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穿成女主丫鬟后我躺平了免费 > 第104章 独自生活的第四十二天

第104章 独自生活的第四十二天


顾见山写信少,  姜棠猜他又在打仗,朝中的事她不清楚,更没人跟她说。自从安阳说过小心铺子里的客人之后,  大多时候见到眼熟的官员,  都会说上头没位置了。

        那些人倒是不恼,  有地方坐就行,  不过一楼人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能像在包间里那样畅所欲言,所以说的都是闲话。

        姜棠偶尔听过,没什么有用的,  以至于她对朝中之事一概不知,只靠着书中还记着的内容。

        可现在发生的事又变了不少,她记得东西已经不作数了。

        顾见舟还在滇南,这会儿正是汛期,  姜棠记得原书中今年顾见舟才去滇南治水,而今比书中多了赈灾一事,  这已经是顾见舟第三次去滇南了。

        书里朝代更迭应是在明年后半年,  姜棠记着是秋日,  那会儿天冷,  侯府出事,写的很是萧瑟,离现在不过一年多。

        她能做些什么。

        最后继位的人到底会不会发生改变姜棠也不知道,  世事难料,  毕竟已经有许多事发生变化了。比如她的命运,  还有陆锦瑶顾见舟……顾见山的命运也在改变。

        原书中这个时候“她”已经死了,  顾见山这会儿应该还没定亲。

        有时,  姜棠会庆幸,自己没变成别的院子的丫鬟,更没变成月娘许氏。

        无论如何,朝代更迭都无法避免不了,她只记得皇子相争,最后六皇子继位。而如今的皇帝年纪不小了,恐怕也觉得力不从心。

        安庆帝天暖和之后身体好了不少,五月份时,因为吏部尚书请立太子,他只问了一句,后面就消停了。

        不能说是消停,而是无人敢问,生怕安庆帝再问一句觉得谁为太子合适。

        这是得罪人的话,当着朝中大臣的面说哪个皇子更适合做太子,倘若继位的不是这位,那日后免不了被穿小鞋。

        安庆帝对几个儿子私下拉帮结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他当初也是这么过来的,每一步都走在刀尖上。

        年纪大了,对当初的事已经淡忘了,只记得他的兄弟们只剩一个一母同胞的安王。

        但两人相差十几岁,他继位时安王不过十三。这都过去了二十多年,安庆帝摸了摸身下的椅子,这把椅子他也坐了二十多年。

        越老越舍不得,而如今几个长成的儿子都盯着他这把椅子,无论是把心思写在脸上的老五,还是装作不在意的老六,还有其他几个小的,都对他的位子跃跃欲试。

        父子之情淡薄,兴许哪天为了这个位置把刀对着他。

        安庆帝忽然想起已经不在了的明贵妃和四子,心中不免又有些感触。

        事到如今,他能做的就是为御朝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父子之情不必期盼,毕竟为人父,他做的也不好,只给御朝选一个好的皇帝,有仁心有手段,日后能对他的兄弟们好一些。

        为此,安庆帝愿意多做一些,给他一块垫脚石,再为他铲除后患。

        立太子的事一直搁置,秦王开始嫌吏部尚书多嘴说那句。

        若是当初说了立他为太子,是不是如今已经坐上太子之位了。

        谋士让他不要急,行差一步,就是满盘皆输,古往今来,有哪个争储的输家有好下场的,总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秦王闭上眼睛,嘴里喘着粗气,前阵子,父皇把滇南的事交给了赵禛。

        赵禛去了滇南。

        滇南去年水患,他也曾去赈灾过,但后来工部的人又去滇南待了许久,赵耀就没再管过这事。

        今年五月份,滇南各地又报水患,但灾情比去年好了许多,治水已见成效。

        这个时候再去滇南,是以皇家的身份去,彰显皇恩。

        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能巩固皇家威严

        了,是皇家下令治灾,才能滇南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后面的从滇南运菌菇过来卖,也是他父皇下令。

        顾见舟费劲力气才带回来一点,姜棠想法子买,但一次买的也不多。

        但安庆帝一声令下,就有皇商去做这些事,让百姓感恩载德。

        秦王心里冷笑,都是儿子,怎么就如此偏心。

        他现在觉得当初农桑礼祭天,礼品出事,并非赵禛所为。

        他那时以为是赵禛,几个兄弟中唯有赵禛跟他年岁最接近,最有机会坐上那个位子,后面的皇子要么年纪太小,要么能力不足。

        不仅是他,连他手下的谋士都以为是赵禛。

        因为礼部无实权,赵耀并未安排人进去,后来礼部尚书因此事革职,替他顶了罪。

        明明不是他的罪过。

        他觉得获益最多的是赵禛,可再想想,在那之后朝中无人再说立太子一事,赵禛并未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

