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和尚来访
“行了!这件事情,干儿,算你一功。”苏轼知道高球这是在帮自己,因此也没有什么不高兴,“吴押司,这件事情你上点心,多去走访一下,看看今年是不是真的有旱情出现,估算一下旱情的大小,如实报给我,然后我会上报朝廷的。”
“多谢大人!”
满脸市侩的吴押司得到了苏轼的允诺,自然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行了,你还有什么事,一并报上来吧!”
既然是处理公务,索性就一次性全部处理掉,苏轼可不是个喜欢拖沓的人。
“是这样,大人您也知道,咱们临安城井水不绝,其实是从西湖引来的水,自从唐代刺史李泌修成六口水井,至今已经将近三百年了,百姓饮水充足,便是靠的这六口水井。”
吴押司没有像上一次直接说出问题所在,转而讲解起高球之前才得知的一些信息。
“行了!本官不仅知道临安城饮水靠着六口水井,还知道杭州府大片土地靠着西湖水经运河而灌溉。有什么事情你就直接说,不用这般吞吞吐吐的,莫不是……西湖水干?”
苏轼觉得自己口干舌燥,若真是像自己猜测的这样,那今年杭州府的大旱是免不了的了,而且这旱情也绝对是百年,不,千年难得一遇!
“这个倒不是。”吴押司也知道自己这次做的有点过了,连忙开口解释起来,“是这样,自从唐朝灭亡之后,经五代到如今,西湖以及从西湖之中引水的运河,每年都要疏浚治理的,可是自从我大宋立国之后,却是荒废到了如今。现在水草疯长,淤积形成了封田,这湖水……自然也就少得可怜了。”
“这样?可是我大宋立国这么多年了,难道就一直没有人来解决这件事情吗?”
如果旱情不大的话,那这件事情比之刚才的旱情,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苏轼也是觉得有些头大,怎么自己一来就碰上这样的事情了?
“解决的办法不是没人想过,三十年前的那位知州,为了解决问题特意从钱塘江的潮水中引水,这样倒是解决了运河无水的情况。可是大人您博学多识,也能明白,这样一来,湖水之中就会裹挟打量的泥沙涌进运河,这样一来,至少每三年就要清理一次泥沙。如今这六口水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吴押司满脸的无可奈何,本来这件事情就不该自己出面,谁知道赶鸭子上架,自己被顶出来了。
“是这样!西湖有水,今年老天不下雨也就不是什么大事,若是今年不旱,治理西湖也是件简单的事情,可是现在两件事情堆在一起,却是有些棘手了。”
为官数十年,苏轼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两件事情纠缠在一起,解决一件就能解决另外一件的情况。
其实不光苏轼为难,在座的谁又不为难呢?不然的话,哪至于等到苏轼到任了,事情还没有解决。
高球坐苏轼面前的桌子上,盘着小腿,却也是开始发愁起来。
旱情好不好解决?自然不是太难。高球看了那么多的电视剧、小说什么的,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宋一朝有过区域性的大旱灾,倒是因为太过富裕,导致人口过多,最后围湖造田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情况居多。相比于后人称赞的所谓‘康乾盛世’,有宋一朝的百姓其实基本都可以说是活在了盛世。
再说疏浚运河的事情,更是简单至极,只要朝廷拨下点钱财,那么只要就地募集民工,别说是疏浚运河,就是再挖出来一条运河,也不算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可现在摆在高球,不是,摆在苏轼面前的问题是,西湖出了问题,一旦出现了旱情,那么想要靠西湖来缓解旱情根本就做不到。另一方面,旱情不好评估,但是百姓已经开始离开原籍,想要疏浚运河、清理西湖封田根本无法在附近召集到足够的百姓。
想来想去,高球也只想到了一个办法,“先生,既然两件事情加起来难办,那为什么不一件一件处理呢?先生您又不是在这杭州只待半年数月的,先把可能出现的旱情解决了不就行了?西湖就在那里,等旱情解决了再说也不迟啊!”
“也只能这样了!”
