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八章 力有不逮
包括罗德里格斯这个葡萄牙枪炮工匠一直想要自己搞的枪炮厂,有朝一日也不是不可以放开管制。
几百年以后的世界上,有那么多军火公司都是民间性质的私营公司,也没有搞出什么颠覆本国政权的乱子来。这说明,只要管理得当,那么放松或者放开军火生产的政府管制,也是可以的。
只是如今的大明朝,连盔甲弓箭都属于官府严格管制的东西,都禁止民间私制私藏,就更别说是火枪火炮了。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有心要放开对于冷兵器的严格管制,而且已经开始在这么做了。
比如对于东江镇五路总兵麾下的辽东汉人难民们,特别是安东镇守府辖内的民屯之中,已经放开了甲胄、刀枪、弓箭和长矛等冷兵器的禁令,不仅允许他们持有,而且鼓励他们持有。
包括曹文诏担任镇守使的热河镇守府辖内,军屯民屯招募的那些汉人移民们,也都放开了刀枪剑戟甚至盔甲弓箭的管制,移民之中披甲执弓的青壮乡兵,随便动员一下,也能有个数千之众。
崇祯皇帝之所以要在这两个地方率先解除民间制造和持有冷兵器的禁令,首先就是出于这两个地区的实际需要。
不管是安东镇守府所辖的地区,还是热河镇守府所辖的地区,都处在对抗建虏和其他异族的第一线,汉人移民要想在那里扎下根来,确保对土地的占有和耕作不会受到周边异族的威胁,除了要在这些地区保持一支强大的常备军之外,就只能鼓励他们自己武装自己了,培植他们的尚武精神和开拓精神了。
其次,也是因为在这两个边疆地区,朝廷关于盔甲弓箭等冷兵器的禁令本来也是形同虚设,就是想禁也禁不了,禁不住。
本来这些重新开辟的地方,代表朝廷的官府力量就很弱,你再搞什么强行禁止,打压他们赖以自保的能力,那就几乎是等于是在逼他们造反了。
所以,当安东侯毛文龙允许东江镇五路总兵麾下军屯民屯之中的汉人百姓持有武器的消息,传到朝廷之中的时候,仍有大量御史言官以此为凭证,上书弹劾毛文龙有异心。
比如说他私自武装其麾下的商民百姓,这就是在变相地进行扩军,是拿着朝廷送给他的武器,培植他个人的势力。
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或许有道理。
因为毛文龙肯定不是善茬子,这一点崇祯皇帝心知肚明。
但是你管得住、禁得了吗?或者说,应该管,应该禁吗?
他武装的那些人,不是朝鲜人,也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受尽了建虏残酷压榨迫害和追杀的辽东汉人难民。
在建虏被彻底驱赶和消灭之前,这些被武装起来的辽东汉人,不管是归安东侯毛文龙统领,还是归平壤伯刘兴祚统领,至少都是大明朝廷的友军。
也就是说东江镇越强大,建虏的后顾之忧就越严重,黄台吉再是雄才大略也不敢动不动就破边而入,来围攻大明京师了。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知道军阀的危害,但是眼下的形势却也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包括雄踞东南沿海的郑芝龙,及其背后郑氏家族势力,他们算不算是军阀?