        会不会是他父皇做的。

        让亲子被天下百姓嫉恨,以巩固自己的皇位。

        赵耀回想安庆帝说的每句话,都觉得别有深意,不像提点,更像是警告。

        那赵构呢,也是他父皇授意,顾见山才有胆子设计皇子。

        赵耀比以往都要平静,若是以前,想到这种事,心里会狂跳,会害怕,如今却是半分也无。

        心里仅剩的那点对安庆帝的孺慕之情,也慢慢消磨殆尽。

        赵耀想,这不怪他,是父皇逼他的。

        若是早看重赵禛,何不早立太子,为何要让他做踏脚石。

        让赵禛去滇南,滇南有谁,有顾见舟。治水一事几乎是他亲力亲为,他父皇是把顾见舟交给了赵禛。

        他不想步赵构的后尘。

        想当初明贵妃多受宠,明国公府一家多体面,最后还不是死了。

        他不想这样,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赵耀一件事一件事地吩咐下去,只要布置妥当,就能万无一失,而今要做的才是等,等那个最好时机。

        朝中事物变化错综复杂,永宁侯嘱咐了郑氏几句话,让她规束家中。

        朝中风向要变了。

        郑氏愣了愣,“见山那边可有事?”

        永宁侯道:“最不用担心的就是他,他驻守西北,独来独往最好。你想,任何做了对百姓不利的事的人,都是朝廷百姓的罪臣。”

        四皇子出事后,无人敢动西北。

        永宁侯如今愿意和郑氏说朝廷的事,一来他不能和别人说,自己憋在心里也难受。二来,他说了,郑氏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永宁侯猜测,未来继位的可能是六皇子,也是如今的燕王殿下。

        当然这只是猜测,永宁侯府禁不起大风大浪,也不允许再上另一条皇子的船。

        郑氏微微放下了心,“不是就好,见山一走,姜棠那边恐怕也不好受。”

        在她心里,早已视姜棠为一家人,顾见山走了,她一个人做生意,做什么都是一个人。

        永宁侯倒不担心姜棠,这条路是他们两个自己选的,怎么走也是自己担着。说实话,他虽然与姜棠接触不深,可觉得这女子,比一般人能扛事,胆子也大。

        永宁侯道:“你若担心,就让老四媳妇去看看她,正好老四也不在家中,她们两人还有话说。”

        郑氏差点被气笑了,听听这是什么话,什么叫正好?感情两个孩子离家,他是一点也不担心。

        郑氏道:“你这法子不行,既要规束家里人,不能乱说话乱走动,又让阿瑶去见姜棠,这让其他几房见了,心里又不舒服了。”

        郑氏说的是长房,有时她也怀疑是不是自己太过偏心,才让韩氏生出这样的心思。

        不等永宁侯说话,郑氏就道:“要不赶天气冷了,我就装病吧。”

        她身子本来也不太好,生病也说得过去,到时候让长媳来侍疾,也省着她胡思乱想。

        就是担心一点,她本来就看韩氏心烦,朝夕相对,恐怕真被气出病来。

        永宁侯觉得这主意不错,想想没更好的办法了,就点头应下,“那就这样吧。”

        这过了中秋节,天气就凉快下来。

        永宁侯府今年中秋并不热闹,顾见山离开侯府,而顾见舟还在滇南。

        他三月份走的,一走就是小半年,只月月来信。

        云氏还一个多月就要生产了,对这一胎,小心得跟眼珠子似的,平常不出来走动。

        而许氏日日礼佛,活的比郑氏这个当婆婆的还无趣。顾见水心里有怨言,当初因为月娘的事,许氏就跟他甩脸子,不让他去屋里睡。

        最开始他自知理亏,就去书房睡,可这都一年多了,许氏还是这样,吃斋念佛,跟进了寺庙了一样。

        他说起此事,许氏就道:“二爷若是点头,我给二爷纳两个妾,两个不够可以多来几个,但别招惹外头的,不然父亲母亲也不高兴。”

        顾见水气的发抖,事到如今,许氏还在意月娘,“她都去庄子了,睿哥儿也给小娘养着,你还想要什么,你这样置我于何地,宴明堂的丫鬟怎么看我。”

        许氏冷冰冰道:“二爷当初带回来月娘,想过置我于何地吗。”

        顾见水不解道:“都多久了,你为何还记得这事!”

