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二章 离开前的安排
“李国其,你带一队人到归德府去,查看当地灾情。”
“韩庆龙,你带一队人到虞城……”
……
张亮基第一时间将一队队人马给派了出去,了解现场的情况。
开封到济南的电报线是临时电报线,现在已经联系不上,估计是被大水给冲毁了。
现在张亮基只能派人去查看情况。
还好从开封到北平的电报线是通畅的,张亮基第一时间将消息报告给了董良。
铜瓦厢距离预留好的爆破点并不是太远,他希望黄河水依然能够按照预设方案流到“菏泽”。
好在大部分的百姓都已经离开了湖区。大水要是顺利进入湖区,便不会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
没有离开的人只是那些少数的顽固分子。他们不闹事,也不迁移,对官府告知的事情置若罔闻。
李鸿章干脆不管他们,只是友情建议他们搬到高处去。
有些人,你跟他讲道理是讲不通的,所谓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北平城,恭王府。
董良几乎在同一时间知道了铜瓦厢决口的消息。
他最大的感慨就是历史的惯性真大。
发生在1855年的黄河改道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大改道。
后世的黄河就是这次改道之后的样子。
铜瓦厢的东面就是曹州府。历史上,大水向东灌入运河,最后汇入大清河,涌入渤海。
大清河原本只是一条山东境内的河流,根本承受不了黄河的水量。
因此整条大清河沿岸都遭受了水灾。
但是现在,大水应该会被截流在曹州府境内。
因为曹州府的东部一些洪水可以流出的地方已经被堵住。
董良赶紧找来陈得利:“得利,我准备先去一趟河南山东,北平的事情交给你了,现在以恢复和稳定为主,经济方面,将北平建成一座可以辐射到关外和草原的经济和工业中心,以后要让草原真正纳入到华族体系中,不能依靠那些和尚、王公贵族,要靠经济,咱们的经济好了,就会像一块吸铁石一般,牢牢地将周围人心给吸引过来。”
陈得利也是华族的元老,他最擅长搞经济,商部就是他一点点做起来的。
在福建总长上的位置上锻炼了两年后,他越加成熟稳重,也比之前更有大局观。
“元首,你放心,搞经济可是我的老本行,三年时间,我华族再建造一个马尾来。可是元首,北平有一个软肋就是没有港口,我想将永平和遵化都划入北平特别市来。再修一条从北平到永平的铁路,我找人看过了,这条铁路以后可以继续向关外延伸,价值很高。”
修铁路和改变行政区划都是大事情,需要董良的首肯。
“好,我同意了,先提交内阁协商,资金可以从晋商的那一笔国债中划拨,不过咱们现在开工的工程太多了,原材料供应是个问题,我建议你先将开滦煤矿给整起来,然后在永平港建造钢铁厂。”
说到这里,董良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城市环境。
“对了,最好先做规划,重工业尽量放在永平港,在北平城重点发展商业和轻工业。可以规划一些小型的卫星城做贸易链接。”
陈得力现在是河北行政总署的总长,同时监管北平特别市。
他就是董良安插在北方的一颗钉子,河北也要承载起带动整个北方经济的重任。
在南北大铁路还没有贯通的情况下,拥有天然良港的河北地区将率先发展起来。
董良跟陈得力一直谈了数个时辰。
两人将河北之地的发展规划好好梳理一遍。
接下来,他又见了刘峰良。
作为户部总长,华族的财相。刘峰良的权柄仅次于周藤虎。现在刘峰良的手中握着十数亿华元的资金。
这可是相当于十亿两白银啊,以前的历朝历代,哪一个朝廷掌握过这么多的财富?
