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汉道天下小说 > 第1244章 改弦更张

第1244章 改弦更张


“书道丹青之妙,在乎心手合一。心能悟之,手能至之,自然精妙。心不能悟,徒有笔法技巧,自然流于炫技,满纸烟云,实则全无章法……”

        钟繇坐在刘协面前,侃侃而谈,纵论当世书家、画家。

        被他批判的人中有不少是当初鸿都门学的人,他也直言不讳,批评那些人只知道卖弄技艺,其实并没有领略书法丹青真正的美。

        鸿都门学是孝灵帝所创,后来被人称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艺术学院,堪与后来宋徽宗的宣和画院媲美。都是艺术家皇帝,都是亡国之君,连带丰艺术也成了亡国之音。

        这其中的是非一言两语很难说得清楚,但钟繇的观点自有共道理。

        既然是皇家机构,难免会有功利心,很难全身心的投入。

        真正能在艺术上有成就的人,大多是功利心比较淡的人。要么是富贵闲人,不用为生活琐事操心。要么是隐士,耕种自食,不须为五斗米折腰。

        但钟繇的观点也有偏颇的成份。

        说到底,艺术也是要以技术为基础的,否则只会成为自欺欺人的抽象派。后世所谓文人画,大多就是走了这样的邪路,也只能搞些花花草草的小品,没有真正的传世大作。

        好在刘协没兴趣和钟繇争论这些事,蒙先帝的血脉传承,他的书法丹青也不差,只是比起钟繇来,还是落后一个身位。

        他的心思也不在这方面,没有和钟繇比高下的想法。

        他看重的是钟繇从书道中悟出的施政理念。

        汉代的读书人大多也有经世济民的信仰,钟繇也不例外。他年轻的时候为郡县吏,中年以后举孝廉为郎,后来就被委任为上党太守。

        可是实事求是的说,钟繇的施政经验有限,并不足以担任上党太守的重任。

        这一点,他当时没有意识到,钟繇本人也没意识到。他还是按照之前的习惯,太守卧治,将大部分具体的事务交给掾吏去办。

        一开始,这还看不出问题。等到各郡开始推行度田,钟繇就跟不上思路,最后走向了对立面,为此不惜放弃上党太守的高位,甘愿就任渤海郡阳信令。

        应该说,钟繇这么做并非出于私利,而是坚持心中的信仰。

        然后,他被现实教育了。

        再伟大的信仰,最后还是敌不过残酷的现实。就算是崇尚道德的士大夫也是要穿衣吃饭的,更要命的是,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能够自食其力的少之又少,所谓的悠闲是以佃户的辛苦劳作为基础的。

        当佃户们要去度田的临郡落户,不愿再侍候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德政就摔得粉碎,一地鸡毛。

        经历了这一场惨败,钟繇才算是真正清醒,意识到空谈道德的危害,愿意踏实做事。

        他愿意改正,刘协求之不得,也愿意给他一個机会。

        “其他人呢?”刘协也不遮掩,开门见山。“他们也愿意面对现实?”

        钟繇有些尴尬,却还是选择了承认。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错过了可能又要耽误几年。别人还好说,他已经五十出头,耽误不起。

        “当然。”

        “我没意见。”刘协先给了钟繇一颗定心丸。“但是郡县官员的调整是由司徒府主持的,我不会直接干预。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原郡县刚刚进行过一次调整,大部分人的任期未满,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你们愿意去边郡吗?”

        不等钟繇回答,刘协又道:“边郡机会更多。如果交州刚刚平定,太守、县令几乎都要换一遍。”

        钟繇虽然有些惋惜,却也没有推辞。“能得陛下宽恕,臣等感激不尽。”

        “其实也不是不能留在渤海。只要推行度田,渤海很快会和其他郡一样。况且渤海靠海,将来海上贸易也会成为重要财源,经济不会太差。”

        “陛下所言甚是,只是渤海士人太多了,无法人尽其才,况且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为治民。”

        刘协笑了。“不是渤海人才太多,是汝颍人才太多。”

        钟繇笑笑,没有反驳。

        目前在渤海的士人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汝颍人,急着找出路的也是他们。

        准确的说,他们并非没有出路,汝颍人在朝的很多,安排他们出仕并不难,唯一的障碍就是天子。荀彧、荀攸都不想引起天子的反感,所以才不敢轻易接受他们。

        “可是我却觉得,人才从来不怕多。只要应用得当,人才是最大的财富。近的有农学堂的孟建、石韬,远的有西域都护府的荀恽……”

        刘协不紧不慢,如数家珍地说起了汝颍人才。

        不管他是否接受,汝颍人都是这个时代无法忽视的人才团体,他不可能无视他们,也不可能真正的压制他们,只能尽力引导他们。

        事实上,这个引导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难。

        汝颍地区——尤其是颍川——因为地狭人众,天然就有主动求变的基因。

        用后世的术语,  颍川是天然卷的摇篮。

        战国时代,法家先从韩国兴起,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所以刘协稍微一引导,汝颍人就跟着调整了方向,在军事、外交、农学、工学等各行各业全面开花,并且结出了累累硕果。

        现在,刘协要将钟繇等人引向交州,引向海外。

        孙策之有已经透露出相关的意向,希望将来出征海外的时候,还能由张昭为相。没有一个施政治民的国相坐镇后方,他在前线的作战也不可能顺利。

        经过渤海德政试验的锤打,张昭更成熟了,应该比当初治理吴郡时更胜利。

        刘协同意孙策的请求,并且更进一步,希望将与张昭一起试行德政的人推向海外。

        钟繇是个聪明人,很快就听懂了刘协的意思,也明白这是大势所趋,并非刘协刻意针对汝颍人。

        “愿如陛下所愿。”

        “具体到你本人,朕倒是有个想法。”

        “请陛下明示。”

        “司空周公对你非常赏识,希望你能转为监察职,到交州任刺史。律学堂新建,高柔忙得很,况且他施政经验也不如你丰富。如果你愿意加入律学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体怎么选,由你自己决定。”

        钟繇略作思索。“臣选律学堂。”

        “不想做官了?”刘协笑道:“周公还希望你能接任司空呢。”

        钟繇笑笑。“臣年过半百,怕是来不及做司空,不如花点心思,为朝廷培养几个将来可以做司空的年轻才俊。再者,臣漂泊半生,老来得子,也希望能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教育子弟。”


  (https://www.qshuge.com/2953/2953081/738263742.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