        许氏声音平静,“那时你刚走,瑜哥儿才四岁,哭着不让你走,每天晚上都找爹爹。我盼了两年,盼着你回来,你知道我有多羡慕四弟妹吗,你看我盼回来了个什么。”

        最开始是恨,恨不得把顾宁睿掐死,还有他那个不知检点的娘,恨不得两人一块死了。后来月娘去了庄子,人没了,而顾宁睿那时一岁大点,什么都不懂,让吴小娘照看,事事不敢越过瑜哥儿,她又觉得可怜。

        她和月娘都可怜。

        以至于现在,看见顾见水只觉得反胃。

        她是没有好娘家,不然早就和离了。

        索性郑氏这个正经婆婆对她不错,几个妯娌也不是多事的,为了孩子,她能再忍忍。

        顾见水颓然地坐到椅子上,“奉玲……”

        许氏:“别叫我名字。”

        顾见水是真的后悔了,他那时是管不住自己。

        只是后悔也晚了。

        许氏道:“朝中的事我不管,但家中爹娘嘱咐过,我希望你把话记在心里,别到时拖累我和孩子。”

        许氏有一子一女,院里还有个庶女,再加上顾宁睿,人不少。

        本该是最热闹的,结果却是最冷清的。

        顾见水点了点头,“我知道,不会做错事的。”

        坐了一会儿,他就从屋里出去了。

        许氏松了口气,去看了看女儿,又去看了看瑜哥儿,庶女还有顾宁睿她素来不管,她也是唯一一个不盼着分家的。

        吃用都是公中给,分家了免不了和顾见水朝夕相对,膈应的慌。

        二房如此陆锦瑶也有所耳闻,但她做弟妹的事怎么好劝这个。

        前几日顾见舟写信,除了问她和昭哥儿,还说最近朝中风向不好,可和平阳侯府说说,行事稳妥一些。

        许是为官者对这些动向都敏锐,顾见舟是看燕王殿下来滇南了。

        燕王与百姓同吃同睡,事事亲力亲为,纵然今年也有地方有灾情,可这番下来,无人再有怨言。

        朝中把能做的都做了,无论是赈灾还是救灾。

        顾见舟在滇南已经待了五个多月,这个时候让燕王殿下过来,对

        他态度良好礼贤下士,值得人深思。

        陆锦瑶看着信,愣了好一会儿。

        她给平阳侯府写了信,让娘家行事谨慎些,切莫和几位皇子有过切的交往。

        但信里并未提及任何一位皇子,书信也不安全,很可能成了别人利用的把柄。

        而顾见舟写的家信,陆锦瑶直接给烧了。

        她看着窗外叹了口气,这秋天又来了。

        她突然想到了姜棠,去年就是这个时候吧,姜棠离开永宁侯府,转眼都过去一年了。

        又过了几日,九月初八,正院南香一脸急色地过来,说郑氏病了。

        陆锦瑶着急起来,“病了,可请了府医?”

        南香:“南雪去请府医了,奴婢来各院传话。”

        陆锦瑶道:“可去了宴方堂?”

        南香道:“还没有,夫人说三娘子月份大了,不必惊动。”

        陆锦瑶道:“那不必过去,各院丫鬟都盯紧了,我先过去看看。”

        陆锦瑶先去旁屋看了看昭哥儿,然后才去正院。

        她到的时候府医刚给诊完脉,说是风寒,先开了两贴药,慢慢吃着。

        陆锦瑶松了口气,天一冷,换季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她想留下侍疾,却听郑氏道:“昭哥儿还小,你回去吧。”

        这意思是只留韩氏和许氏。

        侍疾无非是喂药,过来做做样子,累活都是丫鬟们做。

        去年郑氏生病,是姜棠来的,那会儿郑氏吃不下东西,是姜棠一点一点喂药喂饭。

        后来还因为这事对四房另眼相待。

        韩氏这回事事亲力亲为,才体会到侍疾的辛苦,她盼着婆婆的病快点好,可就是拖拖沓沓。

        好不容易好几日,又病了,她刚歇下来又要去侍疾。

        连管家的事都慢慢交到了陆锦瑶的手里。

        一开始韩氏还没发现,是偶然一日见韩余清去后院,不,应该说是去宴几堂。

        一问才知道,顾见舟要回来了,府中要准备家宴。

        韩氏一阵恍惚,她手上还有药味,是去正院的时候沾上的。

        郑氏不喜欢喝药,往往都是喂好半天才喝一口。喝两口就恹恹地挥挥手,让她回去。

        但明明已经喂了好久,喂饭也是,根本吃不下。

        韩氏笑着让韩余清快去宴几堂,别耽误正事,转头脸就冷了下来。

        不对劲,太不对劲了,就好像郑氏是故意这么做,让她把府上的权利都交出去。

        韩氏心里一寒,被冷风吹过心口更凉,她拢了拢衣服,冷着脸回宴安堂了。

        韩余清今儿了宴几堂,请示了几件事就出来了。

        出门时,四娘子说他做事越来越稳妥了,假以时日,必能独当一面。

        韩余清承情道:“是四娘子教的好。”

