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大唐战将王玄策全文小说 > 第五回:周曾拜师爆竹祖 玄奘译出新经书(下)

第五回:周曾拜师爆竹祖 玄奘译出新经书(下)


  说起这震天雷,其实李畋已经发明多年,可是丝毫拿捏不准这引信燃烧之时间,与引信之妥善安装方法,故而不能批量化生产。

  说白了这问题的根源,就在这引信上。这震天雷,要想攻击到敌人,必须是通过抛石机抛出。如果引信制作工艺不过关,点燃之后通过抛石机抛出:引信不是掉落,就是被抛出的速度打灭;或者燃烧过快,凌空爆炸;丝毫伤不到敌人。所以,这也是李畋最大的困惑之处……

  自从这周曾拜师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之学习。待吃透这些原理以后,就改进了这引信的制作方法。在先前,制作引信之时,仅仅只是在最内层缠裹火药,用桑皮纸包裹,撵细而成。

  而周曾经过多次琢磨以后,就另辟门路;通过多次设想,多次燃烧引信之实验。就改进了这引信的制作方法。

  依旧是通过桑皮纸缠绕,只是在最内层将火药减半,缠绕一圈之后,再撒上火药,如此三番,虽引信为之变粗,但是燃烧效果丝毫不差,并且因为增加的桑皮纸缠裹层数,以及厚度,故而将燃烧的速度降缓,燃烧之能力加强。

  在通过师父的首肯之后,制作的新型惊天雷,自然也就顺利通过了这抛石机的检验。

  还记得在后半晌的检验之中,周曾计算好引信的燃烧时间后,仔仔细细的裁剪了引信。

  只见一在站在巢车顶端的兵士,高声唱到:“东偏北三寸”。于是在瞄准手的示意之下,一众拽手随即就挪动这脚步,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待周曾亲自点燃这固定瓷实、包裹严谨的震天雷之后,随着瞄准手的一声:“放”。这一众拽手,随即一用力。但见这点燃的震天雷,犹如出膛的炮弹一般,准确的落在了二百步开外,在画定的区域内爆炸。

  尽管此次试验不仅投掷成功,也点燃成功,同时还爆炸成功;可是地上,仅仅只被炸出了一个一尺大小的小坑。

  虽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小坑,威力也不是很大;但是这种作战方式,却开创了火药的运用,制作的开端。

  正是因为这仅仅只是黑火药的初次应用,并且也有这很大的麻烦。比方说:在每次投掷之时,总是需要算好引信的长短,因为只有计算精确,并且落到恰当的位置,才能引起大的杀伤力,而这种杀伤力要明显的比石头强了很多很多。

  但是,如果计算不准确,可能就会凌空爆炸;除了震天响,丝毫没有杀伤力。也可能落地很久,没有爆炸;引信反倒被对方给弄灭了,也是起不到丝毫的杀敌作用。

  于是乎,鉴于其使用之麻烦,引信制作要求的严格,黑火药的运输与存储等一系列问题;在刚开始的阶段,一直没有在战争中得到大规模的使用。

  当他们二人,弄明白这周曾对震天雷的贡献之后,随即也被他缜密的思路所折服。虽说,也已知晓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过正如李世民在视察司砲监说的那样:万事开头难,只要多加改进,机会总是会有的。

  随着周曾的解说完毕,三人也都在探讨这这样的问题:如果真能将这个震天雷应用在抛石机上,并且按照自己的预想,达到理想中的爆炸威力,这将会是革命性的进步。不仅能改变攻防战之模式,更能改变战争胜利的天平。当研讨到这里的时候,三人都愣住了,随即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只有前人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进,不断的铺垫出坚实的基础;才会让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请记住这个人,李畋。正是他的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之下,中国人利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将黑火药从发明的阶段,过度到了使用阶段。也正是因为李畋的铺垫,李畋的探索,周曾的改进,又经过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在大唐末年,火药终于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年轮,来到了公元646,贞观二十年腊月十五日。这一日不仅是大的朝会日子,而且还是贞观二十年最后的一个大朝会。按照惯例在京九品以上官员,将悉数参加。而玄奘法师虽说没有品级,但是也应邀参加了这次大的朝会。

  随着这回来的一年多时间,尽管每天都忙忙碌碌,但是译经的工作,也仅仅的只完成了四分之一。因为玄奘法师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速度。根据他的要求,这翻译出来的经书:不仅要本本都是经典,而且要本本都通俗易懂,本本都教化人心;换言之,一定要达到一字千金的程度。

  除了这译经工作的进展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件喜事,需要奏报给皇帝陛下。而玄奘法师也想通过这件事情,给这个年过半百的大唐天子,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算是对他这继位二十年来的一份贺礼。

  中国人历来都有逢十庆典的习惯,今年又恰好是李世民继位的第二十个年头。百官都建议适当的庆贺一番,可是因为李世民不仅爱惜百姓,更崇尚节俭,为了不劳民伤财,故而就谢绝了众臣的心意。因此,这二十年的关口,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走过……

  这一日的天气特别的寒冷。一路而来,不仅荒草早已被霜打的洁白无比,而且大兴宫门口的几只,雕这龙饰花纹的金黄色铜缸,已经结上了厚厚的冰凌。

  上朝来的大臣们不是带着手暖炉,就是戴着熊皮手套。而甚为清廉的官员,面对如此寒冷的天气,也只能凑个暖或者不住的搓着双手。

  而王玄策不穷也不富,所以就戴了一双普通的棉手套;并且官服之内,早已被厚厚的棉衣裹得严严实实,看起来倒是颇为臃肿。

  而玄奘法师,细细的看起来,和他别无二致。只见他在两个小沙弥的护送下,赶着一个大车,就来到了这大兴宫的门口。四目相对,互施一礼之后,又相互寒暄了几句,验明了鱼符,就一起步入了这巍峨的大兴宫内……

  小知识: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从贞观十九年(645年)一直到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结束,前后历时7年。

  (本章完)


  (https://www.qshuge.com/2352/2352341/394864277.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