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日月当空照中华全文阅读 > 第一四七章 善后之策

第一四七章 善后之策


  宁远兵变平定两天之后,崇祯皇帝相继收到了鹿善继和方正化的详细奏报。

  鹿善继将他回到宁远之后的情况如实报了上来,同时还上报了义州新城棱堡修筑的进展,以及蓟辽督师府对辽东镇防务调整的一些设想。

  而方正化在奏报了他所了解的宁远兵变始末之后,也一五一十地向皇帝报告了处死左良玉的情况。

  处死左良玉,当然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交代给方正化的任务之一。

  明末的历史上有很多令人扼腕痛心的事件,而如今崇祯皇帝所做,就是让这些令后世无数人扼腕痛心的事件尽量不再发生。

  若是左良玉真能公忠体国,南明未必不能站稳脚跟,甚至可以说若非他养贼自重,北京城也未必会在崇祯十七年的三月沦陷。

  在宁远兵变的日子里,崇祯皇帝每天都要到紫禁城玄武门外、西苑北海旁边的景山之上“闲逛”,在一棵不知已经生长了多少年的歪脖子老槐树的下面,一坐就是一两个时辰。

  随行的巩永固、王承恩、高文采等人,自然不知道皇帝这是在干什么。

  然而,如今崇祯皇帝自己却一清二楚,他如今来看的,正是历史上十七年后,他的死亡之所。

  而到了那个时候,唯有王承恩这个太监,会一路跟着他来到这里,同殉在此。

  三百年后,这里会开放成一个人民公园,还会被后世的人们立碑来纪念,碑上会刻着明思宗殉国处或者崇祯皇帝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等字样。

  来此游览的人们,会叹息当年的甲申国变,有的人甚至也会追悼他这位为国殉葬的大明皇帝。

  只是后人的种种悼念,于他而言,已经毫无意义。即便是对当时的华夏而言,也已经毫无意义。

  而现在他想做的就是要阻止这一切的再次发生。

  要哪些悲叹、惋惜、悼念,甚至眼泪何用?与其让华夏后人带着无限的伤感缅怀,倒不如让他们带着无限的骄傲回顾!

  崇祯皇帝本来以为,自己大半年来的作为,已经带给了大明不少的改变,对本来应该提防的事情反而有了一些懈怠,这次宁远兵变却让他突然警醒甚至感到恐惧,因为历史的惯性是如此强大,尽管做了大量的调整,却依旧未能改变历史的进展。

  事实上,如果他真的熟知明末的历史,他就会知道,如今大明的历史进程,其实已经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比如,发生在宁远兵变之前的固原兵变和蓟镇兵变,就没有如同历史上那样,在七月上旬相继发生。

  因为如今的固原和蓟镇,已经没有了发生兵变的基础。

  袁崇焕的到任,以及固原镇的移防,让滋生兵变的土壤完全不在存在了。

  同时,由于花马池池盐的产出和开边互市,如今的定虏镇更是一改过去固原镇的穷困,即将成为西北三边诸镇之中最为富庶的边镇之一。

  边镇士卒的生活,也告别了过去令人想想就感到绝望的极端贫困,正在悄然地发生着一点一滴积极的变化。

  蓟镇也是如此,随着三屯营和建昌营在王世钦、尤世威的率领下出塞屯垦,大大改变了过去蓟镇边军的格局。曾经退居关内的三屯营、建昌营不再成为蓟镇的隐患,反而开始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三屯营和建昌营的士卒们,没有了长城关塞的保护,也意识到了自身处境的危险,很快就改掉了过去得过且过的散漫,不仅修筑关外的城池积极多了,就是出操训练都更卖力了。

  所以,历史上崇祯元年七月二十日发生在蓟镇三屯营的兵变,并没有发生。

  而这就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带来的改变,虽然改变不大,但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

  此时此刻的崇祯皇帝,坐在乾清宫书房之中,看着鹿善继和方正化的奏疏,心中思绪万千。

  宁远兵变的平定,特别是那些历史上罪有应得却逃过一劫的人,这次全都死了,这一点更令崇祯皇帝深感欣慰。

  但他知道,历史上宁远兵变之后三个月,锦州又发生了兵变,原因还是欠饷。

  所以,他很快就同意了鹿善继的奏请。一方面批准同意为辽东镇补发欠饷,并提前解送下半年的钱粮饷银。另一方面,批准同意鹿善继对辽东镇的重新整编,参考孙承宗当年的做法,将辽东真现有的全部军队分为前后左右中五路:

  其一,以辽镇副总兵何可纲为前路统制官,统领锦州、大凌河、广宁等地守军,并参考义州新城做法,为锦州城增筑棱堡;

  其二,以辽镇副总兵、觉华岛守将金冠为右路统制官,统领觉华岛水师及守军,并以觉华岛为辽东镇粮草转运地,在觉华岛上增筑棱堡,以利长期坚守;

  其三,东江镇石城岛副将林茂春升任辽东镇副总兵,为辽东镇左路统制官,驻守新修筑的义州城;

  其四,东江镇长山岛副将杜贵升为辽镇副总兵,为辽东镇后路统制官,统领宁远及宁远以南中左所、中后所守军;

