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穿越之细水长流在线阅读 > 102.蒌蒿即芦蒿

102.蒌蒿即芦蒿


一直关注李满囤的谢福在李家粮店卖野菜的第二天,    便就把芦蒿炒腊肉送到了谢子安的饭桌上。

        谢子安家里有暖房菜,    倒是不稀罕绿菜。不过,能换换口,尝个新鲜,    谢子安也是无所谓。

        谢家庄子里河滩上新采来的野生芦蒿,    茎杆纤细,    色泽则是青绿中透着红紫,    搭配上金色的腊肉,    愈加显得鲜嫩可人。

        “这就是芦蒿?”谢子安问谢福:“这菜的色面倒是极好。”

        “比芹菜炒腊肉,    添了份喜气!”

        谢福得到夸奖也笑道:“大爷说的是。”

        谢子安夹起一筷子芦蒿送进嘴里。入口就一口青涩撩人的辛香,    这股香与去岁谢子安早春游湖时嗅到新鲜气息一样,    清远怡人。

        这芦蒿的味道,谢子安心说,    倒是特别——不似芹菜的那股子药味,    这芦蒿的香,倒像是《史记》说的藜藿之美。

        芦蒿除了香味独特外,    口感也特别鲜嫩。谢子安想着他爷牙口还行,    便即说道:“谢福,    这菜你让厨子挑最嫩的芽尖儿做了,    晚饭给老太爷送去。”

        谢福一听,    赶紧答应。

        晚饭,    谢子安果是陪了谢家老太爷一起用的。

        “爷爷,    ”谢子安给老太爷夹了一筷子的芦蒿后笑道:“这是现城里卖的野菜,    芦蒿,    我尝着味道还好,便就给您送了过来,您也尝尝!”

        谢家老太爷,谢峰,抬眼瞧见孙子夹过来的菜,当即笑了:“原来是芦蒿啊!”

        “这菜,早年,我倒是常吃。”

        “这些年,却都没再吃过!”

        “今儿倒是尝尝!”

        夹起菜,老爷子放进嘴里,细品了好一刻,方才笑道:“还是这一股蒿味儿!”

        谢子安闻言,目光转向爷爷,露出一副愿闻其详的表情。

        谢家老太爷谢峰早年家境虽然说不上贫寒,但他爹娘为了供他读书科举,也需要处处节俭——他家曾经每年开春都是顿顿芦蒿以致他吃芦蒿吃得想吐。故而谢峰自高中后就再没吃过芦蒿。

        不想今儿大孙子却寻了芦蒿来给他吃。

        看着熟悉的芦蒿,谢峰忆起往昔,一时间心有所感——几十年弹指,谢峰的爹娘以及他媳妇早已作古,而谢峰自己也由当年的贫家小子蜕变成这雉水县有名的谢半城。谢峰以为他早已忘了当初。但刚刚的那口芦蒿,那股子不变的蒿味,却让他恶心依旧。

        说什么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谢峰心内嗤笑:从人生伊始直到而立,这近三十年累生的个人习气,又岂是后续几十年故意的无视所能消弥?

        可惜早年的他不通这个道理,出仕后只知道一味效仿高门子弟们的行事,由此为人处事就失了根本,落了下乘。

        到底是经过风浪的人物,谢峰心中感慨,脸上却不动分毫。

        想到菜是谢子安送来的,所以不必再问,谢子安一定是觉得这芦蒿味道不错。谢峰把脸转向谢尚,然后夹了一筷子给他,笑道:“尚儿,你来尝尝!”

        谢峰年纪大了,讲究养生。故而他饭桌上的菜,有时候颇让人一言难尽,比如家常的炒鸭蛋。

        但今儿这菜是谢子安送过来的。对于谢子安的口味,谢尚还是放心的。于是,谢尚拿起筷子吃了面前碟子里老太爷给夹的芦蒿。

        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直待咽尽嘴里的食物,谢尚方道:“这芦蒿的味道倒是和芹菜一样,都有股独特的香气。”

        “怪不得唐韩文公有‘涧蔬煮蒿芹,水果剥菱芡’之句。”

        眼见谢尚也不排斥芦蒿,且还能随口说出应景之句,谢老太爷心中高兴——他这生虽是吃不了芦蒿,但他的子孙却是能得其中真味。

        所以他这辈子,不管曾经如何,便都是值当!

        谢峰这生最推崇苏东坡,最喜他那首《定风波》——他年青时喜爱词中上阙“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退仕后则喜欢下阕“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但今天,谢峰思及早起占得那一卦,胸中却重新生出早年念诵《定风波》中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快意。

        “尚儿,”谢老太爷和气地问重孙子:“苏东坡的那首《惠崇春江晚景》,你还记得吧?”

        好强的谢尚可不怕他太爷爷考究他功课。他当下站起身朗声答道:“记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谢老太爷道:“这诗里的蒌蒿就是这芦蒿。”

        “杂记里说苏东坡极爱吃这蒌蒿。每次过咱们省府江心洲都必去吃蒌蒿。”

        “太爷爷,”谢尚质疑:“你咋知道这蒌蒿就是芦蒿呢?”