苏轼捋着自己的胡须,也是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因此高球给出的意见,确实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先确定旱情,然后上报朝廷,待旱情结束之后,召集百姓疏浚西湖运河,清理西湖封田!如果处理的好的话,那么这一次的事情不仅不会造成麻烦,反而可能更加方便苏轼处理政事。
心中有了对策,苏轼自然是轻松了很多,扫了一眼堂下的人,朗声说道:“行了,这件事情先交给吴押司去处理,今天就不多多说了,谁还有事就一并报上来,不过……是谁的事情,谁自己来说!”
目光在其中一个人的身上多停留了一阵,紧跟着苏轼又环视起来。
不多时,站起了一个人来,拱手之后,开口说道:“知州大人,临安城往年的刑狱案件,您看您是不是复查一遍?”
“哦!是楚大人啊!这件事情倒也不着急,往年的案件都有王通判处理,又有你这个勾押官在,想来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当前最重要的还是旱情的事情,这些不太着急的事情就先往后推推吧!”
事情总是分个轻重缓急,就算牢狱之中有个把冤枉的,也没有必要急在一时,所以苏轼根本就没有理这个姓楚的勾押官的茬。
在苏轼说完之后,又一个人站了起来,照例拱手行李,然后开口说道:“知州大人,此前数年的盐铁、度支、户籍,您看……”
“我不是说了嘛!这些事情暂且都不着急,至于说户籍的事情,你先配合着吴押司处理下那些背井离乡的百姓,别的,冯大人你就先别那么着急了,行吗?”
虽然苏轼最后是个问句,但是却一点询问这个冯大人的意思都没有,相反,他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咳咳!那个,知州大人,他们也是……”
坐在苏轼左手边首位的一个人,衣着比其他人都要华丽,想来便是苏轼口中的王通判,此时在苏轼快要发火的时候,站起身来,想要替众人开脱。
只是没等王通判的话说出口,门外面跑上来一个衙役,刚走上了大堂,便在门口单膝跪地,大声禀报道:“报~~~!王大人,府门外有个大和尚,说是来找人的,您看……”
“我看?我看什么看!我没跟你们说嘛?今天新任知州大人到任,这种事情你不先禀报知州,跟我说什么?我看你是找打了吧?”
王通判说话被衙役打断,心中自然是不舒服,这个时候借机发作,多少也有做给苏轼看的意思。
“行了!王通判,他也不是有意的。”随便劝说了两句,苏轼就不再搭理这个王通判,转而对那个衙役问道:“你说的那个和尚,可报上了他的法号?”
“这个……回知州大人,那大和尚直说找一位‘苏居士’,其余的一句不肯多说。”
衙役并不是傻瓜,这个时候还去跟王通判禀报,绝对是两头得罪,干脆低下头去,跟苏轼禀报起来。
“哦?是来找我的?那你去把他请到后衙吧!”苏轼知道来找‘苏居士’,立刻就猜到可能是故人,扫视了堂下众人一眼,打起了官腔,“既然诸位大人都么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了,那么我看,今天不如就到这里吧?诸位以为如何?”
“全听知州大人吩咐!”
众人对视了一眼,却全都躲避开了王通判给他们传递的眼神,跟苏轼道别之后,倒退着离开了大堂,出了门便转身离去了。
剩下那个王通判,一看这种情况,也觉得独木难支,干脆干起身来,冲着苏轼一拱手,甩着衣袖就离开了,别说是道别了,一个字都没有再多说过。
等这些人都走了之后,高球才看向了苏轼,问道:“先生,是不是那个了元禅师来了?”
“哦?你连他都知道了?呵呵!整个杭州府,会来找我的大和尚,估计也就只有他了吧?”
苏轼摸了摸高球的小脑袋,然后自顾自的笑了起来,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可乐的事情。
对于这位了元禅师,高球可是想了有一阵子了。不管怎么分析,这个了元大和尚都应该是传说之中的大和尚佛印,不然的话,苏轼上哪里找那么多的大和尚去?
故事之中的那个苏小妹是虚构的,但是这个佛印大和尚却也未必是不存在的,至少看苏轼的样子,这个了元大和尚十有八九就是那个佛印禅师了。至于说为什么在苏过那里问不出‘佛印禅师’这个名字,高球猜测着可能是有什么别的变故,或者说是日后加了个什么称呼,又或者说干脆就是个外号之类的。
(https://www.qshuge.com/2471/2471036/392144680.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