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杨震最强劲的对手
作为一名相当有战略眼光,而又没有日军将领那样狂妄自大毛病的冈村宁次。对于自己的对手无论是什么人,历来都是相当重视的。他也习惯了在战役之中,多做上两手准备,而不是像日军其他将领那样,不仅是对手不屑一顾,就是经常是一根筋走到底。
他之所以这么做,除了按照判断做好充足准备,以及很多东西不是想隐瞒就能够隐瞒住的之外。其实在他的内心之中还希望,抗联能够在侦察到这些情况之后更改主攻方向。将原来的目标绥东,改为经察南进入平津地区。
这样一来,他完全可以利用察南与平津以北,内外长城之间的大马群山、燕山、军都山都层层叠叠的山地,将抗联参与攻击的有生力量,逐次的消耗在无穷无尽的山地战之中。那样要比在察东的草原、戈壁地貌上,抵抗抗联的装甲集群冲击,对于华北方面军来说要容易的多。
虽说察南的山地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平津门户,对于华北方面军来说至关重要。但冈村宁次认为,在对手火力和装备都很强大的情况之下。如果能将抗联拖进察南的山地之中,对华北方面军才是最有利的。
出了战术上的考虑之外,将主要力量放在察东一线在战略上的风险,也是冈村宁次必须要考虑的。尽管认为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但是对于他这个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来说,多做几手准备是必须的。
除了两个师团与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之外,他不敢在察东放太多的兵力。他的防御重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其实还是作为华北平原的门户与平津地带的察南。他是华北方面军的司令官,不是蒙疆驻屯军的司令官。
他在张家口一线放上整整一个野战师团的兵力,就是作为机动力量使用的。一旦抗联的主攻方向是按照自己判断的那样是绥东,这个师团可以与晋北出动的兵力,以及原来的守军配合夹击抗联的攻击部队。
如果自己的判断失误,抗联向西不过是虚晃一枪,其真正的主攻方向最终还是察南。那么部署在张家口一线的师团可以与部署在其北面的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相互配合利用山地层层阻击,为方面军调集援军争取时间。
那么只要张家口地区的守军,能够为方面军调动兵力争取一定的时间。方面军可以利用平张铁路以及集中的大量汽车,以最快的时间将部署在平津地区,甚至津浦路沿线的二线部队调往前线参战。
冈村宁次自认为自己的这种部署实际上是一举两得,可以起到根据战局的变化随机应变。如果抗联的主攻目标不是绥东,他手中有一支应变手段。而如果自己的判断准确,部署在张家口一线的兵力也可以作为机动力量使用。
如果自己的吓阻战略起作用了,能将抗联的主要有生力量从绥东吸引到察南,那么这么部署正好可以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将抗联的主攻力量围歼在察南山区。当然前提能将抗联的主力,真正目标吸引到察南一线来。
尽管这么做对于作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来说,他很清楚这其中的风险。更清楚一旦作为平津以及华北地区门户的察南丢掉,以及让对手进入华北平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这不仅仅是华北的共产军会依靠抗联提供的装备,短时间之内恢复元气,重新让经过多次残酷扫荡,已经转为稳定的华北重新陷入去年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有可能会丢掉日军在中国,最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华北大平原。
抗联不是装备贫弱的共产军,他们有飞机、坦克和重炮。越过平津一线就是一望无际,无险可守的华北大平原,而这种地形很有利于他们的装甲集群快速的突破,却极为不利于防御。
当年帝国陆军也不是利用机械化的优势,在华北平原上横冲直撞,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攻占了河北大部分地区。而从此次战例来看,抗联明显比当年的日军,对坦克集群作战研究的更深。
一旦其进入华北平原,只要油料充足,他们的坦克集群可以一口气冲到黄河边上,甚至是越过黄河进入黄淮平原。华北平原是侵华日军主要的粮食等农产品基地,尤其是棉花和油料,是日本维持战争所急需的。一旦被抗联突入这里,那么对日本的整体战略将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尽管这么做的风险很大,但是平津以北的层层叠叠的山地,却成了日军此刻最好的屏障。山区的地形,也是阻挡抗联坦克集群的最好战场。冈村宁次的目的,可不单单是守住自己的地盘。如果能将抗联的攻击部队聚歼在察南山区,那么对于他来说也算是大功一件。