        “这芦芽也有可能啊?毕竟也有个芦字呢!”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两种都不是啊!”

        刚谢尚想破了脑袋才想出一句“蒿芹”来,他可不服气随手可得的“蒌蒿”就是“芦蒿”。

        老太爷跟前待久了,谢尚早摸透了他太爷爷的脾性——真正是俗话里头说的“大人有大量”,从不生气。故而谢尚敢当面质疑高他三辈的老太爷。

        看透世情的谢峰极喜欢谢尚身上这股天然生就的理直气壮和强词夺理——这是他整个一生都无可企及的无忧无虑。

        故而谢峰比平常更耐心地解说道:“苏东坡还有一首诗,里面有这么两句。‘初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

        “由此可见这蒌蒿的芽,和芦蒿的芽一样,都是红的。此乃其一。”

        “此外《诗》里也有`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之句。”

        “这就讲了这蒌蒿原是喂马的。”

        “咱们雉水县马少,先前连骡子也不多,故而这蒌蒿多用来喂驴。”

        “许是这个缘故,我们本地才管蒌蒿叫芦蒿。”

        “芦下面,可不是驴的一半户吗?”

        “这便是其二。”

        “至于第三,则还是苏东坡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尚儿,你知道诗里为啥要把蒌蒿和芦芽放在一起吗?”

        谢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为蒌蒿和芦芽都是江边常见的野植!”

        谢老太爷闻言转脸看向谢子安,谢子安赶紧汗颜道:“还请爷爷教导。”

        谢子安不是谢尚,他在谢峰身边长了二十年,早知晓老爷子语贵,并不轻动口舌。

        “刚尚儿说的只是第一层的意思。”谢老太爷道:“蒌蒿和芦芽这两样东西,其实还和下面的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有关。”

        “子安,”谢老太爷转问孙子:“你知不知道俗语里`舍命吃河豚`的出处?”

        谢子安凝神想了一刻,方道:“孙儿愚昧,只知道《枫窗小牍》里提过一句。”

        “`东坡谓:‘吃河豚,值得一死`。”

        谢老太爷点头:“子安,你现能答出这句,可见近日确是用了功。”

        “这话确是自东坡始。但`舍命吃河豚`这句却是出自《本草》,是时珍语。”

        老爷子微微眯起眼睛,慢慢诵道:“吴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胀,眼令目花、有‘油麻子胀眼睛花’之语。江阴人盐其子,糟其白,埋过治食,此俚言所谓‘舍命吃河豚’者也。”

        谢子安对于爷爷的学问原就十分佩服。只他先前年少轻狂,意气用事,以为科举无用,连带的也马虎了读书。而最近,他收心读书,方知其中学问浩瀚,竟是大有所得。现在,他闻得爷爷这番话便就下了决心,秋试后一定将《本草》通读一遍。

        “这东坡居士性好美食,他过江心洲必定要尝河豚。”

        老爷子因推崇苏东坡,故而对于的生平,他几可谓是如数家珍。

        “而煮河豚,”谢老太爷微微一笑:“则要加蒌蒿和芦芽两样药植同锅去毒。”

        “所以,江心洲周围的渔家便有`蔞蒿香脆芦芽嫩,烂煮河豚`这样的歌谣。”

        “将来,”谢老太爷告诉谢尚:“等将来你应童生试时,很可以去江边瞧瞧,是否还有渔家帮煮河豚鱼?”

        “然后你便就知道江心洲渔民口里的蒌蒿就是咱们这里的芦蒿了!”

        谢尚至此方才服气。转过脸来谢尚又看向他爹,心说他爹不是去过江心洲吗?咋在太爷爷问起时,还是一问三不知。

        谢老太爷瞧到重孙子嫌弃自己亲爹的小表情,不觉莞尔——“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谢尚小小年纪就敢睥睨他爹,可见他年必不会再步他后尘。

        “尚儿,你当知道东坡居士能成大家,几百年来,倍受推崇。自是源于他于学问一道的精益求精。”

        “美食虽是小道,但也能窥豹一斑——只看东坡于美食一道的笔记,便可想象他治学之严谨。”

        “一般人去江心洲吃河豚,又哪会似他一样追本溯源,研究做法,然后还写诗作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谢老太爷娓娓道:“朝廷将童生试、举人考设在首府,而科考只在京师,也是有一层让天下学子走出学堂,看尽天下风土人情,豁达心胸,印证书中学问之意。”

        “只不过,能品出这层意味的学子少之又少,罢了!”

        “更多的,则是为这外面的世界迷花了眼,忘记自己的本心罢了!”

