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贞观俗人最新文章 > 第1286章 诏成

第1286章 诏成


  “老臣斗胆问陛下,秦三郎乃先皇临终钦命的顾命首辅,于大唐更是功高勋著,如今先皇驾崩不过月余,此时辞相离去,天下人会如何看?”

  贞观殿。

  长孙无忌很不客气的问皇帝外甥,吹胡子瞪眼。

  “非朕之意,乃秦公坚辞也!”

  皇帝坐在那里,对愤怒的舅父并不畏惧,云淡风轻的答道。

  对于这样的回答,长孙无忌当然不能接受,他今日开始也被皇帝弄的有些被带节奏,觉得秦琅过线了,可谁想到年轻刚继位的皇帝外甥才是那个过线的人。马上回过味来的长孙无忌,自然得要来跟皇帝争一争。

  实是皇帝表现的太过明显。

  秦琅可是圣人临终前钦立的顾命首辅,先皇驾崩后,秦琅这一个月来做的可没有半点差错,在泰山向禁军将校宣读遗诏,让大家拜见太子,然后秘不发丧,迅速拥太子返回洛阳。

  第一时间控制东都,然后拥太子柩前即位,再到这个月来的各方面安排,都是表现的可圈可点。

  可以说真正的定策拥立大功。

  天子不仅不感谢,居然还这么急不可待的要赶秦琅走。

  “圣人若无此意,秦三郎虽无意朝堂,但也起码还会在朝中再留守两三年,再扶圣人上马走一段时间的。”

  “事已如此!”李胤只是冷冷回道,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秦琅辞相离朝这件事情上,他并没有打算退让。

  至于天下人如何看,李胤并不太在乎。

  长孙无忌气的甩袖而出,脸都气黑了,他没想到李胤这才刚当了一个月皇帝,居然就如此。

  “阿舅慢走!”皇帝对着长孙气匆匆的背影居然举起茶杯,面带着微笑道。

  等长孙无忌的背景消失在殿门口。

  皇帝让内侍唤来了翰林大学士李百药。

  “拜太傅长孙无忌为检校尚书令,并主持中书、门下二省事,赐实食封通前共三千户!赐铸钱炉三炉!”

  “宗正少卿长孙冲,迁秘书监!”

  “长孙涣授鸿胪少卿,封上党郡公!”

  “长孙濬授常州刺史,封安康郡公。”

  “长孙淹授虢州刺史,封安城郡公!”

  “赐太傅钱十万贯!”

  翰林大学士李百药提着笔,听到皇帝口述的内容,有些欲言又止。

  这位做了一段时间翰林院大学士,对这位新皇帝也算有些了解,即位后的皇帝明显比之前为太子时,更加锋芒毕露。

  “大学士可是今日身体不适,要不朕另召其它翰林学士前来待诏?”

  李百药想了想,还是一边提笔开始拟诏一边回答说谢圣人关心身体很好。他知道他劝不了这位新皇,内心也并不太想劝,因为一把年纪的李百药很清楚,自己若是开口劝说,估计明天也就跟秦相公一样被赶出朝堂的下场了。

  诏成。

  李胤接过瞧了瞧,满意的点头。

  “大学士的文才了得,朕喜欢。”

  召来内侍,让他安排人去赵国公府传诏。

  “当年先皇建立翰林院,从中书舍人手中分出这草拟内制之权,让翰林院草拟册后、立储、拜相封侯,任免将相、号令征伐,即方便快捷,更能保守机密,确实是圣明。”皇帝笑着道。

  这要是在过去,任免将相等所有正式诏令,都得出自中书舍人之手,中书草诏门下审议,若是皇帝的诏令让中书省觉得不合适,他们完全可以拒绝草诏,甚至就算中书舍人草诏了,门下省也可以封驳拒绝。

  而不是如现在这般,这种重大的诏令之权,分到了翰林学士院中,根本不需要再经过外朝了。

  细究起来,其实如今的翰林学士院,类似于汉朝时的内朝。汉代分内外朝,外朝自然是丞相领导的百官了。而后来又发展出内朝,侍中、常侍、散骑常侍、黄门侍郎等一堆内朝官。

  甚至后来中书、尚书、门下诸省,其实也都是从这内朝演变出来的。

  内朝渐夺外朝宰相之权,而经过魏晋南北朝后,演变成了三省六部的体系,但这个三省六部体系其实也不稳固。

  在贞观朝,就已经迅速的变化,隋朝、和唐初时的尚书省独大,变成了中书和门下省合流,政事堂凌驾三省之上。

  过去三省分立,到政事堂的集权,既是相权的分割,却又是外朝的集中,李世民是千古一帝,对于权力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他一边以他官加衔入政事堂,形成政事堂群相制度,打破三高官官为相的旧例,一方面却又通过建立翰林学士院,分走了内制之权。

  皇帝为什么非要把草诏之权一分为二?