这些钱到了华族手中绝对不会再流落到躺到库房里的命运。
每一分钱都将发挥自己的效力。
刘峰良还是那个样子,像是一个大师兄,做事沉稳,不苟言笑。
但是董良交到他手中的事情,他都会不折不扣地办好。
刘峰良不像周藤虎那样有决断,但是却拥有非常强大的执行力。
“良臣,最近一段时间辛苦你了,跟这些老西打交道可不容易。”
刘峰良这段时间与晋商敲定了不少的大项目。
华族要启动北方的重建,其中还涉及到关外移民问题,非常复杂。
这其实还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重建经济体系,就是重新分配蛋糕。
那么参与者,谁分到多少,就是要相互博弈了。
整个北方,晋商的实力是最雄厚的,他们还控制了庞大草原上的贸易,因此,最有发言权。
然后其他省份也有自己的利益团体。
华族总体上的策略就是打击地主士绅势力,拉拢商人阶层。
但是华夏没有什么纯粹的商人,商人、士绅、地主实际上是交叉的,他们通常都同时拥有几个身份。
然而华族只拉拢纯粹的商人。因此他们要与华族合作就要舍弃其他几个身份。
那么要让他们心甘情愿这么做,还要有足够的利益。
既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利益,又要维护华族官方的利益,这就涉及到一个平衡问题。
众所周知,要想将一件事情做得面面俱到是非常困难的,就像是在走钢丝一般。
所以,董良会说刘峰良不容易。
刘峰良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一下下巴上刚刚蓄起来的胡须,然后笑道:“元首,其实没什么难的,咱们毕竟是处在上风,对方是妥协的一方。我只不过是不断地试探他们,只要探出了他们的底线,就好谈了。而且我们刚刚拿下了陕西,大势已定,这些人现在没有任何顾虑了。”
陕西被华族收复,满清彻底没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之前的一些观望派,骑墙派,现在彻底没了幻想。
左季高沉默了两个月,终于是憋出了一个大招来。
半个月之内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以最小的代价收回陕西。
不光是太平军,就连护卫军自己人都被震惊到了。
西北军竟然从西边的高原大山绕到了陇南,然后居高临下杀到了渭水流域。
这行军能力绝对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松番以西根本就没有道路。
但是西北军不仅仅穿过了这个死亡地带,还将一整个纵队,将近两万人给投送了过去。
对此,董良非常满意。他一直想要一支行军能力非常强的部队,以满足在西部地区作战的需要。
董良找刘峰良还有别的事情,于是他话锋一转道:“后面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良臣,我今天找你来,还有另外一件事情,你应该已经知道了。”
刘峰良脸色变得更加严肃,他点头道:“元首,您是指铜瓦厢决口的事情吧,救灾资金和物资我已经在安排。那些宫廷御医和京城的名医都已经集合。还有防疫的物资,也将直接发往灾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救灾工作,刻不容缓。刘峰良直接启动了应急预案。
到底是刘峰良,这做事的效率就是高。
董良非常欣慰地点了点头:“这些事情交给你了,不过还有一件事情,我们估计要增加一笔移民经费。这次意外的决堤,将会多出大量的流民,我想趁机将他们给迁出去。”
正常时候,要让百姓主动迁移需要做很多工作。
但是华族的百姓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会形成流民。
既然成为了流民,那么就只能听从官府的安排了。
最后,董良去了总参谋部。
总参依然位于紫禁城的东南角楼。
赵烈文几乎每天都在这里战备值班。
参谋部中非常热闹,这里有专门的电报房,还有自己的联络兵。
整个参谋部的联络兵加在一起相当于一个骑兵大队,这些人一直处在待命状态,参谋部这边会根据任务的等级确定派出几名传令兵。
各支部队的消息也会在第一时间传到总参谋部。
董良来的时候,康老八也在这里,八爷之前回了一趟老家祭祖。
回来之后没什么事情,几乎天天呆在总参谋部,盯着战事。
“八爷!你也在啊。”
董良走了进来,跟八爷打了个招呼,就径直走向实时更新动态的沙盘。
“元首。”
众人向董良敬礼。
董良还礼之后,看着沙盘问道:“林文察依然跑在了第一名啊。”
赵烈文道:“是啊,林文察已经完全拿下了绥远将军府,要是再快一点就能抓到奕訢了。可惜了。”
护卫军进军京城的时候,东路军就从河南的南部出发,先收复了河洛地区,然后从泽州府、潞安府一路北上杀进太原。
这个时候的山西刚刚击退了太平军,地方势力被打得疲惫不堪。
正好护卫军的政策又没有那么激进,于是大部分人就选择了投降。
因此林文察轻松地拿下了山西。
他的运气一向很好,整个东路军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挫折。
“奕訢这伙人不足为虑,只要我们追得紧,不给他们留下发展的时间,他们就掀不起什么风浪。”
董良一直就不在乎什么斩尽杀绝。
杜绝后患最主要的还是看华族的发展。
只要华族以后发展好了,就不怕这些人死灰复燃。
相反华族的发展出了问题,即使没有奕訢、奕譞这样的人,也会冒出来别的人。
因此,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
(https://www.qshuge.com/19/19380/109363583.html)
1秒记住全书阁:www.qshu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shuge.com