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1850再造中华最新文章 > 第428章 招抚太平军

第428章 招抚太平军


  历史上,太平天国天京事变造成的最恶劣的影响并非信仰迷失,而是地方拥军自重,隐然独立,与天朝分庭抗礼。

  尤其是太平天国后期,中央亲贵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矛盾重重,各个派系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

  例如,1860年,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忠王李秀成取得苏南、浙江膏腴之地。英王陈玉成在苏南没有地盘,专门来到苏州谈判,要求李秀成分割苏南之地。

  为此,洪秀全的族弟、军师洪仁玕亲自来到苏南,调解二人矛盾。调整到最后,陈玉成在苏南却只取得丹阳一城。

  1861年,驻军苏州的陈坤书与驻守石门的陈炳文为争地盘在嘉兴城下火并。

  1862年,归王邓光明与保王童容海在杭州内讧。

  1865年,天京已经陷落一年。侍王李世贤兵败,投奔福建镇平的康王汪海洋。汪海洋因李侍贤威望大,害怕他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将李世贤及其心腹暗杀。

  1866年,汪海洋在广东嘉应州与湘军作战。李侍贤的余部在背后开冷枪,刺杀汪海洋。

  却说杨烜在南京建号称帝后,以天国继任者自居,立即传檄各地太平军,要求各地太平军投降。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只要首都被敌国所占、国君被敌国所灭,基本就算亡国了。旧朝已灭,新朝就能光明正大地传檄各地,要求旧朝各地投降。

  杨烜已经决定保持战略定力,按照既定方针,以江苏、浙江为主战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不顾韦俊的求援,坐视湘军攻占武昌。

  他几经斟酌,决定派林启荣西进武昌,增援韦俊。林启荣原是杨秀清的亲兵,金田团营时,杨烜将其招致麾下。

  (历史上,林启荣是太平军名将,尤其擅长守城。后世史家对林启荣评价很高,认为林启荣守九江,与唐朝名将张巡守睢阳,可以相提并论。)

  林启荣的军衔是海军上校,正式职务是海军陆战队二支队长。海军与陆军编制不同,层级更少,结构更加扁平化。

  陆战队共编有五个主力作战支队,每个支队两千人。支队以下为联队,联队以下为中队。中队编制员额一百二十人,与陆军连队类同,是陆战队的基本基层单位。

  林启荣出身于太平军,又做过杨秀清的亲兵。杨烜派他率兵增援韦俊,可谓煞费苦心。除此之外,林启荣还将展示革命军的实力,招抚沿江太平军。

  革命军兵力有限,又要集中精力攻占江苏、浙江。因此,林启荣只能带麾下两千人马开赴武昌。

  海军陆战队以战船为载具,行动如风,一兵足当数兵用。革命军战斗力又远远强于敌军,林启荣虽然只有两千人,却装备精良、机动灵活,实力可匹敌数万名太平军。

  这并非是夸张。天京事变后,太平军战斗力以直线速度下降。

  (历史上,湘军名将曾国荃、鲍超、李续宾等人,都曾以数千湘军,抵挡数万名太平军而不败。曾国荃围天京时,以两万孤军掘深壕包围天京,挡住了李秀成二十多万太平军的轮番进攻。)

  除林启荣本部兵马外,唐正才率太平军水营归降革命军,被暂编为海军陆战队运输支队第四联队,也归林启荣节制。唐正才主要负责运输粮草弹药,供给武昌前线。

  林启荣出征之前,杨烜特意通令长江上游各处太平军,要求他们派代表到安庆集会,听从林启荣节制。

  天京以外的各处太平军,一半以上已向帝国投降。比较关键的有四位:

  太平天国国宗提督军务杨辅清,代表东殿,明确表示愿意投降。东王杨秀清和他的两个世子都死于天京事变,杨辅清成了东殿系统地位最高的人。

  杨辅清愿意归降,对东殿各部太平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对帝国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杨秀清生前厚此薄彼,东殿太平军大多布置在地理位置紧要的地方,譬如九江、湖口、安庆、和州等战略要地。

  东殿太平军愿意归降后,对革命军日后经略长江中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宗提督军务韦俊,代表了北殿,处境困难,同样愿意投降。实际上,韦俊进退失据,左右为难,唯有投降革命军,不失为一条明路。

  燕王秦日纲,明确表示不愿投降。因他接连战败,大势已去,几近众叛亲离。秦日纲带着残余太平军,包括少量天国文官,逃到了皖南。

  䂊王胡以晄,目前在皖北与清军作战,一向志在反清,在太平天国诸王党争中置身事外。他已经五十出头,身体多病,明确表示愿意服从中华帝国,但试图保持䂊殿军队的独立性。

  大部分东殿太平军,对中华帝国比较拥护。至于其他杂牌太平军,也有渡江到江北做捻子的,也有到皖南山区落草为寇的,于大局已无滞碍。

  令人意外的是,东殿太平军内部先出了幺蛾子:尚书段立刚举旗造反,公开声讨杨烜。

  天京事变前,段立刚被杨秀清派往安徽潜山,也算是杨秀清安插在皖北的心腹。他在潜山聚众集盟,自号“代天都招讨大将军”,妄图以卵击石。

  燕王秦日纲愚忠,不愿投降帝国,却也不敢公开声讨杨烜。䂊王胡以晄,地位与秦日纲相同,尚且愿意臣服杨烜。

  段立刚一个跳梁小丑,竟然也敢螳臂当车,公然造反?是可忍孰不可忍?若都是这样,各地太平军岂不要争相效仿?

  杨烜勃然大怒,通令各地太平军,要他们严守本分,不得抱非分之想,妄称独立。

  通令中特意讲明,中华帝国为中国唯一正统,军政府为中国唯一政权。中国境内一切军民,必须服从帝国的统治。

  段立刚身为东殿尚书,杨秀清生前格外垂青。杨烜又曾与杨秀清约为兄弟,对东殿太平军颇为优容。没想到,段立刚却背叛东殿,擅称“代天都招讨大将军”,实属大逆不道。

  诛杀段立刚,既是帝国的公义,也是东殿的私事。为平定段立刚叛乱,帝国将派大军前往镇压,非拿到段立刚的狗头不可。

  杨烜在通令中加重语气,指出北殿、燕殿太平军在天京事变中罪行累累,屠杀同袍数万人。太平军不分各殿,但凡有敢于反叛、独立、附逆者,格杀勿论!

  林启荣此次西进,兼有宣抚沿江太平军的任务。段立刚在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谋反,林启荣决定先抚后剿。

  林启荣先派陈承瑢前往潜山,要求段立刚立即取消独立,归降帝国。

  陈承瑢在太平天国是佐天侯,也是东王杨秀清生前头号心腹。他在天京事变中背叛杨秀清,但此事办得极为隐秘,天京以处各地太平军鲜有知情者。

  革命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入主天京,陈承瑢出力甚大。事后论功行赏,陈承瑢被授予陆军上校军衔,得了个“高级参谋”的虚衔。

  不过,他在天京事变中出卖杨秀清,酿成诸王残杀的奇祸,始终难以心安。

  为此,陈承瑢投降革命军后颇为卖力,希望能够得到杨烜的青睐。他甚至还把儿子送到了革命军中服役,通过“送子为质”的传统方式,减轻革命军对他的猜忌。

  此次林启荣西进武昌,陈承瑢亦自告奋勇随同前往,得到杨烜的首肯。


  (https://www.qshuge.com/3083/3083145/110211362.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