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吃出线索来了(二)
唐晓棠停顿了一下,开口说道:“你姐夫没事儿的时候爱琢磨些乱七八糟的民间习俗,他是搞餐饮的,对带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有所了解,我是受他的传染也略微知道一些。
他知道我要来包头出差,给我讲了一些这方面的东西。
现在人们所称的包头,是涵盖了一九五零年之后到六十年代前后随着兴建包钢、一机厂、二机厂、202场这些大型国有工业企业,而建起来的昆都仑区、青山区的新包头。
在老一辈人嘴里所说的包头,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东河区,只有老东河区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包头人。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已经是北方地区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水陆码头,商贾云集兴旺繁荣。
当年著名的晋商,都已在包头设立商号站住脚,作为生意兴隆的标志。
因此这里的饮食服务行业也相当的兴盛,南北各地的大饭庄都来包头开设分店,买卖非常红火,这也促成了老包头人在饭馆里面吃饭时相当讲究,口味也非常挑剔。
经营饭店的人既要精研菜品的样式口味,还得要有自己的特色来吸引招揽客人,所以在服务方面也是很下功夫,很多服务员、那时候叫跑堂的或者是伙计,都有自己的绝活儿,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这个被人们称为翠姨的女服务员,刚才她自己说,在这家颐和轩干了二十七年啦,你们算算,那就是说她在八零年左右就在这儿了。
这是一家百年老店,我纠正阿健刚才话里的一个错误啊,它可不是个简单的烧麦馆儿,昨天晚上招待我们的饭菜就是罗局派人从这儿预定下、做好了给送过去的。
你们吃了大半天,没有觉得饭菜的味道确实是相当好的吗?”
聂劲东恍然说道:“我就说嘛,人家分局的厨子可是比咱们小食堂的厨师手艺高多了,半天是从这个大饭庄定的菜呀。”
于刚柱连忙说道:“聂哥,咱们那是食堂,不能像饭馆儿里这样按小炒给做菜呀,那哪儿能忙的过来。”
聂劲东也觉得有些失言了,脸上显出了难为情的神色。
唐支队费心费力把小食堂给搞了起来,明眼人谁看不出来,小食堂能运转起来,全靠人家的老公周志是搞餐饮的,往里面贴补着才不至于断了顿,饭菜的质量比市局食堂的都要高,自己这是说啥呢嘛。
唐晓棠笑了笑说道:“这个我还真是粗心了,回去我得敲打敲打他,让他督促一下食堂的大师傅,把大锅饭做出来小炒的味道,呵呵---”
聂劲东想说两句什么,唐晓棠抬手示意没有必要,她继续说道:“依我推测,这个翠姨有正经师父传承,她在服务员这行里是一把好手,在东河区的饮食服务行业里恐怕也是个名人。
这是家百年老店,翠姨是这家店的老人儿,老点的回头客少不了,她见过的客人无数,加上职业的特点,记人认人判断客人的类型是她的强项,这个刚才通过她跟我们的交流大家应该有所体会了,所以---”
于刚柱一拍桌子,兴奋地说道:“老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照我们的分析,吴小莉被杀一案的犯罪嫌疑人在东河区有固定的落脚点,而且是在和平路以北的的这个区域,颐和轩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这是家百年老店,饭菜的口味很有特色,从分局特意定这里的饭菜招待我们和昨天李局对这家饭店的评价可以推测出来,这个饭店在包头的知名度相当高,人们对这里饭菜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我们要找的犯罪嫌疑人,东河区是他们的藏身之所,基本可以断定,他们不会在这里作案,只会隐藏下来,很有可能还有个正常的身份甚至是职业作为掩护。
民以食为天,美味佳肴没有人不爱的,犯罪嫌疑人在这儿也不需要过于掩藏形迹,弄不好也是会来这家名店打打牙祭的,他们的手里可是不缺钱。
老大,你是想从翠姨的嘴里打听打听这几个家伙来没来过这儿,然后---”
唐晓棠赞许地点点头,拿起架势往椅背上一靠,老气横秋地说道:“孺子可教,看来你是想明白了,嗬嗬---”