        陆锦瑶就笑了笑,等韩余清走后,又处理了点别的事,一看就是半个时辰,看完之后看还没到正午,让怀兮备车,她好去趟火锅店。

        火锅店租期马上满一年,东家不准备租了。也不知是觉得火锅店生意好,还是怎么着,不过当初签的就是一年,到期退租也是应当的。

        十月份姜棠就开始找新铺子,火锅店赚的多,她想着去一个热闹点的街道。

        每月租金多了三倍,八十两银子,照样是押一付三。

        先做装潢,然后月底慢慢搬过来,不过肯定得耽误几天生意。

        这天一冷,吃锅子的又多了,状元煲依旧好卖,无论是刮风下雨都有客人。

        新铺面大,也是上下两层,这回装潢姜棠想好好弄弄,桌子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人坐的四方小桌,还有足够四人坐的大桌。

        椅子不是

        长条凳,而是找木匠打的带靠椅的凳子,又找绣娘织了靠垫和坐垫,颜色一样,又带着花纹。姜棠不会织,不过觉得绣娘织的极好。

        桌上没放桌布,但买了瓷瓶,放了点干莲蓬和棉花,放的也不多,摆在桌上颇有意境。

        还给客人备了小手炉和热水,桌上放着菜单,省着有客人不愿意人服侍能自己点,若是想叫人点菜喊一声就行了。

        也是十分方便。

        新铺子装潢这阵子,姜棠几乎都住这边了。

        陆锦瑶过来时眼中有一瞬间的惊诧,这比上次来时好看了不少,屋里很明亮,不点灯都亮,窗子也格外大,四处通风,加上在屋里吃的是锅子,热气腾腾的,就算开着窗也不会冷。

        只是屋里还堆放着不少杂物,显着有些乱。

        做工的木匠师傅认识陆锦瑶,知道这是铺子的小东家,直接指路,“东家在后头。”

        陆锦瑶点了点头,然后绕过杂物去后院。

        后院宽敞,一口井,屋子也不少。

        姜棠住了一间,里面放着炉子,窗户和门都开了条缝。

        听见敲门声时姜棠正在看图纸,不仅有铺子的图纸,还有未来小吃街的图纸。

        小吃街还没打算建,如今也只是未雨绸缪,先过过眼瘾。

        见陆锦瑶进来,姜棠站了一下,“陆姐姐!”

        陆锦瑶让怀兮留在外面,“过来看看铺子,顺便跟你说点事儿。”

        换铺子陆锦瑶没再投钱,她有时过来帮忙,不过侯府事多,几乎全堆到她身上了,也没什么空闲。

        姜棠给陆锦瑶看装潢的图纸,“快竣工了,快看看再提点意见。这儿的位置好,旧铺子很多客人问什么时候开业。那边房东日日来催,偶尔还想去后厨,白薇都给拦下了……”

        说到白薇,姜棠语气微变。

        白薇九月份的时候从侯府赎身了,因为这事儿她家里人还来闹了一次。

        白薇爹娘是平阳侯府的奴仆,女儿做陪嫁丫鬟在两人看是极其体面的事,就算白薇现在不往家里拿钱,那也够老两口挺直腰杆给儿子筹谋了。

        两人根本不乐意白薇赎身,只不过那时她已经赎身了,再闹也没用。

        这么就相当于跟家里关系断了,白薇爹指着她骂,骂的贼难听。

        不过白薇没往心里去,本来对她就不好,有什么好难过的。

        就是她攒的银子有三百多两,不够买宅院,姜棠就让她来铺子帮忙了,每月工钱按底薪提成算,做得好赚的多,做的不好赚的少。

        都是干活,唯一不同的是没有卖身契,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走人。

        姜棠也没因为从前认识就给她多算工钱。

        白薇也不用,虽然人在姜棠这儿,可也在想别的出路。她见铺子里有个小孩儿,十三岁,就已经能天南地北的跑生意了。

        刘大郎给姜棠带货的时候会自己雇辆车拉点盛京没有的东西回来卖,赚的也不少。

        白薇出来没多久,先把东西置办全了,然后再慢慢想生计的事。

        陆锦瑶对这事儿并不在意,白薇走后,佩兰和静墨成了二等丫鬟,正院又来了两个新人。

        这群丫鬟们总有一天都会走,要么成亲了去别的院子,要么赎身了,过自己的日子。

        陆锦瑶也不会因为白薇来姜棠这儿就觉得心里不舒服,“旧铺子那边得小心点,可别你走了,东家自己挂个招牌,再开一个新铺子。”

        姜棠觉得也不是没有可能,铺子里桌子椅子都是东家的,当初铺子开的急,也没像现在这样好好装潢,还真能直接再开一个。


  (https://www.qshuge.com/2930/2930768/3493509.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