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大明小公爷在线阅读 > 第554章 岂止一个惨字能形容

第554章 岂止一个惨字能形容


  “辽东道庄稼歉收和蒸汽机船有什么关联?”李云睿有些不解的说道。

  陈瑄听了李云睿的问话,苦笑了一笑,张开嘴,娓娓道来。

  陈瑄口中的辽东道,也就是现在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主要以辽宁地区为主。

  洪武初年的辽东存在着哈喇张、高家奴、也先不花、洪保保等几股元朝的残余势力,尤其是元丞相纳哈出拥兵数十万,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明王朝。彼时明军已全面占领中原,为了击败纳哈出、哈喇张、高家奴这些人,朱元璋拟定了从海路夺取辽东半岛的战略。

  洪武三年,朱元璋命断事黄俦“赍诏宣谕辽阳等处官民”,如不投降,明军将大兵压境。在明军强大的震慑之下,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于洪武四年“以辽东州郡地图,并籍其兵马钱粮之数”,从海路遣使归降。

  纳哈出见刘益投降明廷,立即出兵,准备讨伐刘益,朱元璋得知纳哈出将南犯的消息后,深感事态严重,派遣马云、叶旺率领明军,由山东登莱渡海北上,直抵狮子日(今旅顺口),迅速占领辽东半岛南端,屯兵金州(今辽宁金县),与纳哈出大军对峙,后来又陆陆续续送来了十多万士兵,击败纳哈出、哈喇张、高家奴等人,将辽东纳入版图。

  彼时辽东地区地广人稀,经济非常落后,百姓大都以打猎为主,不事农业生产,突然增加了十多万人,给养供应成了大难题,后来朝廷开始从山东登州运送军需物资到辽东,这条路线称之为登辽海道。

  无数的粮食、棉花、布匹、兵马,还有百姓,延绵不断地运送到了辽东,朱元璋册封宁王朱权、韩王朱松(未就藩)和辽王朱植分别驻扎大宁、开原和广宁,才使得朝廷对辽东进行了有效掌握。

  因为辽东所有军需物资大都从山东运送,士兵和百姓大都是山东籍,所以朱元璋将辽东划入了山东布政司,没错,明朝初期,黑吉辽等地是属山东地界。

  在洪武二十九年,前军都督府佥事宣信运送了八万士兵,中军都督府佥事朱信运送了七十万石粮食去辽东,成为靖难之役前的最后一次运输。

  靖难之役起,驻守辽东辽王朱植采取了谁也不帮的策略;韩王朱松因未就藩,旗下三卫无人统领,也是听调不听宣;而宁王朱权被朱棣用计软禁,旗下三卫被朱棣纳入麾下。

  建文帝一怒之下,就停了辽东的物资供给。

  辽东等地就只能依靠自己了,好在朱元璋当时采取的是屯田制,士兵除了打仗、守城,还要种地,经过洪武朝二十多年的开荒种地,也有些存粮。

  有人会问了黑吉辽这些地方,都是黑土地,种地肯定是高产,为什么不能自给自足呢?

  首先,那个年代开荒就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没有机械,纯靠手工,效率非常低下;其次,辽东地界上有很多蒙元残余势力,明军种好粮食,蒙元军队就来打劫一把,搞不好都是资助对方了;还有一点,就是要洪武朝大部分时间,士兵和迁过去的百姓,都在筑城。

  辽东百姓和士兵,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渡过了难熬的靖难之役。

  朱棣一上台,将辽王朱植改封荆州,宁王朱权改封南昌,将辽东之地归到兀良哈三卫旗下,辽东数十万将士和百姓,成了朝廷的弃子。

  站在朱棣的角度上看,这没什么错误,毕竟,山海关以内才是大明的重中之重,他刚上台,主要是理顺内部,防止建文余孽起来反抗自己。兀良哈三卫,在靖难之役中是自己的坚定支持者,前前后后送了近十万人马作战,否则朱棣也不会跟朝廷近百万大军,死磕四年而不倒。将辽东之地送给兀良哈三卫,算是酬佣!

