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择天记免费阅读小说 > 第二百一十章 照晴碑

第二百一十章 照晴碑


  碑庐四周很安静,只有陈长生一个人。昨天的情形却完全不同。当时数十名考生围在在这座碑庐前。场间很是安静,但人数太多,难免还是会显得有些拥挤,衣衫磨擦与走动的声音始终没有断绝过,甚至到了夜里,人们也没有离开,而是点起了庐前的灯笼。但毕竟天书陵在这个大陆上已经存在无数年头,很多宗派学院,都有人进天书陵看过石碑,早已总结出很多经验,在大朝试之前便做过交待,考生们在最初的激动之后,醒过神来,想明白观碑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要好生保重身体,于是按照师门的吩咐,去陵下寻找休息的居所,此时应该都还在熟睡之中。

  陈长生不知道这些过程,认真地看着石碑。

  石碑的碑面是黑色的,上面有无数道或粗或细、或深或浅的线条,那些线条不知道是用什么锐物雕凿而成,转折之间颇为随意,布满了整个碑面,其间有无数次交汇,显得繁复莫名,如果以带感情的眼光去看,或者说把那些历史的意义附加其上,或者可以从在这些线条里看出古拙的意味,但如果冷静下来,把那些情绪以及对天书的敬畏尽数去除,这些线条其实没有任何规律,更没有什么意味,就像是小孩子胡乱写的东西。很多学者甚至觉得这些线条真有可能是自然形成的,这本来就是多年前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解碑流派。

  陈长生今天第一次看见传说中的天书碑,自然没有能力作出任何判断,之所以当目光落在碑面上,心跳便开始加快,不是因为一眼便看懂了什么,也不是因为发现自己看过些线条而震撼,只是传说出现在眼前自然带来的情绪波动

  是的,他看过这座天书碑上的这些痕迹,或者说碑文。

  没有什么机缘巧合,也不是什么奇迹,很多人都看过天书碑上的这些难以理解的碑文——天书陵外那条正道两旁的所有小摊上都有碑文拓本贩卖,外郡来天书陵参观的游客几乎人手一份,要知道,这些拓本向来是天书陵卖的最好的纪念品。

  无数年前,便有天书碑的拓本在世间流传,当人类王朝阶层渐趋森严之后,曾经有帝王试图禁止天书陵里的碑文拓本流出,然而本就已经有很多拓本在外,而且这种诱惑太大,根本无法禁止,所以只能不了了之。

  尤其是天书陵前陵的十七座石碑的碑文拓本,在前皇朝时期,甚至进行过三次公开发卖,拓印了十几种官方版本,至少印了数百万份,在为内库换回一大笔财富的同时,也为民间很多家里垫牌桌提供了很多柔软合宜的纸张。

  天书碑拓本能够广为流传,除了实在无法禁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点。首先,看天书碑拓本和直接观碑是两个概念,无数年来,无数修道者早已证明,只有在天书陵里,亲眼看着石碑,才能明悟碑文里隐藏着的天道真义。其次,能够流传到民间的天书碑文拓本终究数量有限,大部分都是前陵的这些石碑碑文,要知道能够接触到更多石碑的人,必然都是修道有成的强者,哪里会贪图这些名利,比如,像天凉王破这等天赋惊人的强者,当年在天书陵里也只看了三十一座石碑,那么即便利令智昏,他也没办法把后面的那些天书碑文拓印下来,然后带出天书陵去。

  陈长生到京都后,在天书陵外的李子园客栈里住过一段时间,每天都会看到摊上摆着的那些天书碑拓本,自然也随手买过好些,那些拓本刚拿到手里的时候,他还是非常兴奋,直到发现那些没有任何意义,才扔到了一旁。

  但站在天书碑,亲眼看到碑上的那些线条,则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情。

  千万年来,这座石碑在庐下沉默无言,依然神秘。

  黑色石碑上的那些线条,在陈长生的眼里浮了起来,碑面右下方那道本来深陷石质里的刻痕,忽然间变成了一道隆起,附在其边缘的数十道细线,也随之离开了石面,竟给人一种飘浮的感觉。

  陈长生知道这是错觉,这是神识与天书陵发生联系之后,对真实视界的一种于扰。小时候在西宁镇旧庙里读道藏的时候,他看过很多国教前辈对观碑的记载,所以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并未感到吃惊,而依然保持着绝对的冷静

  所谓变化其实没有任何变化,那只是光影的改变,客观真实还在那里。

  无论阴晦还是暴雨,无论石碑上方有没有这座庐,无论碑面是湿还是于,看着是幽暗的,还是刺眼的,碑始终还是碑,碑上的那些线条,始终还是那些线条。然而碑文与民间流传的那些拓本相比,最大的区别不正在于这种变化吗

  位置是相对的,外显也是相对的。

  位置随参照物的位置变化,外显随环境而变化。

  想要确定位置,便需要确定所有参照物的位置。

  想要观察到不变的客观真实,是不是首先便要看懂环境对客观真实的改变?