  就是因为草诏之权是中书之权,而中书掌握的这个草诏权,正是决策权的关键,皇帝分走内制之权,等于严重削夺了政事堂宰相之权。

  特别是这个内制权掌握的还都是将相任免、册后立储、封侯授封、号令征伐这样重要的草诏权,而中书舍人保留的是三品以下官员任免,以及一般事务的草诏权。

  就如现在,承乾虽然刚当上皇帝,但凭着皇帝向来对翰林院的掌控,他任免宰相等就非常方便了。

  甚至只要他愿意,尚书、都督、刺史、大将军、将军等三品以上官,他都可以直接任免。

  政事堂想拒绝,都没有正当程序,只能谏。

  而不是如武德或贞观初那样,如果宰相不满意,直接驳回封还,甚至根本就不草诏,没有经三省通过,官员们也完全可以不理会。

  皇帝的中旨口谕,尤其是新皇帝的中旨口谕,权威可不高。

  但现在,皇帝发出的是内制诏令,谁敢不从。

  “大学士,朕知道你们翰林院虽就在银台门外,但考虑到也不可能时时随侍当值,所以朕准备任命两位中官出任翰林院使,负责传达联系,如何?”

  翰林学士院有大学士一人,也叫翰林学士承旨,另有学士七人,另有直学士、待制等。

  李百药这个大学士不仅仅是起草诏令,实际上是侍从皇帝,职掌禁中机密,职权极重,因此也被称为内相。相当于以前的侍中或中书令之职。

  翰林院与馆阁殿大学士是宰相加衔不同,这是一个真正的职事机构,不隶属政事堂,与御史台一样是比较特殊的机构,虽说李百药这人有些软,很听话,但李胤依然并不完全信任他。

  毕竟他也是个文官,谁知道会不会跟外朝官一条裤子?

  李胤提出要在翰林院新设两条翰林院使,由宦官充任,说是联络,实则就是监察院事,相当于是派了个监军过去。能够替他更好的掌握翰林院的动向,甚至掌控翰林院。

  李百药想了想,没敢拒绝。

  这位已经八十四岁了,跟早几年病逝的秘书监虞世南是同时代的才子,他的父亲是隋朝名相李德林,据说李百药幼时体弱多病,其祖母于是以百药名之。

  说来也奇怪,打小病弱的孩子,结果却活到了八十四,依然身体健壮。

  他做过隋太子杨勇的太子舍人,东宫学士,杨广时贬出外放福建建安郡丞,隋乱时在李子通、杜伏威等义军中任过官,李渊建唐,配流泾州。

  后被李世民征拜为中书舍人,历任礼部侍郎、太子右庶子等职。

  可以说,这人是一个非常有才学的文人,是数朝名士,但他身上也有许多文人的一种通病,就是骨头有些软,反正这辈子随风倒,依附过很多人,也有点像是个政坛不倒翁,虽说没什么立场,但本事扎实,又没威胁,谁都愿意重用。

  这还是位史学家,有家学渊源,他在其父亲的旧稿基础上,撰成齐史五十卷,为大唐国史稿所用,经秦琅等宰相领衔,官方修订后刊成《北齐书》,成为官史。

  另外他还参与过大唐贞观律,修五礼,并赞成世封制。

  李胤瞧着这个须发皆白跟个寿星公似的大学士,虽然背微驼,但能活到八十四岁还身子这么健壮,确实少有了。

  当然,这人他用的更顺手。

  李胤亲自提笔,写下一道诏令,晋封安平县公李百药为康国公,实封五百户,辽东赐世封地一块。

  李百药望着这道诏令,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领旨拜谢。

  李胤接着又草一道诏令。

  “礼部主客司主客员外郎李安期,从修《晋书》有功,授吏部侍郎,加史馆学士,授安平县男!”

  李安期是李百药的儿子,是个七岁就已经能背诵诗经的神童,隋朝时李百药贬官建安,父子路遇乱军,贼人发现李百药是个朝廷官员后,准备杀死他,李百药跪地哭请替代父亲受死,乱军也不由的感叹其孝心,把爷俩都给放了。

  李安期家学渊源,十分有才华,在唐朝从符玺郎做起,再到主客员外郎,表现出众,还参与了数部史书的编修,尤其是晋书的修订,功劳很高。

  李胤先封李百药为国公,又封他儿子为吏部侍郎,还把安平这个封号给了他,李百药如何不感激。安平既是李百药的家乡祖籍,也是李家数代的封号,如李德林就封安平县公,李百药在唐朝以定平县男起家,后来封到安平郡公,如今加康国公。

  八十四岁的李百药再次拜倒在年轻的新皇面前。

  李胤笑着让他起来,“好好为朕统领翰林学士院,朕从不吝惜赏赐!”

  


  (https://www.qshuge.com/2753/2753878/645997270.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