但在战役还没有打响,还没有能够真正的确定抗联的主攻方向之前,冈村宁次不敢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直觉上。所以他的兵力部署明面上看着重点是察东,实际上还是在察南。但其在察南的兵力部署,却是放在了一个相当有利的位置上。 到底是是杨震相当看重的对手,也是整个抗战期间杨震遭遇的最强劲的对手。冈村宁次的直觉相当的准确,准备的也相当充分。这一系列调整,给抗联即将展开的攻势带来的相当大的战损。
此次会战抗联付出的代价,超过了以往历次与关东军作战所付出的代价。也最终导致了抗联此次参战的,防护力最差的T二六坦克损失惨重,在此战之后全部退出一线作战转为训练使用,或是改装为其他用途。
此战之中虽然最终获胜,但也付出了异常惨重代价。全军休养生息了将近一年,才恢复元气的杨震,在战后对冈村宁次的评价远在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将之上,认为这是他在抗联重新出山之后,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
更是抗联在未来全军南下时候,会遭遇到的最强硬的对手。这次的胜利,对于抗联来说除了损失过于惨重之外,在杨震看来多少还有一些侥幸的因素。如果不是对手在对抗联的坦克数量和性能上判断失误,还是以日军比较熟悉的T二六坦克作为抗联主要装备,而忽视了抗联可能会装备的新式坦克。此次会战,最终鹿死谁手还真的说不准。。
抗联装备的T三四坦克,虽然参战的数量只有九十辆。但是这九十辆防护力远远超过日军对抗联主战坦克预料的T三四坦克,依仗其防护力与还算不错的机动能力,在撕破日军阻击线战斗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加上最终陆续投入到察东方向的一百余辆玛蒂尔达二型步兵坦克,依靠自身的防护能力,使得日军反坦克火力无可奈何,从正面突破了日军密集的反坦克防线。没有这两种坦克,抗联装甲集群很有可能会在冈村宁次部署的火刺猬一样的反坦克火力点前,耗尽自己的血。
英军自己制造的盾,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挡得住他们自己制造的矛。两磅反坦克炮,对于开始的T三四坦克,以及后来投入的玛蒂尔达二型步兵坦克,几乎是没有任何的作用。尽管击毁了不少的T二六坦克,但是却始终无法击穿抗联两种主力坦克的装甲。
而缺乏专用穿甲弹的英制与日制野炮口径虽大,但是其所使用的高爆榴弹对于这两种坦克来说,也一样几乎是毫无作用。尽管也造成了一些威胁,但也只不过就是威胁而已。而三八式野炮虽然在战场上使用了九五式破甲榴弹,但这种炮弹薄弱的穿甲能力,以及过于稀少的数量对于这两种坦克也没有什么威胁。
冈村宁次在战前向大本营提出的为日制七十五野炮,生产一些穿甲弹以满足战场需要的要求。最终还是因为普通野炮使用穿甲弹,会降低身管使用寿命,而被正在海军争夺钢铁资源的陆军高层拒绝。
对于在与海军争夺钢铁资源之中处于劣势的陆军高层来说,这种降低火炮寿命的办法很不合算。陆军就那么一点钢铁资源,在生产军备上要精打细算的。而这些火炮,对于陆军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
眼下的陆军威力巨大的九六式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都已经全部停产。那里还舍得冒着大幅度降低火炮身管寿命的风险,去浪费这些对于陆军来说,现在相当宝贵的现役火炮?等此战过后日本人醒悟过来,却是已经晚了。
如果在战前日军大本营在大方一些,为那些威力最大的英制二十五磅野炮,或是三八式野炮生产一些穿甲弹。使这批野炮能够真正的承担起反坦克重担来,能够击毁抗联两种最皮坚肉厚的两种坦克。
那么以冈村宁次部署的火炮数量和反坦克火力点的密集程度来看,此战的结局恐怕就要改写了。至少杨震的装甲突击战术,损失上要大的多,甚至抗联的装甲部队很有可能会伤筋动骨。
即便是这样此战之中抗联的装甲部队损失,对于抗联战前坦克总体数量来说,也是相当巨大的。如果不是苏联人提供了一批缴获的德制坦克,而关东军方面也没有采取华北方面军的战术,那么这一战下来,按照在战场上的损失数量来看,抗联的装甲部队至少也会打成一个半残。
所以在战后检讨的时候杨震认为此战抗联获胜,多少有些运气上的原因。如果日军在战前便获得抗联两种新式坦克的情报,而采取应对手段,这一战按照冈村宁次的部署,恐怕抗联要吃大亏的。
因为以日本人与德国人的盟友关系,日本人对这两种德国人在北非战场和苏德战场上遭遇的主要对手,并不是很陌生。而以日本人的工业实力,一旦得知这抗联也装备了这两种坦克,会做好充足准备的。
虽说研制新式的反坦克武器是来不及了,但是他们可以为大量装备的野炮,生产出一批穿甲弹来,同时可以加快对新式的一式反坦克炮的生产速度。这样一来,对抗联的装甲部队威胁就大得多了。可以说此战日本人不是输在了战略和战术上,而是最终输在了自己的小气上。
(https://www.qshuge.com/2323/2323357/13091452.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