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小说最新章节 > 第二百七十一章:下一站,南京!

第二百七十一章:下一站,南京!


  马蹄“嘚嘚”踏在石板路上,两名老者也许是太老了吧,走的太慢,跟在人群最后,看着远去的皇帝,老泪纵横。

  骑在马上的朱由校,一身明黄色轻甲,腰间挎着帝王剑,望着这位年轻的君主,许多人都是感叹,大明要中兴了。

  这是实实在在民间的愿景,就因为他们亲眼见到了皇帝在凤阳这两天的所作所为。

  宿州灾荒,朝廷发下来的二十万银款被贪了十八万,余下那两万两也被层层盘剥,到了穷苦百姓手上,往往只是半碗掺和着砂土的稀粥。

  陈策骑在马上,也是不自觉挺直了腰板,没说的,这种百姓自发伏跪送行的场面,实在是太过壮观。

  刘元斌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见这场面,胸中好似燃起了熊熊烈火,为自己是勇卫营的皇帝亲军而自豪。

  骄傲是有的,这个年纪的青壮,要是没点冲劲儿,岂能建功立业,富贵荣华?

  在凤阳这两日,到处都在风风火火的抓人,皇帝祭礼祖庙,反倒成了没怎么提及的“小事”。

  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次抓人民间没有乱,老百姓往往只在一旁看着,拍手叫好。

  那些往日横行不法的地方豪强,十有八九都落了网。

  皇帝的身影渐渐远去,但是勇卫营骑兵的队伍还在自南门缓缓出城,后面步兵的队列更长。

  百姓们东一句西一句的,慢慢聊了起来。

  说来倒也怪,往日东林君子们众正盈朝,饭也吃不饱,豪强们一样横行不法,士子们地位超然,一个个俨然都是小地主。

  普普通通的士子,就连衙门的官差都惹不起,弹压不了。

  现在魏阉权倾朝野,到处滥杀无辜,将盈盈君子们杀了个片甲不留,可这朝政却是渐好。

  辽东那边,建奴两年未有存进,毛文龙深入敌后,登莱和天津的物资源源不断,也联络朝鲜站稳了脚跟。

  九边一带,积欠的军饷都逐渐补发了,每月的饷银也没再传出来拖欠,就连直隶、山东一带,都在诸部补全历年饷银。

  这事情不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吗?

  明明新科进士卢象升那批人,一个个都是素有才能的年轻后辈,江南一带的士子们,却说朝廷取仕不公。

  看起来,东林群贤不见得是真贤,朝堂上那些所谓的阉党,也不见得都是祸国殃民的秦桧。

  不论百姓们有多舍不得,皇帝的队伍终究还是往南去了。

  走后,留下的是一个上层重新洗牌,赈灾银款真正能落实到小民百姓头上的中都凤阳。

  就连街上那些耀武扬威的厂卫们,百姓也不怕了。

  这些人,可是治理那些豪强的先锋啊!

  ......

  南京,这时候的本地人,更习惯叫它金陵。

  南城有一处盛大庭园,是抚宁候朱国弼的府邸,用他最心爱的二夫人张玉的姓氏为名,比起魏国公的府邸来,也是毫不逊色。

  北地寒风呼啸,把守关门的将士们正被冻得面庞通红,中原一带,连年干旱,蝗灾迁徙,流民遍野,每日间饿死的人,无以计量。

  江南仍是一片的歌舞升平,好似仲春时节,满园花开草长。

  青青柳丝织出一片轻烟,烂漫桃花有如团团红云,山石溪水都被染上一层粉红。

  清溪上漂浮着娇嫩的桃花瓣,在院中曲折萦回、婉转流淌,忽而穿过玲珑石山,忽而绕过古朴草亭,到桥下汇聚成一汪清池。

  池水如镜,映出庭院中的亭台楼阁、绿柳红桃,也映出草亭中凭栏而立的朱国弼与李三才。

  朱国弼一身紫色绸袍,李三才则穿着时下士子们常穿的直领蓝衫,夹里对襟,俩人年岁都不小,早没了年轻时的盛气凌人。

  朱国弼,是靖难将领朱谦的七世孙。

  万历年间,因祖上荫福,袭封抚宁侯。

  天启元年,魏国公徐宏基以疾辞去勋臣守备一职,受勋臣举荐,朱国弼得领南京中军都督府,掌守备事。

  没过几月,杨涟赌气请辞,却阴差阳错被天启皇帝准许,满朝文武咸为其请愿,朱国弼刚刚做上南京守备,也上疏为杨涟鸣冤。

  朱由校当时的做法,是直接躲到南海子,压根连看也没看,这些奏疏自然全都落到了魏忠贤的手里。

  起初,魏忠贤处于风口浪尖,自然不能大肆报复。

  后来朱由校亲征,留魏忠贤在京主持政务,在这期间,魏忠贤开始旧账重提,按名单报复那帮曾为杨涟请愿的东林党人。

  朱国弼因当时那一份奏疏,被魏忠贤剥夺岁俸,他屡次上疏,全都入如浩海,杳无音讯。

  很明显,要么皇帝根本不知道魏忠贤在京的所作所为,要么就是心知肚明,但是在故意纵容、默许。

  无论哪个情况,都不是朱国弼所期望的那样。

  他出神地望着自己与李三才在水中倒影,说道:

  “唉!皇帝来金陵了…”

  李三才闻言,心头一沉,飞扬的神采收拢一些,低声应道:“是啊,抚宁候想必也听说凤阳发生的事了吧?”

  他万历二年考中进士,初就被授为户部主事,这个起点可谓许多人可遇而不可求。

  卢象升这种人才,朱由校钦点的天启二年榜眼,现在也就是个翰林院编撰,李三才一进来就是户部主事,没托关系谁信?

  原本,李三才也准备大展拳脚,有一番作为。

  但就是因为当时太过年轻气盛,替某位被弹劾的东林大佬说了句话,就从京师被贬往地方。

  地方上那一阵子,说实话,倒是成就了李三才。

  那些年,李三才各处去走,明面上的政绩一直很突出,也曾在南京为官,在某青楼结识还没有袭抚宁候爵的朱国弼,两人一见如故,关系格外亲近。

  也正是因为李三才,朱国弼觉得东林党都是他这样的人,开始主动结交东林党人。

  李三才这个人,实际上就是令万历皇帝头疼不已的党争的起点。

  当时,李三才由于很会包装自己,俨然成了东林党的中坚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林党人对他入阁辅政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当时的执政党,是方从哲为首的浙党。

  浙党自然不愿意让一个东林党入阁,对自己形成威胁,就开始想方设法破坏李三才有才能的大贤人设。

  再加上万历皇帝实际上也知道东林党人都是个什么货色,明着没说,但就是不表态。

  本来,万历皇帝是想让东林党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别再总想着把自己人推入内阁主政。

  可谁也没想到,这次东林党打定主意,一定要推李三才入阁,同执政的浙党势同水火。

  这一来二去的,一直持续到今日的党争也就形成了。

  先是执政党浙党败退,泰昌轻信东林,导致天启初年东林众正盈朝的局面,再又是朱由校推出魏忠贤,阉党崛起。

  这三十年的党争,东林党清算过其它党派,阉党也几次血洗东林,死了不知多少人,罪魁祸首李三才虽然早就被罢官了,可一直活得逍遥自在。

  他的东林大贤人设,加上如今朱国弼在南京的地位和权势,没事儿再讲讲学,发展一批信徒,小日子简直堪比土皇帝。

  可是皇帝南巡下一站就是南京,这小日子要快乐不起来了。


  (https://www.qshuge.com/2871/2871295/560448419.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