        当年谢峰刚刚考中进士。他眼见得无论人才还是名次都不如自己的同榜鳏夫为人榜下捉婿飞黄腾达,嘴上虽然不说心中却是艳羡——“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大小登科,双喜临门,这是每一个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而待回乡省亲谢峰看到小户出身的原配周氏一双大脚便更觉处处碍眼。他不愿因为正室周氏是大脚而为同僚嗤笑,故而就以孝道为名将周氏留在家乡,身边则另纳了官家庶女出身的贵妾。

        如此谢峰便沉迷青云富贵春宵账暖三十年。

        因为曾经的自误,故而这些年他旁观子孙里最能耐的谢子安各种闹腾就未置一词——人都是越聪明越不听劝,他只能耐心等谢子安自我醒悟。一如当年的他一样。

        谢子安为谢老太爷这番话说得大汗淋漓,他想起自己当初县试过后,也是踌躇满志的离家赴考,结果一进首府,初见繁华,便流连烟花,自诩风流,再无心学问。

        谢老太爷看着醒悟过来的长孙老怀畅慰。他慢慢说道:“东坡的爹,苏老泉,也是二十七才知发愤。”

        “你今年不过三十六,能知用功,也不算太晚。”

        “我看你近来的文章,勉强能评个言之有物。”

        “乡试,当是有些把握。”

        “但若想能再进一步,却还是不够。”

        “不过,古话也说`时也,命也`。若金秋,你乡试能过,明岁倒是可以进京去碰碰运气。”

        “或许,你有些运道,也是未必可知!”

        他孙子谢子安命中虽只无正官,但有印杀,今年秋正适逢大运,科场可搏!且元宵夜谢子安杀伐果断,官相已露。

        元宵宴后,谢峰自是听说了谢子安的作为。他当即就若有所感,只是当晚他喝了酒不宜起卦,然后又斋戒静思,故至今晨方才占了一卦。

        谢子安早知他爷爷易学大成,只不过从不轻举妄动。现听得如此谢峰说,当下心中大定。他立站起身恭敬道:“爷爷,孙儿一定努力进取!”

        谢子安吃完饭,回到书房给薛皇商写了封信交给谢福,让他准备些芦蒿腊肉之类的野菜送给京里的薛皇商尝鲜。

        自古“礼多人不怪”。既然他金秋有望,那现多和薛皇商多套套交情,一准的有益无害。

        当今圣上弘德帝现年三十七岁,在位十一年。登基以来,弘德帝也算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至今惟一被言官所诟病的也就是个口腹之欲。

        皇帝这个位置说起来体面,一顿饭足有一百道菜,但事实上,吃来吃去都是固定菜肴,没一点新鲜。

        故而弘德帝登基没两天就以天子富有四海,当体恤大新朝三十个省府民情的名目给下了道旨––让内廷负责各省采购的三十家皇商每天给他进一道地方时鲜菜色,以表天下归顺之意。

        先前谢子安送的黄金酱和咸鸭蛋就是被薛皇商以这个名义进的御膳房。

        现薛皇商得了信,尝过芦蒿后,便又把芦蒿进到了御膳房。

        弘德帝这天午饭听小太监唱菜名:“江心洲薛氏进时鲜蒌蒿炒腊肉!”

        弘德帝虽然贵人多忘事,但因黄金酱实在对他胃口,偏祖宗规矩却是一道菜不能超过三口,以致可怜的弘德帝至今都没机会能甩开腮帮子把黄金酱烧豆腐吃个尽兴。

        故而现今的弘德帝一听到江心洲薛氏就会凝神,然后提醒自己最后三筷子菜要留给黄金酱。

        但刚太监唱名唱的啥?蒌蒿炒腊肉?黄金酱豆腐呢?朕要黄金酱,不要什么蒌蒿炒,咦蒌蒿?“蒌蒿满地芦芽短”的蒌蒿,苏东坡用来煮河豚的蒌蒿?

        “刚你念的什么菜?”弘德帝打断道:“蒌蒿炒什么?腊肉?”

        “是,”唱名的太监立刻把菜端到弘德帝面前,躬身道:“陛下,江心洲薛氏进时鲜蒌蒿炒腊肉。”

        弘德帝瞧面前的菜根根翠中带红,似上等的碧玉簪一般青翠可人,当下便食指大动。

        左右都是伺候久了的,当下试过毒后便就给弘德帝夹了一筷子。

        弘德帝一口菜入口,登时品到一股菊花香,试探的嚼了一嚼,只觉外脆里糯,满嘴清甜,不怪能得老苏夸赞。

        恋恋不舍地吃完三筷子蒌蒿,弘德帝极留恋地看了一会儿盘子,然后方道:“把这菜赏给薛氏!”

        周围人一听便就明白了:薛氏进的这菜合了圣上的意,圣上让明儿接着进呢!

        薛皇商得了皇上的赏,心里自是高兴。为恐接不上趟,他赶紧把现有的芦蒿都收进了冰窖,然后又飞鸽传信让江心洲的属下尽快送菜!

        忙好这一切,薛皇商方才给谢子安回信说明了蒌蒿敬上的事儿,然后又问有没有其他的野菜能够进上。

        谢子安收到信也是一阵恍惚––这皇上也喜食野菜?

        冷静下来,谢子安不敢怠慢。他让谢福把近来雉水城百姓喜爱的野菜都列了一遍,甚至其中还加了同心财余这样的猪草菜肴。

        至此,大新朝的弘德帝也过上了三天两头拿野菜和猪草尝鲜的日子,即便一次只有两三口。


  (https://www.qshuge.com/2704/2704252/3205371.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