当然是军阀了。
但是大明朝廷现在海上力量没有那么强大,你就只能容忍这样的军阀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为了祸水外引,甚至单纯是为了拉拢收买,你也得捏着鼻子继续坐视甚至鼓励他们发展壮大。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四月的时候,沈廷扬这位深得崇祯皇帝器重的武英殿中书舍人,因为参与进了对于郑芝龙的一些决策,受到了莫大的鼓励,很快就向崇祯皇帝上了《请倡先小试海运疏》。
这个做法,整整比原本的历史上提前了十年。
原本的历史上,沈廷扬搞这个上书,是因为当时京杭大运河淮北段和山东段淤塞严重,南方的漕粮没有办法运到京师,九边军中乏粮已经接近崩溃。
崇祯皇帝日夜长吁短叹,急得头发都白了,而朝中大臣却人人束手无策。
就是这个时候,沈廷扬上了这个《请倡先小试海运疏》。
崇祯皇帝得之大喜,当即命令沈廷扬督造海舟,总领漕粮海运事务。
半年之后,海船造就,沈廷扬从漕运枢纽淮安出海,带着海上漕运的船队,半个月就到了天津,其中还有五天处于等风的状态,而实际行船的时间,只有十天而已,比起运河漕运来绝对是省时省力。
不过这一次,因为袁可立就任漕运总督之后,全力以赴募民疏浚大运河,之前常常淤塞的运河山东段和淮北段,如今河阔水深,运行畅通,不存在漕粮北运困难的问题。
所以,沈廷扬这一次的《请倡先小试海运疏》,虽然名头与历史上一样,但是内容却大为不同。
这一次他的提议是组建海运船队,运送大明京畿之地生产的优质铁器,以及刀枪剑戟弓箭铠甲等冷兵器到南洋去。
与安南、暹罗、满喇甲等地的国王们交换或者购买大米,然后运回大明的北方,进一步缓解京师和九边的粮困。
沈廷扬的上书一呈上来,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也很高兴,有人能够开眼看世界,而不会只把眼光局限在大明境内,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崇祯皇帝看完了这份内容发生了变化的《请倡先小试海运疏》之后,始终没有给沈廷扬一个答复。
到了五月中旬,沉不住气的沈廷扬,借着山西传来大捷消息,崇祯皇帝心情大好的时机,再次呈上一份考虑更加完备《海运书》和《海运图》。
再一次请求崇祯皇帝在天津或者登州设立船厂,修造海船,组建船队,然后到南洋购买大米。
接到了沈廷扬的第二次上书之后,崇祯皇帝将他找来,让人在乾清宫的书房之中,挂起了沈廷扬呈上来的海运图,指着闽海南端和粤海一带的几个岛屿,用手指重重地点了几下,然后看着沈廷扬,一句话也没有说。
难道如今这位身为穿越客的崇祯皇帝不知道从盛产稻米的南洋诸小国交易或者购买稻米吗?
他当然知道。
可是广东沿海尤其通往南洋的必经之地南海一带的航道,几乎全部都被控制在广东大海盗头子刘香的手中,你这个海运船队过得去吗?
香港人刘香原本也是郑芝龙十八芝海盗团伙中的一员,后来两人之所以分道扬镳,固然有利益纷争在内,但是郑芝龙要归附朝廷,而刘香不愿意,这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郑芝龙投降大明朝廷之后,刘香随即投靠了几乎已经控制了整个菲律宾群岛的西班牙人,同时也在荷兰人的暗中支持之下,几乎控制了整个广东到巴达维亚和满喇甲的航线。
这种情况下你大明的官方船队,或者有官方背景的贸易船队,到南洋去贸易或者购买大米,哪有那么容易啊!
海运技术上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当你的水师力量还不足以与郑芝龙或者刘香对抗的时候,你搞大规模的海运贸易船队,那不是羊入虎口是什么?
即便是郑芝龙因为需要朝廷的支持而同意你经行闽海海峡,刘香能让你安然无恙地从他的地盘上经过,就算是刘香也同意了,此时还在与大明为敌的西班牙人、荷兰人能够同意?
如果事情真有这么容易,那么历史上的大明也不会亡了。
占城稻的大名,在明朝的时候中国人早就知道了,可是既然都知道安南、暹罗、满喇甲等地盛产大米,为什么大明朝廷不去购买,是大明的皇帝和大臣们都是瞎子,或者都很愚蠢吗?
当然不是。
归根结底,不过是鞭长莫及、力有不逮罢了。
默许,纵容,甚至是变相地鼓励毛文龙和郑芝龙这样的准军阀,不断地发展壮大实力,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大明朝走到了崇祯年间的时候,最缺的还不是粮食,而是时间。
所以即便知道纵容毛文龙和郑芝龙这样的军阀势力发展,很可能是一杯毒酒,但是只要不会在短期内毒发身亡,崇祯皇帝就得捏着鼻子喝下去。
至少郑芝龙归附朝廷之后,闽海以北的海上航运算是十分太平了,曾经活跃在浙江沿海、琉球一带和登州外海的大小海盗们,全都销声匿迹了。
这就是郑芝龙归顺朝廷之后带给大明朝的一个好处之一。
而姜曰广等人出使朝鲜的时候,朝鲜君臣为什么最后服软了?
还不是因为东江镇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了足以灭亡朝鲜的缘故?
所以,一切都要等到有了足够的实力才能顺理成章地去做。
(https://www.qshuge.com/2366/2366655/385936955.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