  观碑者需要读懂的信息,需要明悟的道理,是不是就隐藏在这种变化里?

  站在庐前,陈长生看着碑文,保持着相同的姿式,很长时间都没有动。

  朝阳已然全部跃出地平线,朝霞远看着天书陵,送来一片暖意,晨林里的寒意渐渐被驱散,天书碑的侧面被染红,很是美丽。

  看着石碑边缘的那抹红,陈长生闭上眼睛,静了会儿,然后转身。

  他不再看碑,而是望向碑庐四周。

  林梢已经被尽数染红,仿佛将要燃烧,远处那些若隐若现的碑庐,更难确认方位。他从陵下走来,到了这第一座天书碑前,路便到了尽头,再没有路通往别的那些天书碑,然而都说天书陵只有一条路,那么这是什么意思?

  朝阳燃烧了林梢,红艳的光辉照亮了庐侧先前一片幽晦的山崖,这时他才看到,崖上刻着几行字。

  与难以理解的天书碑不同,那块崖间的文字很好明白,因为用的是所有人都看得懂的文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淡荷丛一段秋光,卷香风十里珠帘。”(注)

  这首诗是两千年前的道门之主,初次入天书陵观碑时心有所感而写。

  天书陵的第一座碑,也从此有了自己的名字:照晴碑。

  从来到碑庐前到离开,他只看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便转身离开,而且没有犹豫。

  离开照晴碑,顺着山道向下方走去,转过一处山坳的时候,他看到了折袖,看时间,折袖应该在这里已经站了会

  折袖微微挑眉,明显没有想到他这么快便要离开。

  “我不喜欢热闹,不想和人挤在一起看碑。”陈长生给出一个没有什么说服力的解释,看着山下远处林里隐隐飘起的炊烟,提醒道:“大家都已经醒了,如果你想观碑的时候没人打扰,最好快些。”

  折袖点点头,向山道上方走去。

  陈长生看着他的身影,犹豫了会儿,说道:“我觉得不用看太长时间,没有什么用处,而且可能有坏处。”

  折袖没有理他。

  陈长生继续向山下走去,又在山道上遇到一个穿着白衣的中年男子。

  他认出中年男子便是昨日给众人讲解天书陵规矩的碑侍们中的一位。

  想着这些碑侍将青春与生命都奉献给了天书陵,众人都有些敬意,他也不例外,恭敬行礼。

  那位中年男子没有还礼,甚至连头都没有点一下,却也没有离开,而是神情漠然看着他。

  陈长生觉得有些不安,问道:“前辈有什么吩咐?”

  “你就是陈长生?”那名中年男子看着他问道,语气很冷漠。

  陈长生怔了怔,没有想到从不离开天书陵的对方,居然会知道自己的名字,有些谨慎回答道:“正是。”

  “你就是今年大朝试的首榜首名?”那名中年男子继续问道,这一次的语气不止冷漠,更带上了几分严厉的意味

  陈长生心里的不安越来越重,也越发不解,应道:“不错。”

  那名中年男子沉声道:“从你登陵到离开,不过一刻时间,难道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看懂了照晴碑?”

  陈长生解释道:“并不曾,我……”

  不待他把话说完,那名中年男子寒声训丨道:“我当然知道你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懂照晴碑,难道你以为自己真有那般卓异的悟性?我说的就是你的态度如此不端,何其愚蠢在天书陵外,大朝试首榜首名或者有些份量,但你要弄清楚,这里是天书陵这里是无数圣贤谦卑悟道的地方我不知见过多少大朝试的首榜首名,不要以为凭这个名头便能放肆”

  听着这番披头盖脸的训丨话,陈长生怔住了,如果真是前辈对后辈的指点倒也罢了,可是很明显对方只是想要羞辱自己,奇怪的是,对方既然是不能离开天书陵的碑侍,又为何对自己有如此多的敌意?

  那名中年男子看着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轻蔑与反感,说道:“我警告你,天书陵乃是圣地,就算你背景再大,也要心存敬畏,更不要想着把陵外浊世里的那些腌膜事带进来,这话你尽可以转告陵前来找你的那人”

  (注:这首用的张养浩的水仙子里的几句,瞎凑的。另外,在写到天书陵外拓本卖的最好的时候,差点手滑写成是卖的最好的周边了……观碑这段情节我把开书之前想的全部推翻了,因为觉得不够有趣,而且太复杂,前几天煎熬着思考,终于想出我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法,有趣而且简单有力,但说真的,这几天脑力有些压榨过度,今天就一章了,我先养养神,把后面再理理,另外明天要开始存稿了,默……)


  (https://www.qshuge.com/2325/2325473/76156282.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