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回到明朝当暴君小说 > 第七百零一章 让百姓出门做工的难题

第七百零一章 让百姓出门做工的难题


  后世的铁老大是怎么运营的来着?

  虽然天天骂铁老大,也从网上看过不少资料,但是崇祯皇帝依然不了解铁老大具体的运营模式。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最初的时候,铁老大跟其他的国企基本上是一样的,从子弟学校再到自己的法庭、警察等等体系都是完备的,完全就是一个小社会。

  毫不客气的说,铁老大就算是甩开了其他部门自己单独玩也没有任何的问题。

  当然,铁老大再牛逼,上面还有更厉害的婆婆管着,到后来也变得老实了,以至于铁路系统的乘警系统算是废的差不多了——这要是换在没被婆婆收拾之后,还高铁占座?乘警就直接教那些渣渣们做人了!

  后世的铁老大一开始是怎么牛逼,后来又是怎么废了,崇祯皇帝不太清楚,现在的问题是大明版铁老大该怎么处理。

  尤其是涉及到银子的问题。

  存在铁道部手里肯定是不行的,毕竟财帛动人心,真正的圣人有,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清廉或许是因为贪腐的回报不够高——人心是经不起试探的。

  但是现在郭允厚疯狂的暗示铁道部把所有的银子都放在国库里面,估计洪承畴答应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自己给洪承畴的任务不少,光是铁路一条条的修下来还有维护的费用,也足够让人想死了,现在好不容易自己有了赚钱的机会,不用再去户部求爷爷告奶奶的弄银子,洪承畴怎么可能愿意让户部横插一道。

  那么问题来了——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该怎么决断?到底是偏向户部还是放任铁道部,再弄一个后世的铁老大出来?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干脆把目光投向了温体仁和施凤来。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大明版的铁道部就算是变成了后世那个牛逼哄哄的铁老大,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一道旨意下去,铁道部就会从大老虎变成乖小喵。

  既然变成什么样子都不用担心,那不如干脆把这事儿扔给温体仁他们去头疼好了——自己的意见不一定是最适合现在的大明的,反倒是温体仁他们,虽然眼界没有自己的宽,但是提出来的意见,肯定是最符合眼下情况的。

  温体仁和施凤来对视了一眼,都互相感觉到了对方那股蛋蛋的忧伤。

  好好儿的正看着戏呢,这个突如其来的锅就甩过来了,太他娘的吓人了!

  施凤来现在除了个顾问的头衔之外,等于是无官一身轻,自然也就少了许多顾忌:“启奏陛下,臣以为铁道部所收上来的票银,当一分为二,一部分缴入户部,另一部分则是要留在铁道部,进行新开线路的建设与原有线路的维修。”

  郭允厚哼了一声道:“若依施顾问这般说法,那铁道部就是不需要国库调拨银子以修建铁路了?”

  施凤来笑眯眯的道:“倘若没有了这笔票银,国库之中可就不仅仅是调拨修建铁路的银子了,便是连维护的费用都得从国库调拨。

  我等所乘坐的这列火车如何,想必郭部堂也有自己的体会,如此钢铁巨兽,维护起来的费用肯定也不会太少吧?”

  郭允厚的脸色更加难看:“之前铁道部报上来的预算里面,用于崇祯十四的维护费用就高达八百万两。

  这仅仅是用于维护的费用,洪承畴另外还要求国库调拨三千万两白银用于新线路的建设。

  工部还有交通部报上来的预算也没比铁道部少到哪里去。

  工部一共要求调拨三千五百万两白银,交通部要求调拨三千七百万两白银。

  老实说,这几年国库是宽裕了不少,但是如果真像这样儿花钱如流水,便是再多上几倍的税收也撑不住啊。”

  施凤来有些懵逼。

  之前通过福寿膏的交易可以看出来,崇祯皇帝的内帑肯定是有银子的,但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国库居然都变得这么有钱了。

  动不动就是几千万两白银的预算?

