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钢铁意志(中)
作为一款兼具反装甲作战任务与前线火力支援的主力中型坦克,高爆弹这一常见弹种自然也在t34中型坦克的可选配置之列。
其所射的of-35om型he高爆杀伤榴弹为全口径76毫米弹径,弹头战斗部内装62o克三硝基甲苯tnt烈性炸药。
在经由t34中型坦克上的f34型76.2毫米坦克炮射时,其炮口初可以达到68o米一秒,远远优于同时期德军主力四号c型坦克的42o米一秒高爆弹炮口初。
对付阵地反坦克炮这种缺乏有效装甲防护而又炮组成员暴露在外的轻型软目标,以面为杀伤效果的高爆弹自然便成了马拉申科眼下的最优选择。
尽管在正式到任上岗之前只经受过一些最基础的简单装填手培训又缺乏经验与技巧,但接到了马拉申科下令后的基里尔却依旧还是尽力而为,在那颇为狭窄的t34坦克炮塔内迅俯下身来,弯腰朝着自己脚下的车体弹药架内抽出了一带有区分标记的高爆炮弹。
叮咣——
咔——
伴随着炮闩开启时的清脆机械碰撞声响回荡在狭窄的炮塔之内,双手弯腰怀抱着一枚76毫米高爆炮弹的基里尔当即右手一顶后将之瞬间推送入膛。
“装填完成!”
哧啦——
一阵急促的履带猛刮地面声中卷起了大片的草皮泥土,被驾驶员谢廖沙猛踩刹车以求稳住炮身的177号t34坦克当即以那近乎漂移般的夸张姿态强行停摆了下来。
“说再见吧,辣脆!”
几乎是在车体停止剧烈晃动的同一时间之内使劲踩动了脚下的射踏板,位于炮闩底部的射击针便立刻击了这枚已经蓄势待的76毫米高爆弹弹壳底火。
在射药于炮膛内迅燃烧膨胀作用下的高爆弹头,当即裹挟着炽热的烈焰以高达68o米每秒的出膛飞行度向着那已经近在咫尺的德军阵地直奔而去。
轰——
电光石火间只用了不足一秒钟的飞行时间便径直命中了被瞄准的预定目标。
弹头碰撞引信灵敏度仅为o.1毫米均质钢装甲深度的高爆弹头,在碰巧接触到pak38反坦克炮炮管的一瞬间便迅化成了一团炽热的火焰。
强烈的爆炸声裹挟着死亡的烈焰与四散的弹片就像秋日麦田里的收割机一般横扫着周围的一切,pak38型5o毫米反坦克炮那仅仅五毫米均质钢装甲的火炮防盾在面对步兵轻武器的攻击时还尚且客观,但遇到了这来自t3476坦克主炮的of-35om型高爆杀伤榴弹时却只能算是个弟弟。
包括蹲伏在一边阵地上高举着自己手中的望远镜在观察敌情校正目标中的炮长在内,负责伺候这门pak38型5o毫米反坦克炮的德军4人反坦克炮小组,当即被强烈的爆炸与四散的弹片撕扯地血肉模糊、尸分离。
保持着自己手中的炮镜视野锁定状态死死盯住炮弹直冲而去的德军阵地,在那升腾起的爆炸烈焰与炽热火光当中甚至能看到一颗顶着钢盔又血肉模糊的大好头颅直冲天际,嘴角浮现出一抹冷冷微笑的马拉申科这才将自己的右眼离开了面前的炮镜。
“第一个辣脆人头到账,再接再厉,伙计们!”
解决完了这个率先向自己开火攻击的德军反坦克炮小组之后,心里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仅仅还只是个开始的马拉申科当即伸出左腿,朝着位于自己座位正前方位置的驾驶员谢廖沙后背正中央轻轻一踢。
接收到马拉申科如此暗示后的驾驶员谢廖沙自然知晓着其中所想要表达的含义,随即便使出了吃奶般的力气以近乎狰狞般的表情去猛推自己手中的档位操纵杆。
对于缺乏车际联络用无线通讯电台的早期型t34坦克来说,像同时期的盟军与德军装甲兵那样,通过喉部声器以及耳麦等一系列电子设备来进行车组间成员沟通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平日里的行军状态下还可以尽量使用大声喊话这种原始方式来进行车组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可一旦进入了战斗状态之中,嘈杂的战场噪音与开火爆炸声混杂着t34坦克那台功率强大的柴油动机工作噪声之后,再想通过嘴巴和耳朵间的最基本沟通来进行车组成员间交流,就无疑是一件极为困难又容易被听错的事情。
面对着如此这般的糟糕问题,不具备硬件基础来将之解决的苏军装甲兵们最终想出了一个比较暴力直接但却又行之有效的办法——用脚。
举个例子,假如车长当下希望驾驶员停车以稳定炮身进行开火攻击时,按照提前约定好的暗号抬腿给驾驶员后背正中央来上一脚即可。
反之,如果希望驾驶员左转,那就抬腿给驾驶员左肩膀上来一下,如果希望右转,那就给右肩膀上来一下。
沿着一侧一前一后串联而坐的苏军t34坦克驾驶员与车长,几乎就是用着如此这般的方法来在战斗中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听上去傻大黑粗,但在实战当中又的确行之有效。
这,就是典型的苏联毛熊风格。
再者,t34坦克的驾驶员是一个力气活的典故其实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当时的事实情况本就的确如此。
早在苏军t34坦克最初开始立项并起草设计方案之时,为了能够尽量压低车体高度以减少车体正面投影面积从而在实战当中减少坦克中弹几率,苏联工程师团队将此前传统坦克结构中所使用到的传动机构前置设计思路进行了大胆改变,将整台t34坦克的传动机构均后置到了车体尾部的动机舱之中。
如此一来,t34坦克在设计之初,便得以抛弃掉了传统坦克身上那根用来将车体尾舱动机动力传导至前置传动机构的长长传动轴,从而得以节约出一定的车体内部空间并借此降低了车体高度。
但此种传动后置的设计结构却也并非是绝对完美。
由于将整个传动机构全部完整后移到了车尾动机舱内,t34坦克的驾驶员若是再想操纵传动机构进行换档等一系列操作的话,势必就要通过数根穿过车底一路连接到车体尾舱动机室的操作杆来将之完成。
在那个缺乏液压助力等辅助手段的年代,t34坦克的驾驶员要想完成这一套单纯以机械结构做功摩擦的换档操作无疑是极为困难的,即便是凭借苏军驾驶员那虎背熊腰的麒麟臂加持也常常是被这生硬的机械操纵杆累的满头大汗叫苦不迭。
(https://www.qshuge.com/3053/3053014/3024711.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