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日月当空照中华小说全文阅读 > 第五十六章 增补阁臣

第五十六章 增补阁臣


  皇极殿大朝会结束,朱大明回到乾清宫,休息了一会,继续前往文华殿与内阁议事。如今阁臣只有两位,非大朝之日孙承宗多数时候还都不在,所以朱大明得抓住机会与两人沟通,尽快定下来增补阁臣的事宜,今天明确了阁臣增补的基本原则,朝堂之上没人明确反对,这是这次大朝的一个重要成果。

  进了文华殿,李国鐠与孙承宗都已在座,他们见了皇帝,赶紧起来行礼,礼毕坐定。朱大明先说道:“如今朝务繁忙,而内阁只剩卿等两位,孙爱卿如今又兼直隶总督,常驻通州,朕意内阁再增两位阁臣,今日就想与卿等议议增补阁臣事宜。李爱卿、孙爱卿以为如何?”

  李国鐠今天进位皇极殿大学士、升任内阁首辅,这是他几个月前完全想不到的,新皇帝刚刚登极之时,李国鐠处境尴尬,背着阉党的嫌疑,不安于位,就是因为皇帝的信任,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三法司与锦衣卫在查办魏逆及阉党案的过程中,从魏忠贤、田尔耕私邸旧档之中发现了很多朝臣党附魏逆的线索,但涉及到李国鐠的的确是一条也没有,他的阉党嫌疑从而逐渐消除,虽然仍有朝臣不耻于同他为伍,但是再没有人拿这个阉党的嫌疑说事了。毕竟查无实据的话,就要以诬人之罪反坐了。

  而孙承宗今天成功举荐同乡成基命升任吏部尚书,自觉皇帝对自己已经是恩遇太过,朝野已有议论,如今增补阁臣,自己不能说太多。正想着,就听见李国鐠对皇帝说道:“陛下圣明。陛下即位以来励精图治,朝中魏党为之一空,算得上是众正盈朝。臣以为增补阁臣,如今正当其时。”然后顿了顿,接着说道:“关于阁臣增补,陛下此前旨意甚明,凡无尚书或者督抚经历,则不能入阁。是以臣以为,增补阁臣人选可在如今京师和南都六部尚书之中选取,京师六部可优先选取。”

  督抚之中当然又是总督优先,而朱大明看好的总督,只有袁崇焕和袁可立可为阁臣,但这两个人又是新任总督,实在不能随意更换。因此,人选基本上就限定在京师六部尚书的几个人中间了。吏部不用说了,成基命刚刚接任。兵部也不必说了,孙承宗已是阁臣。剩下的就是四个人了。

  想到这里,朱大明说道:“如此算来,这次阁臣增补,当优先在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之中选取。”

  李国鐠、孙承宗对视一眼,说道:“臣等以为,理当如此。”皇帝内心倾向于什么人,他们经常与皇帝见面议事,还是有底数的。所以,接下来李国鐠说道:“陛下曾有旨意,阁臣增补以知兵事者优先,如今孙阁老兼任直隶总督,常驻通州,臣以为,增补之阁臣中似应有一位兼任军机大臣。礼部尚书徐光启、工部尚书李邦华皆以知兵而著称,此二人或可入阁办事。”

  这正是朱大明想要的结果。但是殿中有中书舍人记录君臣奏对情况,所以他不得不多说两句,以免自己的意图太过明显:“刑部、户部如何?”

  这次是孙承宗回答:“陛下,内阁和军机处事务繁杂,晨昏当值,刑部尚书乔允升年过七十,陛下当有体恤老臣之意。而户部尚书毕自严新任尚书,虽擅钱粮之事,却无知兵之名。与礼部尚书徐光启比较则资历略显不够,与工部尚书李邦华比则缺督抚之任。是以臣以为首辅所言乃是持正之论。臣附议。”

  议完增补阁臣之事,李国鐠又奏报了审理阉党案的进展,并提交了三法司拟定的阉党名单及论罪情况,朱大明当然是先留下,之后再看。

  孙承宗则禀报了蓟辽督师府撤销搬迁及直隶总督府选址建设情况,一切进展顺利,如今北直隶各边镇、州府,军务政务上的上下隶属关系,都已经理顺。军屯司位于通州的募民屯垦衙门也已搬入直隶总督府,徐光启牵头组建的农事院也已经基本就绪,之前布置的各项事务也是运转正常。军屯司从江南购买的粮米已经运达通州,足以应付源源不断前来应募的灾民、难民等流民的吃饭问题。

  而户部为京师及九边采购的粮食也正陆续运抵通州运河两岸的户部仓场,此前的混乱无序已经大大好转,所有的一切都在逐步走上正轨。听了两人的禀报,朱大明也很高兴,勉励他们再接再厉,然后结束了文华殿议事。