  还记得崇祯皇帝刚刚登基之时,国库之中的盈余只有三百余万两,从黄立极家中抄出来六百余万两的金银就已经让朝堂上下笑的合不拢嘴了。

  就这三百余万两,还是魏忠贤心黑手辣的各处搜刮而来……

  这商税,真的有这么多?

  但是郭允厚的话,明显还没有说完:“除了铁道部,工部,交通部这三家之外,礼部要求调拨一千八百万两用于各地学堂的建设与修缮。

  最过份的就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报上来的军费预算足足有一万万两的预算,而兵部的崔呈秀那个混账,就这么拿着五军都督府的预算过来要求国库调拨不算,他还额外要求国库向兵部再调拨两千万两白银!”

  离着郭允厚不远的朱纯臣显然也听到了郭允厚的抱怨,笑着开口道:“郭部堂应该也是知道的,我大明现在四处用兵,这将士们打仗总得用火器弹药吧?

  就算是苦一些,让将士们拿着刀剑去打仗,可是这粮饷总该如数调拨吧?如果没有了粮饷,让将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还能打的赢?

  再退一步讲,就算是莫卧儿和安南那里都平定下来了,这两处需要支出的军费少一些,可是我大明各地卫所的将士们,总该发给他们粮饷吧?”

  郭允厚冷哼了一声,却也没有出口反驳。

  打仗这种事儿,换在别的朝代肯定是花钱如流水,但是放在崇祯朝,还真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卫所的杀才们在外面杀人如麻,支出给他们的军费是不少,但是这些杀才们白抢回来的好东西也多,牛羊一类的东西不去算,光是各种金银珠宝类的,除去军费之后还能有盈余。

  所以郭允厚不怕支出军费,提到五军都督府的一万万两预算也不过是抱怨一下而已,只是一时之间忘了朱纯臣就在不远处……

  施凤来算是发现了,自己离开大明这几年的时间里,整个大明都已经变得陌生了——除了皇帝的性子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靠谱。

  眼看着施凤来就此阵亡,温体仁不得不开口道:“郭部堂这是说的哪里话?国库之中的银子,该花的还是要花的嘛。

  铁道部和工部,还有交通部,他们花银子是多了一些,可是毕竟都是一时的,等到所有的工程都完毕之后,这大量的银子可不就省下来了?

  依老夫看,施顾问方才所说的也有道理。

  如果把所有的银子都解入国库倒也不是不行,可是铁道部要修缮铁路,还要新修线路,更要不断的支出人工的费用,到时候不照样是国库调拨?”

  看着一众大佬们来回扯着几千万两银子的话题,铁道部左侍郎崔永安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算了——这种大场面,应该让尚书大人亲自来才是,自己这小身板,虚啊!

  崇祯皇帝揉了揉眉头,开口道:“罢了,此事暂且缓议,回头内阁和户部还有铁道部好生商量一番,看看该怎么定下个章程,到时候再报给朕吧。”

  等温体仁等人应下了之后,崇祯皇帝才又接着道:“铁道部既然已经规划好了这许多线路,澳门那边也就该做出一些规划了吧?”

  温体仁道:“从堪舆图上来看,新明岛距离安南最近,其次便是澳门。

  通过交通部还有历年来新明岛报上来的数据判断,海洋运输的成本要远远低于陆地运输,也就是说,新明岛的货物走海运到澳门,要比直接到安南近的多。

  尤其是新明岛的煤炭,通过澳门可以向两广、云贵一带运送,要比先到泉州或者登莱再转运节约很多的成本。

  只是如此一来,户部与工部就又有的忙了,就连铁道部和交通部,也需要重新规划澳门连接两广和云贵的线路。”

  对于这种有便宜有好处的事情,郭允厚当即就代表户部表态:“户部这边没什么问题,无论是迁移百姓还是修建港口等等的一支应出,国库都可以承担。”

  朱纯臣也插话道:“五军都督府也没有问题,会针对以上地方的卫所驻地进行相应的变动,保证万无一失。”

  崇祯皇帝这才点了点头道:“这些地方的先这样儿吧,另外,关于缅甸、达卡那边的铁路修建,也要早一些完成才是。”

  崔永安闻言,不禁抱怨道:“启奏陛下,缅甸国和莫卧儿那边的铁路修建,虽然已经派人过去勘探,但是想要等到完工,估计最快也要在崇祯二十年的时候了。”

  崇祯皇帝心中卧槽了一声后问道:“崇祯二十年?这不是还要有六年多的时间?”

