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阁 > 皇后有空间:滚,别打扰我种田! > 第二百六十四章 卖新粮种了

第二百六十四章 卖新粮种了


第264章  卖新粮种了

翌日,都尉府一大早就摆上桌椅。

果真如昨的,今天开始登记售卖粮种。

不止有新粮种,老粮种也一起售卖。

两张桌子分开两边。

桌子上放了一个立起来的木板。

标注粮种的价钱。

水稻种子和小麦、粟米种子都是一样的价格。

每斤60文。

想到告示上说的明年水稻种子就会恢复到每斤100文的价格。

不打算种新粮的看着怎么都觉得有点亏。

但真要他们种新粮,又不敢,还是打算先观望。

门口已经有卒吏先出来敲锣维护秩序。

很快两张桌子后面都排上长队。

不过相比麦子和粟米,水稻这边的队伍相对还是短一些。

哪怕官寺已经许诺不会让老百姓亏,但谁也不敢赌官字那两张口。

只能说老百姓被坑太多次了,已经是十年怕井绳。

这还是因为有阮昭大棚种植和郡主头衔的加持。

陛下把一个平民女子赐封为郡主,就说明她真的立功了。

阮昭可算是货真价实的草根郡主,多少能让百姓少点隔阂。

加之潼关城都尉府这些年虽说没有太大建树,但除了都尉丞作恶外,也没怎么坑过老百姓。

又有大都督的名头在,所以百姓还是多少愿意相信一点。

当然,更重要的是潼关城没有什么盘根错节的士族或豪绅势力。

若在他处,怕就不会那么轻松。

光当地那些地头蛇就是一道阻力。

毕竟高产量的新粮种明显伤害到他们的利益。

显然赵皇和赵堇廷都很清楚这些。

所以把潼关城的发展交给阮昭。

如果阮昭真能把潼关城发展起来,那么以潼关城为例再行改革就会容易得多。

毕竟潼关城是什么地方?

公认的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

别人改革都能发展起来,你们这些富庶的地方有什么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料到的是,阮昭总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再给出惊喜。

其实说到底也只能说互相成就。

若非朝廷这么大方,阮昭也不会现在就推广水稻种。

她原本打算今年先在村里自己种,再借几块军田种。

等明年有收成再借用朝廷的手推出去。

但既然潼关城都给她管了,她便干脆省略其他步骤,直接一步到位。

至于为什么采取自愿模式。

很简单,吃一堑长一智。

只要等八月稻子成熟,届时没有参与种植的人便只能眼红他人。

最重要的是,阮昭提供的水稻种子,其实是再生稻种。

八月稻子成熟收割后留桩,100天后还能再收割一茬。

她对自己的种子很有信心。

只要方法没错,不出意外的话,第一茬至少能亩产1000斤,第二茬少说也有六七百斤。

即是说,一亩水稻一年可收成至少一千六百斤以上。

而一亩小麦或粟米大多数只能到十月秋收,且一般亩产200斤。

别人的一次收成是你的七八倍,你不羡慕嫉妒?

而这样的机会你曾经也有,现在错过了,会不会后悔?

损失的机会和钱是怎么都补不回来了,这种懊悔会一直深深扎根在心里。

以后阮昭再推出其他什么新种,种还是不种?

肯定会有很多人选择尝试的。

若一开始就强制种植的话,不止容易激起民怨,引发矛盾。

即便最后百姓还是能从中得到好处,心里也会有根刺,只会觉得官家把他们当小白鼠一样。

这样每次推新作物,他们反而会更加焦虑。

这也是秦都尉在看到阮昭说要推新粮种时觉得牙疼的原因。

因为新东西真的很难让人接受。

好在没出什么乱子。

当时间一到,几大筐粮种便被抬出来,放到桌子边。

一位卒吏负责登记,一位负责称重。

不过不管哪边排队的人,都先关注新粮种。

当他们看到新粮种后,都面露惊诧。

新粮种的确长得跟麦种有些相似。

但相对颜色要更加鲜艳,也更加饱满,个子似乎还大了一点。

这样的粮种,若种植后收成的也是这样的,或许真的比麦种要好。

只是凡事就怕如果。

所以惊讶归惊讶,还是少有人会改变主意。

除非是家中有多亩田地的人家,才会匀出一亩去尝试。

不过这次还真有一个例外,比如青山村,全都选购水稻。

百姓们每年育苗的粮种基本都要同官寺统一购买。

因为官寺筛出的都是最优的粮种。

在这方面暂时还没有官员敢偷梁换柱。

毕竟粮种好不好,等种出来收成如何就知道。

这可是事关政绩的事,没有官员敢在上面犯糊涂。

所以每年官寺也会统一售粮。

但不可能所有人都来排队,所以周围村落都由里正负责来统一购买。

每个村都有人口登记,卒吏会按照里正提交的名单进行对照登记,然后按人头算亩来限量售卖粮种。

比如水稻粮种,每亩限6斤。

而青山村里正一开口就是200亩水稻种。

青山村总共也就两百多人。

按照每个人头一亩田的规矩,两百亩就相当于今年青山村全种植水稻了。

有人反应过来,好像新任都尉丞,那位传说中的福惠郡主就是青山村的。

能让青山村的村民们都毫不犹豫的选择种水稻,是不是他们知道了什么?

所以便有不少人找上青山村的里正问情况。

现在青山村村民对阮昭那是绝对信服的。

她既然说种水稻好,那村里肯定也要跟着种。

按村民的话,‘郡主的本事怎么样,别人不知道咱还能不知么,信她总没错。再说郡主可是咱青山村的,咱自己不支持自己人,支持谁去。’

里正也知道别人不像他们了解郡主,所以肯定不信。

因此有人来问,他就添油加醋的讲冬天郡主怎么在雪地里种菜,怎么在山上种树。

那夸张的形容,说得跟神迹似的。

顿时也让不少人都动心了。

慢慢的,水稻的队伍也开始多起来。

不过像青山村这样的还是少。

最后都尉府跟阮昭买了一万五千斤粮种,还剩下三千多斤。

百姓买了八千多斤,500亩官田用了3000斤。

余下的这三千多斤被赵堇廷派人加急送往皇城。

皇庄在阮昭拿出粮种时,赵堇廷就已经先买了5000斤运送过去。

现在这三千斤是让赵皇分给想要试种的大臣。

不过要说大头的话,没人能比得过军中。


  (https://www.qshuge.com/2307/2307463/11110889.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