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伪钞帝国巡洋舰 > 第0067章 戴墨镜装逼的军队

第0067章 戴墨镜装逼的军队


    “第一队都有!”

  “向左转!”

  “进入射击阵位!齐步走!”

  崇明县城外,新军靶场上,刚刚应征入伍的新兵们排好队列,在指挥官的口令指挥下,依次进入射击阵位。

  “装填弹药!”

  听着指挥官的口令,新兵们纷纷从武装带中取出弹药,将手中的恩菲尔德P1842击发式前装滑膛枪竖立起来,用双腿夹住,然后讲纸筒中的枪药倒入枪膛中,用通条夯实,再将.557英寸大小的铅制子弹放入枪口,同样用通条将其夯实。

  当然,P1842火枪虽然名称上看起来像是制式装备,实际上每一把火枪都是纯手工打造,虽然规定是.557英寸口径,但因为这个年代的车床精度不高,每一个枪管都无法保证其精度,有的大于.557英寸,有的则小于这个尺寸。这样一来,每一把火枪都必须配备独立的制弹器,需要使用这把火枪的人自己亲手制作弹头,不能用别人制作的弹头,否则容易出现卡弹炸膛。

  当新兵们装填完枪药和弹头后,指挥官再次下令。

  “装填火帽!”

  火帽是击发式火枪的关键标志,比燧发枪好用多了,用火帽代替了导引火药和燧发火石装置,大幅度提升了战场实用性,属于火枪的革命性发明。

  只见新兵们将击锤搬开,小心的把火帽放入击锤下方的底火击发洞中。

  新兵从装填发射药、弹头,再到安装完成火帽,整个过程大致需要半分钟至一分钟时间,而一名优秀的火枪兵,一分钟大概能够完成三次,这已经是火枪时代的极限了。

  在李卫国的军队当中,老兵大概能够做到一分钟发射两次,能够一分钟发射三次的士兵也有,不过所占比例非常小。

  “举枪!”

  “预备!”

  “射击!”

  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这一队新兵纷纷举枪,瞄准,而后射击。

  “砰!砰!砰!”

  伴随着士兵们的手指头扣动扳机,击锤撞击底火引燃火药,将枪膛内的铅弹发射出去。

  但见这一排火枪的枪口处喷出一团团或白或黑的烟雾,有的甚至都能喷出火焰,这些都是因为发射药装填多了或少了导致的结果。

  三十米外,是密密麻麻的人形标靶。

  这些人形标靶很特别,跟后世人们所熟知的靶场大不相同。很多后世打过靶的人都知道,靶场上一般只有一排画着圆圈的凸型环线靶,而且彼此间隔很远,打靶距离一般也是一百米。

  对靶场的改进,并非李卫国心血来潮,而是在他研究了火枪时代的线列战术后亲自做出的慎重选择。

  在火枪年代,你让一个士兵打出多少环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滑膛枪,当弹丸出膛后,在二三十米内或许还能保持直线射击,一旦超过三十米,子弹就乱飞了,打环数那只是高精度步枪的专利,所以李卫国不使用凸字环线靶,而是贴近实战要求,使用人形靶子,只要上靶即算合格。

  同时,靶场上一共有五百个人形靶,按照清军一个营的标准建制,按照战场上两军对垒时的阵型进行排列,贴近实战要求。

  李卫国这样安排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士兵们看看他们到底能够打中多少个人型靶子,在此基础上查验上靶子弹数目,再除以三,基本上就能估算出这批新兵的在战场上的实际战斗力了。

  至于为啥要除以二,其实很简单,任何一支军队平时训练射击上靶率假如是一百,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就会受到到各种战场气氛(比如胆怯)的影响,使其不能发挥正常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下来,双方消耗几十万发子弹,最后结果却发现没打死几个人,如果按照平时训练那样几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那岂不是天下无敌了?按正常分析,老兵能发挥60%的平时水平就算厉害的了,新兵能发挥30%就算及格了。

  李卫国就是要知道他的部队的实际战斗力,所以他才会这样进行打靶训练。这样他才能评估什么样的敌人可以打,什么样的敌人要暂时避让,否则就是找死了。

  “砰!砰!砰!”

  这时,第一队射击完毕,第二队迅速开火,接着是第三队。三队之间进行轮换,一共射击了三轮。

  “停止射击!”

  “报靶!”

  过了一会儿,报靶人员清点完毕。

  “25发上靶!”

