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免费阅读小说 > 第15章 方孝孺,诛十族?

第15章 方孝孺,诛十族?


第15章  方孝孺,诛十族?

        明朝,洪武十三年。

        果然,终究是他开了城门,李文忠暗自叹了一口气。

        虽然之前就有了一些预感,可是,真的在神迹中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他的心里还是充满了愧疚。

        只能再次起身,向朱元璋行礼。

        不曾想还没等他开口,朱元璋就挥了挥手轻声说道:“九江也没有做错什么?拼死抵抗也是白消耗大明的力量,反倒容易让外人得了机会,况且以老四的能力他也坚持不了多久。

        朱元璋转头又看向了朱棣:“老四你这一路打过来可有不少人帮了你,你进了京之后又打算怎么对伱的侄儿还有那些大臣?

        朱棣沉默片刻面对一道道看向他的视线,那其中包含着殷切的期望,朱棣摇了摇头说道:“父皇您的教育儿臣谨记在心,只要他们规规矩矩不捣乱,我定也会好好待他们的。”

        朱元璋不给朱棣喘气的机会,紧接着问道:“要是他们不规规矩矩,有了些动作呢?”

        “孩儿还是会好好对待,不过是永绝后患的对待。”朱棣沉默片刻说道。

        殿内群臣都在沉默着,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永乐初年,京城的一场腥风血雨。

        ——

        汉朝,元朔元年。

        他们的关注可不是朱棣如何统治明朝,古往今来的历史难道很少吗?

        大同小异罢了。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神迹中的评价。

        唯一两个字极为刺眼。

        淮南王刘安更是愣住了神。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他也是藩王,他也要造反。

        这不就是说他要失败了。

        与他心情截然相反的是汉武帝。

        藩王造反,动摇的可是他的权力。

        可历史上仅有朱棣一人成功,那他大汉岂不是没有了藩王之忧!

        不过倒也不能大意了,纵使他们造反不成功,可终归是损了我大汉的国力。

        ——

        【朱棣要怎么对待他的好侄儿呢?】

        【从靠近京城他就一直在想,可惜终究是空想,朱允炆没有给他机会。】

        【朱棣后来数十年秘密派人寻找,皇上可以跑路,可臣子们跑不了。】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作为建文帝的班底,下场自然不必说了,其他不愿意承认朱棣登基的大臣,依旧坚持建文帝为正统的大臣,有的选择自杀,有的选择大骂朱棣最后被他下狱处死。】

        【这里,我们要提一下的是方孝孺,据说朱棣因方孝孺对他痛斥,多次于大殿中与朱棣对峙,被诛其十族。】

        【可实际上,明史正史等均未记载,反倒是在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了,明神宗赦免了当年被方孝孺牵连的千余人。如果被诛杀,又何谈赦免?】

        【不过朱棣当时确实杀掉了方孝孺,也杀掉了许多人。但这些都是与提议削藩反对朱棣有直接关系的。】

        【那么方孝孺诛十族的说法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

        明朝,洪武13年。

        <div  class="contentadv">        看到建文帝失踪,朱棣才松了口气。

        毕竟他现在还年轻,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未来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好侄儿的。

        万一要是不光彩,那岂不是会与大哥生了间隙。

        而对于朱棣处理那些文臣的手段,没有人觉得有什么问题。

        自己上任清除政敌,合情合理。

        况且才杀了八百余人,他爹朱元璋杀胡惟庸,诛了他三族,都远超八百余人。

        底下的大臣们也都松了一口气,差点以为朱棣要学他父亲彻底清除一批朝廷重臣。

        只要朱棣不乱来,他们的子女作为开国功臣的后代,本身能力也可以,即便没有投靠朱棣这一方,也不会成为第一波大清洗中的一具尸体。

        而如今,建文帝不知所踪,他们的后代如果还傻傻等着不动,那就开除族籍吧。

        朱元璋点点头,他现在可是经历了胡惟庸事件的,同党当然是要杀,还必须杀干净。要知道,后来自己处理回胡惟庸一案的时候可是牵连出了三万人。

        但同时他的敏锐的政治也让他发觉到了一些事情,他皱了皱眉头对朱棣说道:“可后来还是能传出你连诛十族的谣言,可见当时你还是没有清理干净那些心有反骨之人啊。”

        朱标虽然宅心仁厚,不赞同大规模杀人,但他也明白朱棣这种清理政敌的行为。

        只是可能有些操之过急,没有做好善后工作。

        导致后世对他的行为产生了种种偏差和误解。

        ——

        明朝,永乐16年。

        此时的朱棣治理了十多年大明王朝。他与朱元璋一样也敏锐地察觉到了问题所在。冷笑的出了声:“看来我当年到底是心慈手软了,没有对你们赶尽杀绝。让后世造谣出我诛了方孝孺十族。倘若我真的诛了他十足,还有活人能往史书上写吗?”

        其他朝代的皇帝也没把这八百人放在心上。

        这八百人算什么,随便打一场,哪里不死八百人,世上从来不缺贤才,缺的是忠心耿耿的贤才。

        他们更感兴趣这种说法到底是怎么形成并且传到后世的,毕竟百年后的身后名才是关键。

        谁不想让自己的名字流传千古?——

        【其实,这种说法的形成。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并且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

        【首先是普通老百姓和底层的儒生,他们数量众多,并且并不了解朝廷内部的争斗,只能看到八百具尸体。】

        【伴随无知的震撼,进一步传播为方孝孺的故事,似乎也说得过去。另一方面。既然他能广为流传,那么必然是要能够让人们产生兴趣。】

        【而皇室秘闻,屠杀十族八百人,自然充满了趣味,迎合了底层受众。】

        ——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棣的脾气还比较暴躁:“这些市井闲人喜欢听故事也就罢了为什么偏偏要用我的故事?还把我编成暴君,不怕我诛他九族吗?”

        ——

        【接着是儒家的士大夫们。在他们心里,方孝孺完美符合儒家的各种教义,自然是要为她说话。】

        【另一方面是政治需要,明末时期,需要大臣们成为忠义之士,就用方孝儒做例子进行宣传。】


  (https://www.qshuge.com/3050/3050663/115934285.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