻坏了好几把刻刀,也没刻好膛线。一直弄到深夜,总算是刻好了膛线。

  “早上拿炮弹一试,效果非常好。我们铸的新炮,比洋人的火炮还要轻便,可承受有火炮装药更多,炮弹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杨烜大喜,说道:“我们能铸成钢炮,一半靠钢铁厂冶炼出优质钢水,一半靠你老弟铸炮有术。”

  周锋谦让一番,带着杨烜、伍菡等人观摩火炮。

  两门火炮已经造好,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闪耀着精钢特有的光泽。

  杨烜走上前去,只觉得眼前一亮。周锋新铸的两门火炮,表面异常光滑,与洋人的、清军火炮大大的不同。

  洋人炼铁技术较佳,使用锻铁铸炮。洋铁炮质量远优于清军火炮,但摸起来仍有一种粗糙的颗粒感。

  清军所铸土炮更不必说,表面坑坑洼洼,甚至用肉眼都能看到气泡。

  周锋所铸的火炮炮身较薄,炮口内径更大。这就意味着,火炮可以装入更多的火药装药,从而提高炮弹射程、出膛速度。

  清军火炮多由生铁铸成,硬度、韧度有限,不能承受较高的膛压。为此,清军只得增加炮管厚度,炮口内径更小。这就使得清军火炮更为笨重,却不能装入较多装药,也不能发射更大重量的炮弹。

  除了炮身更为轻便,周锋还按照洋炮的样式,为新炮配上了炮车、炮架等装置,使炮身可以上下、左右、前后移动。

  他得意的说道:

  “大元帅,各位,咱们这两门新炮,一门重八百斤,一门重五百斤。和洋人一样,咱们使用炮弹重量为火炮重量的一百五十分之一,炮管长度为口径的十八倍,装药质量为炮弹重要量的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咱们的新炮还有炮车、炮架,灵活机动。还装上了铳规,士兵熟练操作铳规,火炮射击精度就会大大提高。”

  明末时,明清战争频繁,明军发明了铳规,火炮射击精度大大提高。铳规其实就是一种简易的象限仪,可以方便炮兵瞄准射击。

  后来,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叛变,带着明军最精锐的炮兵投降满清,把铳规技术也带给了清军。

  满清得到火炮技术,如虎添翼。然而,清军打败明军后,在内陆没有遇到过强劲的敌人。重型火炮不便运输,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

  清军逐渐放弃了重火炮,热衷于轻便的轻型火炮。尤其是劈山炮,小者不足百斤,大者上千斤,轻便易携,深受清军喜爱。

  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已无重炮可用,甚至只能翻出明末清初的重炮应付洋人。不可避免的,铳规技术也失传了。

  周锋所铸新炮重新配备了铳规。这在众人看来,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杨烜兴致大发,问到:“这门八百斤的钢炮,射程可打多远?弹药厂能否为之配备开花弹?”

  周锋胸有成竹,说道:“大元帅,我们今天早上刚做过试验。八百斤的钢炮,炮弹有效射程可达二里,可发射洋人标准六磅炮弹。”

  清朝一里约为576米,二里就是1152米。按照现在的标准,这种射程并不远。但在晚清,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曾积极铸炮备战。根据关天培所著《筹海初集》,清军在虎门炮台共设数道防线,布置了多种火炮。

  其中,清军旧式六千斤火炮最大射程仅为300丈(约1000米),还打不到珠江中流。清军购买自洋人的巨型夷炮最大射程在4华里之内,有效射程约为二三华里。

  同样的,黑旗军曾购买过数批洋铁炮。为方便携带,洋炮多以小炮为主,最大者一千五百斤,有效射程约为二里。

  从射程上看,周锋所铸的八百斤钢炮,已与一千五百斤的洋炮不相上下。如果使用无烟火药,炮弹射程还将进一步提高。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当然是钢铁材质好,可以较薄的炮身,承受较高的膛压。

  杨烜很感兴趣,当即指示一个一里外的目标,请周锋现场演示。

  众人退到一旁,周锋则带着枪炮厂的工人,围着火炮忙上忙下。这门炮仍是旧式火炮,前膛装弹。工人先是装入火药,接着装入炮弹。

  周锋亲自操作铳规,调整炮口后,便自信地下令开炮。炮手使用烧红的钢钎,通过炮身的小孔插入药包。

  火药被引燃,爆炸,生成无数气体。气体膨胀,推动炮弹在炮管内顺着膛线旋转,出膛,迅速飞向目标。

  很快的,目标右侧远方出现一片扬尘。

  炮弹打偏了,但偏得并不远。首炮即能打成这样,说明钢炮精度很好,可与洋炮媲美。

  杨烜很高兴,却有些惋惜:扬尘不大,说明炮弹威力不大,显然不是开花弹。

  开花弹在当时又被称作爆炸弹,是现代爆破弹的雏形。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洋人的开花弹技术尚不完善,尚未大规模使用开花弹。

  但火炮使用开花弹乃是大势所趋。到了克里米亚战争后(1853-1856),欧洲强国已经基本放弃了实心弹,全面普及开花弹了。

  开花弹的技术关键在于引信。但十九世纪中期的开花弹,引信技术非常原始。英国火炮技术最为发达,使用的引信亦很原始。

  当时,英国炮兵使用的爆炸弹和实心弹均为球形。他们使用一个装满了硬制火药的空心圆柱体作为引信管。

  炮兵发射爆炸弹时,会根据目标距离将引信管剪成与燃烧时间相应的长度,然后塞进或旋进炮弹的引信管里,直到引信管尾部与炮弹外表一样平。

  当发射爆炸弹时,火药装药会将引信管点燃。炮弹飞行时,引信管内的火药也在燃烧。待引信管内的火药燃尽,就会引燃爆炸弹内的火药,使爆炸弹爆炸,弹片四射,犹如开花。

  可以想象的是,引领管长度全靠炮兵经验,必定会提前或滞后爆炸。

  清军亦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发明了开花弹。但清军引信技术,比英军的引信管还要原始,清军开花弹更不可靠。

  更要命的是,当时的道光老皇帝认为开花弹造价太高,又不稳定,把开花弹技术雪藏了起来!

  周锋试射火炮,没有使用开花弹,而是使用的实心弹,显然对弹药厂的开花弹并无信心。


  (https://www.qshuge.com/3083/3083158/110543663.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