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造房子无小事
张明轩回到老家已经是晚上,吃过晚饭后,他们一进屋子的六户人家都派了代表来到了张明轩家里一起商谈对策。
说起来六户人家还都是张家人,在东临村张姓是大姓,所有姓张的人都是同一个祖上迁移来的宗族,一共有着五十户左右两百多的人口。
他父亲张志辉这一进屋子的全是他的堂兄弟,也就是张明轩的叔伯辈,前一排的房子也都是沾亲带故。
因此这次因为前排重新造房子,前后排房子“道路留多少宽”的问题,虽然大家有着争吵,但情绪还是比较克制的。毕竟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自己人”,有着情面在以后还是要互相走动的。
“按照现在新农村的标准,前后进的房子之间是要留出6米宽的马路的,现在家家户户有汽车,路当然是越宽越好!”
“是啊,现在不留好路,以后等前排房子起来,就什么也来不及了,但是前排说按照原路的宽度来,那才四米多啊,怎么够用?”
“现在明轩也回来了,你现在面子大,要不你去和村里班子说说,道路必须按照新农村标准来,相信他们不会不听吧!”有个堂叔提议道。
张明轩笑着沉吟不语,他见这个提议有人附和,也有人沉默着不说话,大家心思各异罢了。
他当然明白这位堂叔的意思,那就是让他出面解决,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打头阵的事情可得慎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事站在各自立场自然都有道理。后排要参照新农村标准,前排也可以说他们是老房子重新建,没有加宽马路的道理啊。
“这样不妥,我们几家应该同进同退,怎么能让明轩一个人出面,虽然他现在要解决很容易,但难免会落下一个以势欺人的口实,会拖累他的名声。”
这时张明轩另一位堂叔张志刚说道,他认为这样做不行,会给张明轩惹来争议。
张志辉听了之后连忙朝他笑着点点头,亲戚之间同样也是有亲疏远近的。之前那位以前可是和张志辉一家有矛盾的,也就是近些年关系才缓和下来,瞧,又想整事了!
“志刚叔说的没错,这事大家还是一起出面比较好,而且听大家伙的意思,这条路留多少宽,双方其实各自都有道理,因此我觉得还是明早和他们商量一下,毕竟都是张家人,关系闹僵了不好。”张明轩提议说。
“明轩说的有道理,太僵了不好,我们是老了,但儿孙辈还得一起关照,闹得太厉害还会影响小辈的关系,得不偿失的,还是好好商量着来。”这时另一个堂叔也表示赞同。
“那我们得先定个底线,路多少宽我们才能接受?”
“我看留6米肯定是够呛的,还是稍微让步一点吧!”
“说的也是。”
……
大家商量了一个小时后,对明天的谈判就心里有数了,就都各自回家去了,只有张志刚还留了下来又说了些话。
“志刚叔,你们申请的新宅基地有眉目了没有?”
张明轩问他,因为老房子的地基到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够大,拆了拆了重建也没任何意义,还不如住在老房子呢。
“没呢,现在审批太难了,而且排队的人很多,我抽了几次签也都没中。哎,想建新房不容易啊,你家难道也没批下来吗?”张志刚叹了口气。
“我们早就没这个心思了,明轩说不想造新房子了,我们在镇上和市里都有套房子,而且区里他还有一套独栋别墅,就连我和丽华大部分日子也不在老家,建新房完全没必要了。”张志辉说道。
“那怎么行,东临机械公司不还在村里吗,你们总是要回来落脚的,建个新房地方就大还舒服,只要我们两家其中一家在外边批了宅基地,另一家就可以在原地建独栋洋房了啊!”张志刚不解地说。
张志辉刚想继续开口,张明轩连忙用眼神制止了他,然后笑道:“这事以后再说,主要是我们都比较忙,真要造房子的话事情多,得有人专门看着!”