  听到这个结果,新兵们不知道怎么回事,还在小声嘀咕是谁打中了。

  可他们的指挥官就脸色铁青了,骂道:“瞎嘀咕什么?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你们已经全军覆没了!你们的敌人有五百人,可你们只打死了二十五个人。而敌人只距离你们三十米远,你们三轮射击过后,他们就端着刺刀冲到你们眼前了。剩下的四百七十五个敌人,他们将用刺刀将你们这两百人全部杀死。”

  新兵们顿时吓得脸白了,纷纷露出了沉重表情。

  “叫你们开枪时把枪口压低,看看你们子弹都打天上去了,你们来这里事打人的不是打鸟的!还愣着干什么?每人一千个俯卧撑!让你们不长记性!”指挥官很是生气的骂道,接着开始体罚士兵。

  这一切都被塔台上的李卫国看在了眼里,他发现不论是老兵还是新兵,射击的上靶率都不高。

  一开始他没有找到原因,于是李卫国自己亲身体会一下,很快他发现开枪时如果握不住枪就会令枪口跳起,子弹很容易打飞上天。

  随后李卫国又发现,P1842火枪开枪时,枪口火焰很大,这不单单是火药装得多的缘故,而是滑膛枪本身的气密性就不够,枪口喷火是必然。他发现连续开枪后,自己的眼睛受不了枪口火焰的剧烈闪光而紧闭,老半天看不清前面的标靶。同时火枪的枪机底火坑处的气密性也不够,枪口喷火喷烟的同时,底火坑处也会冒烟,气流冲击眼睛,令眼睛很疼,所以很多士兵于是开枪瞬间闭上眼睛,导致枪口不稳定,自然打不中标靶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乎李家军的战斗力。他知道各国列强的火枪兵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开枪瞬间也会闭上眼,不过他们一般都是训练五六年或者十几年的士兵,经验丰富,即使闭上眼睛也不影响射击。而李家军的士兵们就不行了,他们当中的老兵成军还不到一年,新兵才一个月,显然不能跟列强军队相比。

  突然,李卫国感觉到光线刺眼睛,于是戴上了巴伟思送他的墨镜。

  这顿时给了李卫国灵感,他急忙再次试验火枪射击,这回他带着墨镜,不论是枪口火焰,还是枪机气密性不够喷出的烟流,都被墨镜挡住,不再刺激眼睛,也就不用再闭眼睛了。

  发现这个秘密后,李卫国突然想到后世的美军士兵在战斗时也戴着墨镜,哪怕是黑灯瞎火的夜间也是一样戴着,不知道的还以为美军大兵在装酷装逼,实际上墨镜正是保护眼睛不被枪口火焰伤到的最佳办法。

  这样一联系起来,李卫国心中顿时有了解决办法。

  于是李卫国迅速派人前往上海巴伟思眼镜店,此时巴伟思还没有启程,因为这年月交通不发达,不是每天都有往返中国和英国之间的飞机票可以买的,前往英国的轮船每隔一段时间才会有一趟,而且必须得等到全部舱位人满才发船,否则人太少,不够本钱的话,船长也不会开船的。

  巴伟思虽然第二天就买了船票,可他还得等着,所以没能离开。

  正好李卫国派人跟他取得了联系,将巴伟思手中的所有墨镜全部买下。这些墨镜都是巴伟思自己打磨制作的,他还有很多墨镜玻璃,全都被李卫国买下。

  与此同时,李卫国也派人去其他列强租界联络墨镜玻璃商人,从他们那里采购了大批墨镜玻璃材料,然后命人打磨制作成墨镜,配发给士兵们使用。

  随着墨镜配发部队使用,士兵们在射击时再也不用担心枪口火焰光芒刺眼,或者令眼睛暂时模糊的情况发生了,他们可以专注于瞄准敌人,命中率大幅度提升。

  看到士兵们带上墨镜后射击成绩显著提高,李卫国心中顿时乐开了花,一想到他将率领这支带着墨镜的军队上战场,实在是太拉风了,想想就令人激动。

  就在李卫国加紧训练军队的时候,太平军攻陷了武昌,随后五十万大军(裹挟难民)沿着长江攻陷九江,声势浩大。

  很快,两江总督陆建英发来了公函,要求李卫国率领他的团练开赴安庆,阻击太平军东进。

  但李卫国故意推脱新军需要训练,按兵不动。陆建英多次催促无果后,正巧军机处领班大臣奕欣向咸丰推荐李卫国为上海县令,咸丰准奏,军机处随后下发了调任李卫国为上海县令的公文,正好到了陆建英手里。

  只要关于李卫国的事情,陆建英都要过问,于是便扣押了公文,逼着李卫国出兵。

  此时,李卫国一心盯着上海的小刀会,自然不会听陆建英的。

  不过李卫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陆建英见调动不了李卫国,便让刘建章带着他的团练增援安庆。

  刘建章虽然也跟陆建英是死对头,可他却没有李卫国那种魄力,面对上级的调令,刘建章不敢不听,当即和刘贺率领新组建的团练离开上海,前往安庆御敌。

  刘建章一走,上海兵力空虚,小刀会顿时活络起来。

  李卫国知道,刘建章一走,小刀会恐怕很快就会造反,所以他也加紧了军事训练,同时向英法美各国驻上海公使馆发去了照会,以上海县令身份要求他们向李卫国供应军火。

  英法美等国列强都知道了太平军声势浩大,一时间在是战是和方面犹豫不决,所以对李卫国的要求给予了重视,答应**军火物资。

  于是,李卫国一方面跟列强购买军火,一方面加紧训练军队,磨刀霍霍,就等着小刀会造反,那样李卫国就算没拿到上海县令的调令公文,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出兵占领上海。

  ~~~~~~~~

  末了,跟大家求支持,求点赞

  


  (https://www.qshuge.com/2324/2324515/79395675.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