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算计至死
张延龄是晌午时分才知道了朝中发生的事情的。他先是惊愕良久,紧接着便大笑出声。
刘瑾等人精心安排了这场朝会,煞费苦心。然而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皇上没有给刘瑾等人任何的余地便决定了此事,可谓一锤定音,粉碎了刘瑾等人的图谋。这件事可太具有戏剧性了。
张延龄不知道朱厚照为何会如此果断,这一次居然自己做主了这件大事。或许皇上已经明白过来了,对于大明朝廷内的权力要给予平衡,不能让内廷独大专权。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皇上是真的长大了,已经明白了御下的权力平衡之术,懂得利用这种手段来平衡朝廷中的权力分配了。
说实话,杨廷和就任内阁首辅之职,这是张延龄完全没想到的。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杨廷和都不太可能升任首辅。
前两日张延龄还想过这个问题,那时候他自己也认为杨廷和任首辅的机会很渺茫,这一次或许焦芳是有机会的。在刘瑾的力挺下,以及焦芳自身的资历之下,焦芳很可能会就任首辅。
张延龄当时粗略的思索了一下,觉得外廷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在递补的人选上做文章。哪怕丢了首辅,也要保证内阁其他辅臣的人数优势。最佳的方案是递补两名或者以上的人选入内阁,形成人数上的压倒性优势来牵制很有可能成为首辅的焦芳。
虽然说,内阁中的首辅大臣的权力是绝对高于其他辅臣的,首辅可以力排众议决定某些事情。但是内阁的原则是辅臣共同辅佐皇上做出决定。一件事形成票拟的统一意见上奏皇帝批红,原则上那是需要所有内阁辅臣的共同签字同意的。
最起码也要得到内阁大多数成员的赞成,形成多数意见。倘若次次都是首辅强行决定某件事,其余辅臣都反对,都不肯在票拟折子上签字的话,一次两次或者可以,时间长了是绝对不成的。
洪武皇帝废了宰相之职,便是防止朝廷之中有人搞一言堂,掌控太大的权力。当年太祖洪武皇帝下狠手,宰相胡惟庸一案杀了三万多胡党以及牵连的人员,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便是借着胡惟庸专权之行为后世子孙扫清臣子专权,皇权旁落的障碍。
这之后的内阁,其实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部门。内阁之所以共同票拟,便是杜绝专权的手段。内阁首辅近年来虽然权力类似于宰相,权势有越来越大的迹象,但是朝廷上下对于专权之行还是极为警惕的。焦芳倘若真敢无视其他内阁辅臣的意见独断专行的话,那么他的死期也就不远了。太祖皇帝当年用三万多颗人头定下的规矩,谁敢轻易违背?
不过,皇上这么一手,倒是让张延龄多虑了。
杨廷和为首辅,粱储增补辅臣,内阁没有落到刘瑾的手中,外廷再一次从倾覆的危机之中挺了过来,真是一桩奇迹。
至于皇上为何决定让杨廷和就任首辅之职,张延龄认为,这其中或许也有情感的因素在。
据说李东阳临死之前,皇上前往探望。两人在李东阳的房间里说了很久的话。皇上离开的时候眼睛是红的,显然是掉过泪的。所以很可能是念及李东阳多年的功劳和苦劳,心中是有所感触的。
李东阳临终之前,恐怕也会做出一些安排,对皇上说了一些掏心窝子的话。对于杨廷和和整个朝廷的局面,也应该是真心实意说了一些话。杨廷和是他的学生,他全力将杨廷和举荐入阁,又怎会不为他向皇上祈求一个光明的未来。
况且,杨廷和曾为东宫侍讲,也陪伴了朱厚照不少年。尽管那不是朱厚照喜欢的事情,杨廷和对朱厚照也甚为严厉,但那毕竟算是有师徒之义。朱厚照定然对杨廷和也是有些感情的,让杨廷和当首辅,必定是有情感上的因素在起作用的。
总之,这件事以这种结果而告终,是张延龄所希望看到的。
刘瑾这次重大挫败对整个大明朝廷而言是决定性的,否则一旦掌控内阁,则大明朝的双轨决策制度便全部落入刘瑾的掌控之中。
内阁票拟初步决策,内廷披红便是皇帝的最终认可。这内外双轨的决策制度原本是相互牵制制衡的手段。内阁只要不失,即便内廷披红之权在刘瑾手里,他可以拖延甚至否决,但是内阁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请皇上批复。内廷每一次的否决都是需要理由的,所以其实也不敢太过滥用,否则会被廷议问责,需要进行当众的解释。
如果票拟和披红之权集于刘瑾之手,整个朝政大事的决策将全落入刘瑾手中。那可是开启了自问自答模式。刘瑾便可只手遮天,独霸超纲,为所欲为了。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刘瑾的失宠。也并不意味着朱厚照对刘瑾失去了信任。这甚至都不能算是一种敲打或者警告。
朱厚照还是需要刘瑾为他行使权力,平衡外廷的。如果说朱厚照是忌惮刘瑾专权的话,他也一定更忌惮外廷的专权。毕竟前车之鉴不远,他应该没有忘记外廷铺天盖地弹劾八虎,逼迫他就范的那件事。他恐怕更担心外廷专权。
所以这一次只是他身为帝王的一次平衡之术的运用。为何会突然人间清醒,那也不得而知。强大的外廷是令人头疼的,死了的外廷也是令人担忧的,只有不死不活,尚能运转,又不至于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外廷才是好的。
张延龄虽然想了许多,但有一点他是万万没想到的。甚至当事人朱厚照自己也没想到。
朱厚照做出这样的决定之后,他自己其实认为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清醒的决定。但其实他完全没意识到,这是李东阳临死之前给他下了个套,而他只是踩了进去而已。
那天朱厚照问过李东阳,内阁首辅之职谁可胜任,李东阳说粱储可以胜任。朱厚照当时提了杨廷和,问杨廷和是否可以。如果李东阳当时说可以,朱厚照便会毫不犹豫的否决。因为在他看来,那是李东阳在为自己的学生铺路。那便说明李东阳是有私心的。
但是李东阳却坚决表示他不堪用,不能当首辅。正是这句话,让朱厚照觉得李东阳的话是真诚的,反而让朱厚照认为李东阳的话是肺腑之言,可以采用。
但是朱厚照本就是不走寻常路的人,长久以来对父皇母后以及外廷的说教具有极大的逆反心理。即便李东阳临死之前的肺腑之言,朱厚照也会认为那是一种说教和训斥。他也是个自负的人,认为自己无需他人的指点,便可以成为圣明之君。
所以一方面他觉得李东阳说的有道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完全照着李东阳说的做。那会显得于是乎,李东阳说杨廷和不能胜任,朱厚照却偏偏要试一试。
李东阳看透了大明朝的这位年轻的皇帝的性格,于是他便利用了这一点。虽然杨廷和的所为让他极为愤怒和不齿,极为失望。但李东阳知道,杨廷和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事方法或许正是外廷能够复兴的希望所在。
他活着的时候见不得那些事,但现在他要死了,眼不见为净,便也不用顾虑这些了。对自己这个学生的能力,他是从不怀疑的。
所以,他下了个套子,等着朱厚照钻进去。这或许是他作为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生前没能成功的控制住朱厚照的李东阳,死后却完成了对于朱厚照的把控。他并不知道,这件事的结果在未来影响巨大。他也并不知道,杨廷和在未来会在大明朝掀起多大的波澜。
(https://www.qshuge.com/2970/2970601/90741720.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