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唐绍章节目录 > 第四十七章 仁政

第四十七章 仁政


  天还没亮李存绍就醒了过来,起身时的动作不小心弄醒了旁边还在睡梦中的薛娘。

  “郎君今天醒的这么早?”薛娘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边也坐了起来,身前的一片姣好坦露无疑。“我去打水。”

  李存绍年轻力壮,根基又好,饶是昨晚运动许久,早上醒来也觉得精神不错。相比之下薛娘就没有那么好的体力了,每次第二天起床伺候李存绍梳洗之后,还要再睡个回笼觉才能缓过精神来。

  没一会薛娘就端着装满热水的铜盆走了过来,李存绍坐在铜镜前,氤氲的水雾让铜镜也变得迷蒙起来,只能看到一张模糊的面庞。

  不知为何李存绍突然想起了隋炀帝的故事,脱口说道:“真是大好头颅...”

  刚透湿面巾的薛娘被李存绍的话吓了一跳,手里的面巾啪啦一声又掉进了铜盆里。

  “小太保说的什么话,这是亡国之君说的,小太保可说不得。”薛娘轻轻拍打李存绍的后背。

  “我开玩笑的,”李存绍笑了笑,“薛娘放心,没人能取这头颅。”

  “小太保真是大胆,这种话也敢随便说呢。”薛娘又拈起面巾,拧了一下,轻轻地在李存绍的脸上擦拭起来。

  面巾的温度刚刚好,温热的面巾擦去脸上残留的睡意,蒸腾的水汽飘过脸面,钻进每一处毛孔里。温度让一切都活络起来。李存绍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一切。

  梳洗完毕,薛娘又帮着李存绍穿好袍子,套上靴子。李存绍突然想起了什么。

  “薛娘不会怨我吧?”感受到薛娘疑惑的目光,李存绍又提醒道:“名分的事。”

  薛娘的楞了一下,手里的动作也是一顿。

  “小太保身份显贵,如今更是一镇节帅。薛娘能近身伺候已是知足,哪敢再想更多?”

  李存绍点点头,觉得自己既懂又不懂,他向来不太会琢磨女子们的心事。之前太原府的来信里,母亲刘氏似乎知道了薛娘的事,特别叮嘱自己不能正式迎娶薛娘,而只能作为侍妾。

  对此李存绍倒是愿意为薛娘杵逆刘氏,但薛娘却劝止了自己。

  “以后小太保身边必然还会有不少闺秀,到了那时只要还能记着薛娘就好。”说着薛娘的语气都开始变了。

  李存绍连忙把薛娘抱在怀里,“薛娘是我第一个女人,我不会忘记薛娘的。”

  怀里的人点了点头,抬头对李存绍露出笑容。

  良久放开了薛娘,李存绍拿起旁边架子上的幞头,“我走了”,说着便推门而去。

  大步朝外走着,李存绍心里很乱,觉得自己有些狡猾。时间已经将近过去一年了,自己似乎不知不觉已经完全适应了所有的一切,包括显赫的身份地位,焦虑的战争节奏,三妻四妾的观念,以及那些垂手而立的文官和随时准备为自己卖命赴死的亲从们......可是问题在于,自己何时就已坦然接受了这一切?

  薛直依旧住在节帅府的后院里,此时正像往常一样在月门外等着李存绍。

  看到李存绍不同于往日的精力充沛,一脸心事不宁的样子,薛直有些疑惑:难道是自家小妹哪里惹恼了小太保?

  见着薛直,李存绍提了声“先去校场”,便接着大步往前走去。

  薛直礼还没行完,匆忙应了声“是”。见状更加笃定是小妹不知怎么恼了小太保。

  ......

  河北的各城为了防备北边的战争,校场都设立在城北,以便在战时更快地调动人马。

  在王定、卢勇等人各自带本部去各地上任后,沧州城内只剩下三千步卒和两千铁林军精骑。虽然兵马不多,却都是义昌各地抽调出来的精锐,薛直也被升了亲从都指挥使,值得一提的是投身李存绍麾下的高行周也因为几场战斗的军功被李存绍提做了衙前都虞侯。

  除去李存璋的人马,王定、杨载、卢勇这些人都算是李存绍的“嫡系”力量,总共加起来也有上万人马。

  郭鹤曾隐晦地向李存绍提过几人忠诚的问题,但李存绍对几人都很放心。杨载和王定都是跟自己打了数场打仗的弟兄,卢勇又有着自己的恩情,更重要的是大伙的利益都在一起,只有李存绍自己不断往上走才能带着几人一起向上。

  整个义昌镇上下,谁不愿意搭上李存绍的风?更何况,几军基层的都头乃至指挥都悉数出自李存绍的亲军,“铁林系”早就渗透到了各军之中。别的不说,李存绍自认还算受铁林军将士们的爱戴。

  在校场依旧是晨跑,铁林亲军们早就习惯了跟着李存绍晨跑,那些义昌步卒们见状也只好在军官们的组织下一起跑了起来。

  几圈跑完,李存绍也有些喘气。来到一边看着还没跑完的士卒们,听着整齐的步伐和口号,倒有种回到后世的感觉。不同的是每个人的装扮都和后世大相径庭,而且眼前这些军汉们是真正从杀戮战场中走出来的。

  “小太保麾下兵马真是气势如虹。”

  耳边传来熟悉的声音,李存绍转头,果然是郭鹤。笑着道:“郭先生可不常夸人呢。”

  郭鹤清癯的脸上也少有地露出笑容,“郭某只对值得的事情美言,小太保治军治民都值得郭某美言。”

  “民户司的事如何了?”

  见李存绍问起正事,郭鹤立马又恢复了严肃:“义昌户数造册已经完毕,共十二万户,计七十三万六千余人。其中未包括招徕的流民和散落的番人。”

  李存绍点点头,“郭先生做的很好。”

  郭鹤又接着道:“元和年间各镇普遍两户、三户资一兵,如今义昌兵不过两万,小太保治下六户资一兵,实属仁政。”

  李存绍还没听过这说法,问道:“我父王河东州县统计七万余步卒,是几户资一兵?”

  “元和年间河东还有近四十万户,只是不知如今户数。但按十去其四来算也是三户资一兵了。而魏博、宣武等镇恐怕更甚于此,不少地方两户资一兵也是常事。”

  李存绍点点头,他认同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供养军队本就烧钱,穷兵黩武永远都不是长久之计。正是五代时期战乱不休,各镇都竭泽而渔来供养军队,才造成中原大地元气大伤,为后来王朝对外的“孱弱”埋下伏笔。


  (https://www.qshuge.com/2598/2598287/452546686.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