  但朝廷和兀良哈三卫之间是羁縻政策,而不是统属关系,简单来说,兀良哈三卫认可大明朝廷,但大明朝廷不能对兀良哈三卫之内的事情指手画脚,类似于后世的区域自治。

  现在,朱棣利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内部关系理顺了,就想起了辽东军民,招来人问了一下辽东军民的近况。

  兀良哈三卫本来就是蒙古后裔,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对于如何治理地方,毫无经验,于是就任由辽东军民,自由生长,出了事也不管。

  本来辽东就苦,朝廷和兀良哈三卫不管他们,再加上这两年辽东气候非常恶劣,粮食产出非常少,要不是辽东地区有很多天生地养的动植物,辽东军民就得饿死在辽东了。但是吃可以打猎物、挖木耳、挖菌菇,穿就成了大问题。

  总之一句话,辽东军民过得苦不堪言。

  朱棣听了之后,下令重启登辽海道,向辽东运送物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登辽海道运输的物资,大都取自山东和山西两个布政司,但这两个地方,在靖难之役中,已经被打烂了,尤其是山东。

  先是滹沱河战役,耿炳文兵败,败兵洗劫了一把山东;紧接着,李景隆兵败,几十万大军又嚯嚯了一把山东;后来在德州,李景隆收拾败军又跟朱棣大战几个月;然后铁璇在济南府跟朱棣硬刚,平安在东昌府跟朱棣大战,大小数百场战事,愣是把山东给打了个千疮百孔,百姓死的死、逃的逃。

  好不容易朱棣上位了,百姓稳定下来,朱棣又发布了一个政策,对河北、山东百姓进行加赋,原因很奇葩,因为在靖难之役中,河北和山东百姓支持过朝廷军队,抵抗靖难大军……

  身为百姓,有的选择吗?

  朝廷军队怎么说那都是正牌子的军队,靖难大军是反贼,是叛军,谁放着正规军队不支持,去支持反贼?

  本来想回山东安家落户的百姓,一看这个政策,直接跑了……

  于是乎,山东人口骤降,粮赋也骤减,收上来的赋税寥寥无几,想支应辽东,山东布政司的上下官员只能用“呵呵”两字来回复朱棣。

  没得办法,朱棣只能另想他法,他打算从太仓和南京运输物资到辽东。

  从太仓和南京运输物资,这不是朱棣首创的,首创人是他爹朱元璋,因为大明的粮仓在江南,仅靠山东一地的赋税,不可能养活辽东数十万军民。

  这次朱棣下旨让陈瑄和宣信两人,率舟师海道运粮赴北京、辽东,其实大部分的粮草都是给辽东军民的,动用的舟船约有千艘。

  大明的船不都是像李云睿乘坐的五千料大船,主力船型都是三、五百料的小型船只,一船拉个几百石、上千石,要拉几十万石粮食、棉花、布匹,没个上千艘根本盛下不来。

  大船在海上航行,尚且平稳;但小船在海上航行,那就是在鬼门关晃荡,轻则倾覆,重则船毁人亡。

  顺利一点,十石粮食能有八、九石到辽东;不顺利,估计也就六、七石,损耗之大,难以想象。

  除此之外,还得看天吃饭。

  参与海运的官兵,“昼则主针,夜则视斗,避礁托水,观云相风,劳苦万状”,岂止一个惨字能形容!

  没办法啊!

  大明的海船,大都靠风帆,秋冬时节,大都以北风为主,想渡海北上,难于登天,只能趁着春夏之际,东南风起,开始转运粮草。然而这个时候气候多变,还时不时的有台风……

  人力终不能和天相抗衡!


  (https://www.qshuge.com/2935/2935295/88995007.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