于刚柱思忖着说:“老大,你的想法是不错,可是---”
这个时候就听翠姨高声招呼着:“各位留神借光,您几位的烧麦得喽——”
随着话音只听楼梯声响,翠姨快步走了上来。
她的双臂平举,从手掌到小臂以上依次摆放着两溜儿六寸白瓷盘,左面是一盘盘冒着热气、一个个呈菊花状、白灵灵、亮晶晶的薄皮大馅儿蒸烧麦;
右臂上的一溜儿瓷盘里,是一个个烤的外皮金黄酥脆的烤烧麦。
她脚下的步子如行云流水一般平稳自如,仿佛是戏台上的演员在走台步似的踩着步点儿,上身微微后仰纹丝不动,飘到了唐晓棠她们所在的桌前。
跟在她身后一个二十来岁、穿着服务员衣服的男青年小跑着跟了过来,从翠姨的右手和小臂上把八盘烤烧麦小心翼翼的一一拿下摆到的餐桌上。
翠姨不满地“哼”了一声,男青年低着头往后退了两步,就见翠姨用腾出来的右手从左手和左小臂上把八盘蒸烧麦一盘一盘取下往餐桌上摆。
同时她的脚下倒着碎步围着桌子转了一圈儿,在把一盘蒸烧麦放到桌子上时,顺手把把那个男青年散乱放在桌子上的一盘盘烤烧麦和她手里盛着的蒸烧麦的盘子错落摆开。
一圈儿转下来,两样盛着烧麦的盘子在餐桌中围成一个圆圈儿,一盘蒸烧麦过去是一盘烤烧麦,这种摆放开来,客人想选取哪种都非常的方便。
翠姨回头看了那个年轻男服务员,转过头浅笑着对唐晓棠说道:“您的烧麦齐了,请慢用。”
唐晓棠笑着回应:“辛苦啦,您这手法儿可是没几个人会喽。”
翠姨笑的有点儿难为情:“我不行,师父的九九归一到了也没学会,最多也就能来个八方来财。”
唐晓棠是跟着周志现学现卖了两手,翠姨嘴里说的这些她也没听懂,很感兴趣地问道:“噢,你说的这个有啥讲究嘛,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开开眼。”
翠姨对那个男青年说道:“招呼客人要有点儿眼力见儿,别总等着客人招呼,去给添点儿茶水过来。”
男青年连忙答应着提起桌子上的大茶壶,小跑着下楼去了。
翠姨笑着对唐晓棠说道:“这都是早年间的讲究了,现在不兴这个、年轻人们也不爱往这上面钻啦。
我师父讲,他们过去在这颐和轩跑堂的时候,那些在雅间里吃饭的客人非富即贵,讲究多得很。
饭菜上面挑剔的很细就不用说了,据师父说,有的客人在点菜时专门要点活捉绿豆芽和鱼香肉丝这两个菜,掌柜的一听有人点这俩菜就头大。
这听着普普通通上不了台面的两个菜,是在早年间考厨师的时候必需要能做好了的两个菜,只要把这两个菜做好了,那就可以上灶掌勺当大师傅了。
因为活捉绿豆芽考究的是对火候的掌握,欠火了有豆腥气、火大了有焦糊味儿,口感也很差劲儿;
鱼香肉丝考较的是刀工、配料的调配、酸甜口感的把控、勾芡的浓稠比例等等,这道菜做的好,红案上的活儿基本功就算是过关了。
我们这些跑堂的,客人们也是要变着花样儿刁难的,这就逼着我们连会许多种端盘子上菜的手法儿。
这其中最有名的上菜手法就叫做九九归一,细说起来就是一个跑堂的一个人用尺盘(直径为一尺的圆盘)上菜,要一次上十八盘菜。
因为每只手和胳膊上放着九盘菜,俗称为九九归一。
当年在全包头,能使得了这个手法的,只有我师父一个人,他年轻的时候在北京的大饭庄干过,挨了不知道多少打才学会了这一手。
我只从师父这儿学会了八方来财,也就是用八寸盘一次上十六个菜。
师父说我这在女人里面也是不易了,九九归一我学不了,体力和体型都跟不上趟,他这门绝技也断了香火啦。”
唐晓棠看翠姨神情有些黯然,笑着说道:“哎呀呀,你让我来个四喜财恐怕都得弄成个哥俩好,这就管稀罕的了。”
翠姨被唐晓棠逗笑了:“那你们吃着啊,再有过来的支应我一声,我给你们快点儿上。”
唐晓棠招呼让她先去忙,自己在餐碟里调好辣椒、醋,先夹起一个烤烧麦来端详起来。
细看之下她看出了门道,原来这个所谓的烤烧麦是两面都煎过,确实和平城地区的煎烧麦在制作手法上有所不同,煎烧麦是在饼铛里倒少许油,把包好的烧麦底部向下放到饼铛里中火煎制而成的。
她咬了一口尝了尝,味道也有点儿不一样。
煎烧麦有股子生葱味儿,肉馅儿叫起来有些弹劲儿,喜欢的觉得有嚼头儿,可是有的人却感觉不太熟,所以不爱吃煎的。
可是这烤的烧麦就不一样了,生葱味儿几乎是没有,肉馅酥烂,嚼起来不费劲儿还很有味儿,相当有特色。
唐晓棠吃完一个又夹起来一个,她看了一眼盘子里,猛然停下了筷子,脸色阴沉了下来。
(https://www.qshuge.com/2740/2740667/94518860.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