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朕最新更新 > 1022【吉别可】

1022【吉别可】


  哈萨克公主的名字叫“吉别可”,也可翻译为“姬别克”、“姬别可”,意译成汉语便是“丝绸”。

  她还在襁褓当中的时候,前线传来父亲战死的消息。接着多个部落叛乱,人人都自称可汗,甚至有部落直接杀过来。

  母亲带着她和三个哥哥,跟少数忠心部众一起逃亡。

  迁徙途中,一个哥哥病死,全家投靠了舅舅。直到大哥年满十六岁,舅舅借予骑兵三百,又原有部众数十骑。靠着三百多个骑兵,大哥一步步壮大,如今已拥有五千帐,控制着两万多牧民。

  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千帐便算大部落,五千帐绝对能虎踞一方。

  吉别可穿着一身连衣褶裙,腰带紧紧扎好,凸显出略具规模的胸脯。她的十四岁生日,是在哈密渡过的,当时天气很冷,哈密伯克留他们在城里过冬。

  雪化之后,继续前行,到河南时已是夏天。

  她头上的皮裘圆帽,也换成了小花帽。帽子周围有玛瑙做装饰,坠下来如同流苏,她旅途无聊还编了许多小辫子。

  吉别可有些想念母亲和哥哥,也有些想念草原,更对未知的命运感到忐忑。

  从嘉峪关到江苏,她见识了许多汉人城市,也见识了汉人的乡村。这些都跟草原完全不同,新奇而又神秘,她不知道汉地人口怎那么多,多得就像草原上的牛羊一样。

  官船。

  李聪踱步走到公主的卧舱,舱门口已经站着两个哈萨克人。

  李聪拱手致意,哈萨克侍卫屈身回礼,并且小心把舱门给打开。

  吉别可起身行礼,用蹩脚的汉语问候道:“先生早。”

  “公主请坐。”李聪用蒙古话说。

  两个哈萨克侍卫,就站在他们旁边,防止出现什么越轨行为。

  吉别可翻开小学语文教科书,那是他们在甘肃买的,李聪负责教习公主学汉文。

  “就快到南京了,我们今天学礼仪。”李聪说道。

  吉别可说:“我们哈萨克人也讲礼仪,如果路过一个毡房,看到里面摆满了食物,如果主人不在家,就算饿了好几天,也不能动那些吃的。这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把好吃的藏起来,只给客人吃普通食物,这也是非常失礼的。客人来到家中,应该先问他吃了没有,然后为客人准备丰盛的美食。”

  这咋都跟吃的有关?

  李聪心里吐槽一句,说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汉家礼仪。以前礼仪非常繁琐,陛下简化了许多,但还是应当随时注意。”

  吉别可道:“先生请讲。”

  李聪说道:“欲学汉家礼仪,当先晓得……嗯,这个该怎么翻译才好呢?容我想想。”

  李聪不懂得说哈萨克语,平时都用蒙古话交流。而吉别可的蒙古话,也只学了个半吊子。日常用语还行,高级词汇根本没法翻译。

  琢磨了好半天,李聪继续说道:“这世界上有天和地,也有男人和女人。天和男人属‘阳’,地和女人属‘阴’,汉话就是这两个发音。陛下说,阴阳一体,天地是平等的,男女也是平等的。但不论如何,男女也有区别,而且表现在礼仪方面。左为阳,右为阴,因此在礼节方面,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

  吉别可前几个月才满14岁,半大孩子,听得似懂非懂。

  李聪举例说:“比如抱拳作揖,男人是左手抱住右拳,女人是右手抱住左拳。如果弄反了,就属于凶礼,是非常不吉利的。”

  吉别可抬起双手,学着行女子抱拳礼。

  李聪又说:“《礼记》有载,日常结发,男子结左,女子结右。虽然民间已经不管这些,但有讲究的人家,结发还是会男左女右。宫里似乎没有这个要求,不过公主若是能做到,那也是非常有礼的体现。还有平时站立或坐下,方位也应该搞清楚……”

  吉别可觉得汉家礼仪真是繁琐,哪来恁多规矩,别说做到了,连记都不好记。

  李聪却教得非常认真,因为他收了贵重礼物。吉别可的兄长,让他好生教导公主,莫要被南京君臣看轻了。

  一直学到中午靠岸吃饭,吉别可心累不已,乱七八糟的礼仪记得她头疼。

  午餐之后,教学再次开始。

  吉别可想要偷懒,拿出自己的冬不拉,笑着说:“刚吃过饭,我给先生唱歌吧。”