  最后,以辽东镇总兵官满桂为五路兵马都统制,率所部骑兵驻守塔山堡为中路,同时统领松山、杏山、塔山守军,并在塔山增筑棱堡,将塔山筑堡为城,策应左路前路。

  与此同时,辽东镇参与平乱的几位将领,如吴襄、杨国柱、祖大弼、祖宽等人,也是各有升赏。

  鹿善继还建议皇帝,批准监军御史陈仁锡带监军标营坐镇义州,兵备副使郭广升辽东左参政坐镇锦州,选派督饷郎中坐镇觉华岛,自己继续坐镇宁远,就近节制中路、后路。

  对鹿善继的提议,崇祯皇帝自然是完全赞同,很快就转给军机处协调执行。

  义州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增筑义州城本来就是皇帝的提议。

  而觉华岛更不用说。这做宁远海外的岛屿,在后世之时又被称为菊花岛。

  岛虽不大,但是位置重要,离宁远城很近,上有水师舟船,若宁远有变,乃至辽西有变,觉华岛水师瞬息可至增援。

  觉华岛地处海中,若是能在岛上筑城,绝对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一处战略要地。

  另一个,选调东江镇的将领,也是深得皇帝之心,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像王辅这样早期跟着毛文龙开辟东江镇的老将,如今再继续留在东江镇,不仅不能发挥出他们本来的聪明才智,而且还会压制毛文龙麾下年轻将才的成长,调出他们无论对朝廷来说,还是对东江镇来说,都是一举多得。

  接到鹿善继、方正化关于宁远兵变平息的奏报之后,京师内阁和军机处,自然是一片欢庆喜悦气氛。

  前几日的担心看来都是多余的,鹿善继也并不比袁崇焕差什么。

  当日下午,崇祯皇帝来到军机处,与这几日一直坐镇军机处,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的军机大臣们见了面。

  张惟贤、孙承宗、李邦华这三位军机大臣都向皇帝祝贺,同时也都感到了尽快发放军饷的必要性。

  因此皇帝一提议,三人当即都是同意,而且很快就议定,九边各镇的饷银由内库支应,而内地、沿海等各个行省的卫所营兵饷银,则由户部并地方核实支应。

  至于九边各镇的饷银,如今也已有了基本的定数,按营兵与卫所兵合计平均每人一年二十两饷银计算,加上京营,崇祯元年需要支付的饷银,一共是八百余万两。

  西北临洮、甘肃、宁夏、定虏、延绥五镇兵马粮饷,由设在洛阳的户部分司转运支应,其余的大同、宣府、蓟镇、山海、辽东和东江等边镇,则由京师转运支应,而所发放的饷银全部以崇祯银元支付。

  这样一来,实际上又等于节省了一百六十万两银子,所以以崇祯银元支付的方式,很快就得到了军机处和内阁的一致赞同。

  如今随着开中法的再次推开,即便是一年前粮价最贵的西北诸镇,如今的粮价也大为降低了,每担糙米折合纹银一两六钱,相当于后世的一百二十斤。

  士卒每月二两的饷银虽然不多,但至少能够让一家老小有口粥喝,间或能够吃上一顿饱饭,若是家里再有点其他收入,温饱的问题也算是能够勉强解决了。

  接下来十数日,宁远兵变的旋起旋灭,以及朝廷对兵变官佐的赶尽杀绝,对兵变士卒的十一抽杀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而皇帝对东江镇将领的调任和重用,也让东江镇上下兴奋,对比一两年前朝廷的东江镇的猜疑和提防,如今简直是迎来东江镇开辟以来的最好时期。

  王辅、林茂春、杜贵等人的升任,既让他们本人欣喜不已,也让毛文龙心中暗自高兴,同时也让毛文龙的义子义孙们看到了机会和希望。

  对这几人走后留下的位置,毛文龙自然也向皇帝提出了建议,并通过登莱巡抚孙国桢转呈给了军机处,而崇祯皇帝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于是,历史上留下了姓名的那几个人纷纷冒出头来,比如沈世奎得到了镇守石城岛的机会,严正中得到了镇守长山岛的机会,而毛有时、毛承禄、毛仲明、毛可喜等人,也都纷纷由游击升任副将,接替调走的老将,分别镇守铁山城、广鹿岛云从岛和身弥岛等皮岛以外的东江镇要地。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

  崇祯皇帝对宁远乱兵大开杀戒,固然令得九边各镇将领士卒心生敬畏,但皇帝接下来的做法,又让他们心怀感激。

  那就是崇祯元年军饷的一次性发放。

  虽然对底层士卒来说,一年的饷银不会一次性发给,但是既然自掏内帑,将一年的饷银发给了各镇,那么由监军御史掌管着,不管是一月一发,还是三月一发,将来总会发到自己的手中。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也与内阁议定,官员年俸折色每员各涨十两,同样由户部设在京师、南京和洛阳三地的银币铸造厂,以崇祯银元的形式解送发放。

  所以,一时之间,九边军心大定,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朝廷人心大定,天下人心大定。

  一次拿出如此多的银子,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心中当然也感到肉疼和不舍,可是景山上的那颗歪脖子老槐树,却让他不敢再犹豫,银子没了可以另想办法,若是大明因此而亡,自己的罪过可就大了去了。

  至于天下吏员,因其数量过于庞大,数倍甚至十倍于官员,他们的薪俸问题只好留待以后再说了。


  (https://www.qshuge.com/2366/2366647/347137749.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