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汉道天下小说 > 第954章 老臣出手

第954章 老臣出手


  刘协挠了挠头。

  他的确对汝颍人有警惕,特别是收复邺城之后。

  审配最后怂了,没拉着城里的汝颍人陪葬,随后汝颍人就凭借着雄厚的人脉纷纷入仕,他想阻止都来不及。要说心里没点想法,那肯定不是实情。

  但他自问还是很克制的,怎么就被人看出来了呢?

  这话从杨彪嘴里说出来,自然不是一句玩笑,更不能当作耳边风,不当回事。

  “杨公觉得这个建议如何?”

  “臣以为大体可行,不妨先在冀州推行。”

  刘协立刻听出杨彪的言外之意。“只是冀州?”

  冀州刚开始普及教育,可供选择的人并不多。刘协更在乎的其实是并州、凉州以及关中这些已经推广教育几年,积累了一些可用人才的地方。

  “冀州强制推行,其他州郡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施行。”杨彪耐心地劝说道:“冀州百废待业,未必有多少百姓愿意让子弟读书。有了这选官制度,他们更愿意接受朝廷教化。其他州郡见行之有效,必然跟进,不然则百姓生怨,过在太守、县令。若是朝廷强制推行,若有不便,则怨在朝廷。”

  刘协听懂了杨彪的意思。

  这个选官制度会伤害官员的利益,必然会遭到抵制,就算是执行,也必然会遭到层层变形,最后产生各种问题。如果由朝廷强制推行,则怨言都积在朝廷身上,形成对新制度的冲击。

  与其如此,不如将强制推行局限在阻力最小的冀州,其他州郡则缓一部,将主动权交给郡县。这里面肯定有执行的,有不肯执行的,但不管如此,这些怨言都不会针对朝廷。

  等朝廷在冀州推行收获成效,其他州郡的百姓自然会对现有的选举制度产生疑问,要求效仿冀州,推行考试制度,那时候压力就会转到那些官员身上,而朝廷也更有底气。

  看似缓了三五年,其实走得更稳。

  刘协再一次确信,杨彪是来帮自己的。

  有这个经验丰富的老臣主持选官制度的改革,比自己亲自动手要好得多。除了在执行过程中节奏把握得更好之外,万一出了问题,有杨彪在前面挡着,也比自己直面争议要好得多。

  “就依杨公。”

  ——

  得到了刘协的正式授权,杨彪随即展开工作。

  第一步,就是和荀彧商讨具体的操作。

  比如考经学,怎么考,是背诵内容,还是发挥意理?又考哪些内容,儒家经典那么多,有争议的地方怎么办?

  这些都是争议点。

  经过反复讨论,包括在刘协面前争论,最后决定以二十多年前确定的《熹平石经》作为考试内容,按照不同章节,每次挑选一定的内容,分成默写内容和发挥义理两部分。

  《熹平石经》是孝灵帝在位时完成的一项大工程。本意就是为了解决儒门对儒家经义的歧义而采取的手段,应该说是顺应时代的重要举措。以此为准,既能避免各家经文不同带来的争议,还能彰显孝灵帝的功绩。

  不管孝灵帝在位的时候做了多少荒唐的事,如今大汉中兴,天子做为先帝之子,从孝道出发,也有必要为孝灵帝正名。

  《熹平石经》无疑是一个重要抓手。

  就算是再偏激的儒生,也不能否认,孝灵帝在位时完成的《熹平石经》对儒门是一项壮举,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熹平石经》初立于太学时,就在天下读书人中引发了轰动效应。为了能一睹其面目,甚至拓一份碑文,太学几乎被挤得水泄不通。

  如今有了印坊,正是将《熹平石经》刻成书,印行天下,当作标准教材的好机会。

  这个重要的任务,自然就交给了蔡琰和甄宓。

  蔡琰负责校正文稿,甄宓负责印刷,然后率先在冀州发行。

  第二步,则是将荀彧提出的方案印行天下,供人讨论的同时,由各郡县自行决定是否试行,又如何试行。

  不管有多少太守、县令愿意执行,首先要让天下百姓知道朝廷即将改革选官制度,要将仕途的大门对更多的普通人敞开,让他们知道,朝廷正在尝试解决“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类问题。

  就和行军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样,在正式推行之前,要先造舆论,让百姓知道朝廷有改革的决心。

  当然,这么一做,也把荀彧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个建议是荀彧提的,不是天子一意孤行。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操作,司徒府完成了这项重大改革的准备工作,即将在冀州试行。

  冀州闻风而动,那些想入仕,却又担心朝廷另眼相看的人摩拳擦掌,纷纷埋头苦读,准备参加考试。

  考试内容确定,而且又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论语》《孟子》等书的内容,对于世家、大族的子弟来说,难度并不大。现在参加考试,合格就可以入仕,不用看谁的脸色,也比将来教育推广之后相对容易一些。

  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随着朝廷在冀州推广教化,能够通晓《论语》《孟子》之类儒家学说的人会越来越多,考试也会越来越难。

  现在是他们不多的机会。

  消息发布之后,对朝廷不满的声音立刻消失了,再也没有人为审配、田丰等人打抱不平。

  原本销量平平的识字课本一下子变得畅销起来。

  杨彪顺势下达命令,要求郡县乡都要设立学校,教普通百姓的子弟读书。

  在杨彪的操作下,一直进展缓慢的改革进程陡然加速,就像磨坊里巨大的水轮,渐渐旋转起来。

  刘协松了一口气。

  一天公务讨论之余,杨彪拿出了袁术给他的图卷,摆在刘协面前。

  刘协仔细看完,淡淡地说道:“很好,袁术做事比刘表强多了。”

  “好是好,只是如果洛阳城里所有逾制的旧宅都绘成这样的图卷,只怕返城的百姓会怨声载道。”

  杨彪又抽出南宫青琐门的那一卷。“袁氏旧宅颁行天下,袁氏名声尽毁。这一卷颁行天下,袁术声名狼藉,千夫所指。最后只有袁氏和袁术罪有应得,其他人都不值一提。”

  刘协嘴角挑起一抹浅笑。“所以,刘表想用这种办法逼我放弃,好留住那些士大夫的遮羞布?”

  “陛下要坚持吗?”

  刘协不紧不慢的卷起图卷。“杨公知道我为什么不肯回都洛阳吗?”

  杨彪心中一紧,后背升起一阵凉意。

  


  (https://www.qshuge.com/2953/2953081/733131283.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