  “不敢。”李聪连忙避让。

  吉别可却自顾自的弹唱起来,她唱的是哈萨克诗歌《百灵鸟》。大致内容为,一个勇敢聪明的猎人,为了听到百灵鸟有益的哲理,答应放了已经到手的猎物。

  可以理解成,有失才有得。也可以理解成,想要达成目标,必须学会放弃。

  李聪侧身站着,为了避嫌,不敢直视公主。虽然他听不懂歌词,但公主清脆的歌声,是那么让人身心愉悦。

  唱完《百灵鸟》,吉别可又唱《告别歌》。

  这是哈萨克新娘即将远嫁,独自对着家中毡房门框所唱的歌曲,心中的不舍只能对着门框倾诉。

  “门前是绿色的大草原,我家的门框,请不要放走我。我不哭泣怎能支撑,悲伤快要碾碎我的心。空中飞翔的是云雀,它的绒毛松软似锦。想自己就要离开这里的草原,心里是多么悲伤。再见了,我家的门框,祝你平稳,我亲爱的故乡……”

  唱着唱着,吉别可悄然流泪,她想起母亲、兄长和那片草原。

  李聪瞟到公主脸颊的泪水,猜测应该是想家了,于是默默退到舱门外。

  岸边不知哪家工厂,烟囱正排放着黑烟,这在乡土中国显得有些突兀。民间文人分成两派,一派赞美蒸汽工厂,还说大烟囱带来了盛世;另一派则暗讽批评,认为工厂破坏了山水田园。

  工人们虽然辛苦,但还不算太离谱。

  随着用原始方法提炼石油,煤油和沥青都已经诞生。但现在开采量还比较少,而且远在四川、陕西等省,煤油价格到了江南比较贵,资本家可舍不得让工人点着煤油灯上夜班。

  煤气也已经开始使用,明代工匠就知道如何制取焦煤,副产品煤气的利用自然而然。

  但煤气灯非常危险,已经毒死几十人。现在都不敢在屋里用了,即便使用,也会提前开大窗,大家正在研究如何让煤气灯变得安全可靠。

  李聪望着远处的黑烟,突然感觉有些迷茫。

  时代发展太快了,每年都有新东西出来,很多人因此感到无所适从。越是知识分子,这种感觉就越强烈,熟悉的环境渐渐陌生了。

  特别是那套传统观念,越来越遭受质疑,程朱理学的宇宙观,已经无法解释新世界。

  李聪靠在船舷上,自己打着拍子哼唱起来:“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女驸马》的故事,是赵皇帝讲给楚王听的,楚王请人编成小说连载于《楚王文艺》。

  由于精彩离奇的情节,再加上本朝也出了个女进士,这部小说迅速受到各阶层追捧。接着,又被改编为话本,以戏曲和说书的形式二次传播。

  李聪的老家在安庆,从小他就会唱采茶戏,也就是黄梅调的前身。

  安庆在明代是漕粮汇集地之一,借此变得异常繁荣。如今虽然没有漕运了,但繁荣的商业运输,让地理位置绝佳的安庆更加兴盛。

  商业繁荣,必然带来娱乐繁荣。

  起源自黄梅县的采茶戏,在安庆被发扬光大。就像起源自昆山的昆曲,是在扬州被发扬光大一样。

  如今,几大剧种争奇斗艳。

  采茶戏在安庆异军突起,已经正式命名为黄梅腔。

  青阳腔继续壮大,被徽商们带到各地,这玩意儿是另一个时空的京剧前身。

  昆腔(昆曲)继续在江苏和浙江流行。

  而江西的弋阳腔,拥有一堆勋贵戏迷,已霸占南京戏曲界半壁江山,因此又被称为“京腔”。

  两岸田野,随着黄梅调消逝,新的景色映入眼帘。

  一艘驿站的快船,运送着文书、刊物和信件,渐渐从官船后面追上来,继而完成反超,风帆的影子渐行渐远。

  李聪突然开始追忆汉唐,那时候也是盛世,汉唐百姓该有怎样的生活呢?

  李聪不愿生活在汉唐,因为他是个四眼仔,没有眼镜就丢了半条命。

  又过两日,终于抵达南京。

  李聪带着公主和哈萨克使者,在繁忙的南京码头登陆。

  吉别可自从在大运河登船,就一直没下来过。此刻骤见如此巨城,直接愣在那里,其他的哈萨克人,也都傻乎乎举目四望。

  这种情况,每年都会发生,南京百姓早就习惯了。

  但这次不同,因为吉别可生得美貌异常,周围的百姓都不由自主看过来。

  哈萨克少女,一般不戴盖头,更不会把脸遮得严严实实。

  被这么多人盯着,吉别可有些窘迫,她问李聪:“先生,这里就是南京吗?”

  “这里就是南京。”李聪点头道。

  吉别可心怀忐忑,她听李聪说,皇帝是个大英雄。这虽然让她芳心暗喜,却又有些害怕,大英雄往往威严而不可亲近。


  (https://www.qshuge.com/2938/2938766/723890277.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