  回到乾清宫刚刚用过午膳,就听见王承恩过来禀报,说礼部尚书徐光启、工部尚书李邦华请求觐见,朱大明当然是立刻召见。先是见了徐光启。

  徐光启精神矍铄,状态很好,先是说了农事院的安顿情况,然后又谈了遣人到闽粤两地收购土豆、甘薯、玉米良种等进展,最后则谈到了历法修订的必要,并提议聘请西洋传教士入职钦天监,还提到了几个西洋传教士希望入宫觐见皇帝的事情。

  看着徐光启最后忐忑的神情,朱大明很快就打消了他的疑虑,对他说道:“农事院采购土豆、甘薯、玉米良种,在北方推广种植等有关事宜,由爱卿全权负责,需要朕出面协调内阁、军机处或者六部其他衙门的,爱卿尽管开口。爱卿所为乃利国利民之事,朕自会全力支持。至于爱卿所说西洋传教士之事,若其果有真才实学,朕没有不用之理。钦天监如今归卿掌管,卿可列出名单,需要授予何种职务,朕自然不会吝啬。至于入宫觐见之事,卿为礼部尚书,只要合乎礼节,卿可预作安排。”

  说完这些,朱大明顿了顿,又说道:“今日文华殿议事,朕与内阁议定增补阁臣两员,首辅与次辅皆向朕推荐爱卿,朕也很是赞同,只是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听到皇帝提起文华殿议定增补阁臣两员的时候,徐光启已经有了预感,因为皇帝不会无缘无故跟他说这些,表面上虽然依旧云淡风轻,但内心深处其实早已不再淡定了。帝制时代,能够入阁拜相,是每个文臣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所读圣贤书、所学文武艺全都是为了这一天啊。

  徐光启虽然学通中西,但儒家的底色还是改变不了的,听了皇帝最后的问话,已是略微有些激动了,起身离座,躬身说道:“臣无异议。能为圣天子拔擢,臣不胜荣幸。”

  朱大明就担心明末这些大臣发什么文人脾气,明明心里想做,嘴上非说不要,还得皇帝三顾茅庐三番五次劝说,好像不这样就显不出皇帝的重视及其自身的品行一样。还好,朱大明虽在史书上看了不少这样的事例,但现实中还没有遇到这种人。

  徐光启显然也不是这种人。朱大明请徐光启重新坐下,然后又说了一会孙元化联络西洋传教士汤若望以及遣人赴濠镜澳购买葡萄牙人火枪火炮的事情。

  孙元化受领任务以后,第一时间联络的人就是徐光启,并通过徐光启联络上了汤若望,因为汤若望远在西安传教,一时也赶不过来,所以徐光启就为孙元化牵线搭桥,联系上了目前在京津地区传教的耶稣会士首脑龙华民,龙华民非常积极,很快就派遣自己的助手,耶稣会教士罗如望、熊三拔,与孙元化会面,最后由罗如望陪同孙元化二子孙和鼎、孙和斗,带领锦衣卫人员及火器局工匠,迅速南下,搜购火枪火炮以及葡萄牙枪手炮手和工匠等技术人员。

  而略懂铁矿开采冶炼及西洋火炮铸造的熊三拔,则作为孙元化的助手,在遵化、迁安、丰润、开平等地一带勘探铁矿和煤矿,最终还是选择在水陆交通都很方便的通州筹建新的枪炮铸造厂。通过军机处报告给皇帝后,皇帝当即同意,再次拨银三十万两建设新址,并令其将京师城内王恭厂的火药库和火器局,及其工匠技师两千余人,全都搬迁到通州新厂。

  因为徐光启精通西洋火炮等学问,而且孙元化又是徐光启的同乡兼亲传弟子,所以徐光启到通州之后,朱大明就令孙元化多向徐光启请教,并令徐光启就近指导。徐光启对于把枪炮铸造厂建在通州并不是很满意,他想建在遵化,毕竟那里边地都是铁矿、煤矿,还有茂密的森林可做木炭炼钢,但朱大明在孙元化的报告上还是批准同意建在通州。

  不光是考虑通州水陆交通发达,还有一个不能说出口的重要原因,就是历史上崇祯二年的时候,遵化被带领的建虏军队攻陷,财物人口杀掳一空,将西式火枪火炮铸造厂建在那里不安全。

  另外,建在通州也有通州的好处,前来北直隶屯垦的流民,多数都要先到通州应募,有不少未及应募,就被孙元化以工代赈招到了枪炮厂的新址工地,如今孙元化正带领着原来火药厂火器局的工匠技师和上千名以工代赈雇来的青壮民夫热火朝天地搭建工舍厂房呢。


  (https://www.qshuge.com/2366/2366648/352595230.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