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1850再造中华全文小说 > 第682章 改科举、设学校、废捐纳

第682章 改科举、设学校、废捐纳


  地方官大肆搜刮,与清廷屡屡摊派钱粮不无关系。满清失去南方的饷源,只得向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少数几个稍显富裕的省份加重盘剥。

  这些省里,山东、奉天靠海,开有登州、营口口岸,情况稍好,受盘剥最重。朝廷要钱要粮,地方官也要借机生事,最终受苦的,只能是势力最弱的老百姓。天理教起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哎!”咸丰长叹一声,说道:“想不到,地方上的弊政已经如此严重了?朕死之后,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肃顺见咸丰谈到生死,心里亦感到十分伤感。他是个顽固的满人,宁死也不会投降革命军。

  看未来的形势,革命军势力日彰,统一天下是迟早的事。到时候,他们君臣两个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想着想着,肃顺也流下了两行热泪,说道:“皇上不必难过,只要朝廷勇于革除弊政,只要大臣们带头垂范,咱们一定可以击败粤匪,中兴大清。”

  咸丰苦笑一下,问道:“肃六,你说,如果废除了捐纳、卖官鬻爵,朝廷该怎么补足这方面的财源,又该如何选才?难不成,尽靠科举?”

  肃顺见咸丰满面忧戚,不便再揭露吏治腐败,便献策道:“皇上,臣有一计,既能补足财源,又能革除科举选才的弊政,为朝廷输送更多优异的人才。”

  科举选才弊端重重,早已为世人所公认。早在道光年间,经世派崛起,就有不少有志之士杜绝科举,留心经世之学。像左宗棠这样的异才,才华横溢,却被八股所格,迟迟不能中试,干脆不再应试。

  中华帝国最早废除科举,大兴教育,以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成果非常显著。

  满清亦有人呼吁兴办新式教育。譬如满清洋务第一人才徐继畬,就主张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大学,以大学代替科举选才用人。

  但满清官吏队伍中多顽固派。朝中的大佬,要么是满族亲贵,要么是进士出身。像翰林院掌院、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官职,非翰林不得出任。

  这些顽固派官员,视科举为儒家名器、圣物,对自己的进士出身亦非常珍惜,对废除科举之说深恶痛绝。

  肃顺虽然尊敬汉族读书人,却只尊敬那些有真才实学之人,对科举制度本身并不感冒。像湖南名士王闿运,和左宗棠一样才华横溢,却不屑于遵守八股格例,故屡次落第。肃顺对王闿运尊敬有加,王闿运也成为肃顺的重要幕僚。

  王闿运最为狂傲,才华横溢,深研帝王之学。他向肃顺献策废除科举,改以学校选才,很得肃顺的重视。

  今天,趁此机会,肃顺对咸丰说道:“皇上,国人对捐纳趋之若鹜,主要目的在于做官,日后报效朝廷。既然如此,朝廷何不兴办学校,以收学费的形式招收学生?

  “学费可高可低,大抵资质高、家境贫寒者学费低,资质低、家境富裕者学费高。朝廷选派真才实学者做老师,教授学生,以一年为一期,期未合格者方得毕业,再由朝廷授予官职。

  “这样一来,朝廷既能收到学费,又能甄别人才,岂不两全其美?”

  这其实就是中华帝国的做法,被肃顺抄袭了过来。只不过,帝国教育较为系统全面,学期设置更长,整体设计更为精巧。

  咸丰对这个提议颇感满意,说道:“这几年来,捐纳大开。言官屡有上奏,说各地官学、书院受到冲击,闲废破旧,竟有因而倒闭者。

  “朕每闻及此,无不黯然神伤。自古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今文风不振,圣教蒙污,读书人斯文扫地,实乃朝廷之过。”

  咸丰治国理政不行,却雅好文学音乐,在戏曲上颇有造诣,有几分像宋徽宗。

  做皇子时,他极力争夺皇位。可做皇帝这几年来,他终于理解了皇帝的苦楚。

  皇帝看似潇洒,实则要忍耐数不尽的规矩,要应付朝廷上的朋党之争,要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皇权看似至高无上,其实不然,上到使用大臣,小到地方官员的升降赏罚,皇权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

  就像恭亲王的岳父桂良,咸丰明知道他贪婪,却动不了他,只得继续对他委以重用。

  咸丰终于理解了,明武宗为何要带兵亲征,为何要封自己为总兵。他的志趣不同于明武宗,更羡慕那些风流倜傥的翰林名士。

  就像潘祖荫那样,出身清贵,家境优渥,才华横溢,仕途显达。不管政局怎么演变,这种人物都会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哪像自己这个皇帝,无力挽回时弊。若不能力挽狂澜,到时候就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权力是最好的春药。一旦尝过其中的滋味后,就没人会再放弃。就算满清有亡国之祸,咸丰也决不愿意让出皇位。

  肃顺直言不讳,说道:“皇上,奴才以为,科举取才那一套已经不适用了。就像天津洋枪队那样,之所以能够征服朝鲜,一半仰赖皇上威德,另一半应归功于洋枪洋炮。

  “当今最要紧的,莫过于大办洋务,开矿兴工,自造兵舰枪炮。科举主要考文采,不涉洋务,就算学子高中状元,亦对洋务之学丝毫不通。

  “奴才以为,应当改换科举考试内容,不再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文学内容,重点考经济策论、洋务之学。科举考试内容一换,学子自会留心洋务。”

  科举制度发展一干余年,至清朝时已经相当严密、复杂。以乡试为例,根据乾隆定下的规矩,乡试共分为三场:

  第一场,《四书》制义题三、五言八韵诗题一;第二场,《五经》制义题各一;第三场,策问五。

  只不过,到了现在,科举已经完全过时了。咸丰亦深知科举之弊,点头同意了肃顺的建议。

  肃顺受到鼓舞,继续说道:

  “朝廷亦应大办新式学堂,重点教授经济、洋务、夷语、兵舰、工矿、电报、铁路等内容。办学费用,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士绅的捐赠。

  “改科举、设学校、废捐纳应当同时并行,非如此不能整顿吏治。这三事,关系士林出路,亦关系大清国运盛衰。恐有顽固官员上疏阻挠,请皇上乾纲独断,一定要推动下去!”


  (https://www.qshuge.com/3083/3083147/109522749.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