  崔永安道:“启奏陛下,倒不是铁道部不想加快速度,只是地形勘探便需要到崇祯十七年左右才能完成,从开始动工到结束中,能在崇祯二十年以前完成,便是比较乐观的估计了。”

  崇祯皇帝闻言,顿时也无奈了。

  勘探地形这种事儿,跟行军打仗的探路有很大不同。

  行军打仗只要知道哪条路近,哪条路上有水源,会不会有什么危险,该怎么走就行了。

  但是要修建铁路,需要注意的事项可就多了——四川那边的铁路修建为什么比别的地方要慢?

  还不是因为从天启年间到崇祯年间已经地震过好几次了!

  修铁路容易,谁知道修好了之后啥时候会再来一次地震?万一遇到了地震,能不能抗得过去?

  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解决,铁路修好了也只是一时的,谁心里能安稳?

  就像是缅甸和莫卧儿那边一样,崇祯皇帝虽然下旨要求是修建临时线路,但是这种用上几次就报废的线路好修,长久稳定的线路还能这么干?

  不被崇祯皇帝派人拎到午门扒皮才是怪事儿!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缅甸和莫卧儿那边的铁路,到崇祯十四年中期的时候能够勉强通上一两列的火车,但是想要长久运行下去,肯定还要重新勘探地形,重新铺设轨道,真要搞完,崇祯二十年都算是快的了。

  见崇祯皇帝没有什么表示,崔永安又试探着道:“另外,还有就是人手的问题。虽然大明这些年有了不少的,嗯,劳工,但是这人手依然不够用。

  我大明百姓虽然也有人愿意来上工,可是一到农忙时节,便都跑回去种地了,所以人手还是不够用。”

  崇祯皇帝继续将目光投向温体仁和施凤来等人——问朕有个屁用啊,大明的百姓都喜欢种地能怪朕?

  温体仁道:“百姓更愿意种地而不是出门做工,依臣之见,还是心中不安之故。”

  心中不安?

  崇祯皇帝很好奇——是朕给的钱少了?还是没让你们吃饱穿暖了?有啥不安的?

  温体仁见众人都将目光投向了自己,便开口解释道:“臣将自己代入到百姓的角度来想了一下,发现最为稳妥的,还是手中有些田地,家中有些存粮,否则心中始终有些不安。

  出门在外,妻儿该怎么办?一旦遇到什么天灾或者病痛,又该如何?

  留在家中最大的好处不止是耕种之余能陪着妻儿,还在于四周的乡邻都是熟识的,只要不是人缘特别差,一旦遇到什么问题,还可以向四邻求助。

  倘若是出门在外,除了妻儿不在身边之外,一旦遇到什么问题,除了向官府和同乡求助之外,便再无他法——而这两条路的前提,便是官府要清廉为民,四周还有同乡。”

  崇祯皇帝点头道:“温爱卿说的有理,可还有其他的问题么?”

  温体仁道:“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便是现在的粮价问题。

  如果想要让百姓们离家去做工,就得让他们看到单纯的靠耕种不行,这一点,就需要通过打压粮价来实现了。

  也只有当粮价越来越低的时候,更多的人才会忍不住去寻找其他出路——甚至于,原本那些手中有很多土地的人都有可能会忍不住出售土地。”

  郭允厚颇为蛋疼的道:“温阁老,现在的粮价,比正德年间都低一些,再低下去可怎么了得?”

  PS:这两天头疼,更新少一些。


  (https://www.qshuge.com/2574/2574875/439556019.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