“这倒也是啊!”张志刚理解的点点头。
等张志刚离开后,张志辉不解的问道:“为什么不和他说实话,明轩你不是说东临机械以后扩张的话,很可能会考虑东临村的拆迁安置吗?咱两家毕竟是挨着的,现在不说以后肯定闹矛盾。”
“虽然我们在考虑,但毕竟还不是实锤,这可怎么说?再说了,您能保证志刚叔他守口如瓶吗,要是消息传开了,很容易引起动荡。越是要拆迁,越是有人赶在拆迁前造房子好多拿补偿。”张明轩无奈说。
“明轩说的对,这事太大了,现在还不能说出去,传开了就是添乱!”莫丽华也赞同道。
“爸,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就算深蓝要这边的地,最快今年规划好,明后年才可能考虑土地拆迁安置的事情,就算真的要动,我也会让政府出面,否则麻烦事会不断。
志刚叔这边这两年要是建了新房好说,没动静的话如果要拆迁,我们再适当补偿一下,咱们这一排别家都是新房了问题不大,就我们两家还是老房子且没法扩建。”张明轩又说道。
“那怎么补偿,要是拿钱补偿的话给多少其实都是不合适的,先不说我们没有补偿的义务,再说了人心这东西是最捉摸不透的,到时别适得其反啊!”张志辉笑道。
“这个简单,正如您说的直接给钱补偿不合适,我们也没这个责任。但我可以给志刚叔或者堂妹安排个好一点的工作,这不就得了,他们绝对还会反过来感谢,您说是吧!”
“嗯,这个办法啊,就当是亲戚之间的照顾了,不留把柄,不错!”张志辉高兴地说道。
……
第二天一早,四领之间就聚在一起讨论前后排房子“道路留宽”的问题,争执是避免不了的。因为昨晚的兜底,后排六户有了些让步的意思,因此前排几户也有点相互退让的心思了。
只有前排的一户人家,女主人非常强势,寸土寸金,非要建新房按照老路来,多个十公分都不行,这让谈判有了很大的阻力。
村长、几个班子成员和大伙好说歹说,她才退让说留个5米,再多就不行了,如此后排几户也都不答应,离原先预期的6米差距也太大了。
“大家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吗?”张明轩突然问道,让很多人面面相觑直摇头。
“轩哥,我知道!”这时那家女主人的儿子,同时也是张明轩的堂弟张明耀说道。
“明耀,你好像大学马上要毕业了吧,你倒是说说看!”
“咱们华国古代有个宰相叫张英,他本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
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而来。
轩哥,我说的对吧!”
“没错,就是这个典故。人是群居性的,又离不开“利益”二字,人与人之间发生纠纷和矛盾总是难免的,即使贵如宰相之家,也要与平民打官司争地基。可见自古以来,造房子无小事,关键是要有对待纠纷的理性态度。
典故中张英身为宰相对待平民平等待人、心胸开阔、和睦谦让,张吴两家也都及时止戈、互退三尺,才成就了华国的一桩美谈。说起来,张英也姓张啊,再看看我们自己!”张明轩淡淡地笑道。
“妈,都退一步吧!我看各位叔伯也都退让了,您又何必揪着半米不放,轩哥说的对,咱们老张家的先贤能做到的事,咱们后辈也要效仿,我看道路就留成5.5米吧!”张明耀也劝解说。
“没想到这个姓张的宰相如此识大体懂分寸,简直就是做人的楷模啊!”
“好样的,明耀这孩子懂事啊,还有明轩,果然都是文化人啊,说出来的道理通俗易懂啊!”
“咱们张家这几年出了不少人才啊,真是祖宗护佑啊!”
听了张明轩和张明耀关于“六尺巷”的典故,周围的大家伙都纷纷感叹了起来,就连原先强势的张明耀的母亲也是意动起来。
“好吧!造新房也是留给你,你以后被怪我就行。你和明轩两人都这么引经据典了,我要是不答应,不得被唾沫星子淹死了?”
张明耀的母亲也是笑道,各退一步也能接受了,更何况自己儿子也算在众人面前露了一把脸,往后一段时日她也有的可吹了。
张明耀和张明轩互相看了一眼,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场邻里纠纷就很快消散于无形之中,但在张家和东临村,却成了茶余饭后消遣的一个话题。
(https://www.qshuge.com/2565/2565684/449105966.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